家门口埋着明代蜀王!成都挖出消失30多年端王陵,内藏防水黑科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5 08:45 1

摘要:2025 年 5 月,当四川省四普办公室把一纸确认书拍到桌面,成都考古院众人长舒一口气:潘家沟那片被渣土覆盖的小土丘,终于再次对上了名字:明蜀第十一王端王朱宣圻的夫妻合葬陵。

消失30 余年,明蜀端王陵在文物四普中找到了。

这不是一条普通的考古简讯,而是一场跨越三个世纪、两次失踪、一次全国大普查的时空追踪。

2025 年 5 月,当四川省四普办公室把一纸确认书拍到桌面,成都考古院众人长舒一口气:潘家沟那片被渣土覆盖的小土丘,终于再次对上了名字:明蜀第十一王端王朱宣圻的夫妻合葬陵。

消息一出,本地社交媒体瞬间刷屏,原来我家门口埋着一位王爷成了最热梗。

大多数人只记得湖广填四川,却少有人知道明代蜀藩在成都坐镇 267 年、传足十世十三王。

朱元璋第十一子朱椿首封蜀王,带来江淮工匠、王府仪卫,也带来一套完整的藩王葬制:封土为圆城,神道列石像,地宫三进九间,陵前再设享殿。

此后龙泉驿、凤凰山、黄龙溪三大片区王陵连绵,被民间称作小十三陵。而朱宣圻的陵寝,却在 20 世纪 90 年代第一次露脸后,又因道路改线、沟壑回填,在地图上人间蒸发。

30 多年里,文物工作者拿着 90 年代手绘草图来来回回丈量,始终找不到坐标,它成了成都考古圈著名的幽灵墓。

2023 年底,锦江区潘家沟一块商住用地出让前做考古前置勘探。钻探机打到地下 3 米,突然带出一股砖香,明代特有的高温素烧青砖。

考古队员用手铲一点点剥出券顶,龙纹浮雕、双凤朝阳、花草卷云藻井依次露脸,熟悉的明藩王套餐让现场一片欢呼。

但真正锁定墓主身份,是两件铁证:

一是陵前残存石枋上,万历皇帝御笔 “忠贤懋著” 四个大字;

二是左侧陪葬妃子墓碑刻 “王妃史氏之墓”。明制,只有端王获赐 “忠贤懋著” 匾,而十三代蜀王里,正妃姓史者唯朱宣圻一人。

端王陵的规模比人们想象的小:封土直径 60 米、残高 5 米,地宫全长仅 12 米,前中后三室加一道棺室,远不及第一代蜀王世子朱悦燫墓的 34.7 米。

但这恰是历史留给考古的时代切片,朱宣圻下葬的万历三十年,朝廷已多年怠政,藩王俸禄常被拖欠 (事实上,朱宣圻早在嘉靖年间便曾主动辞去部分禄米以塑造贤名),至万历朝,蜀王府因宗禄负担加重、财政拮据,更不得不节用缩葬 。

于是工匠把有限的经费用在 “刀刃” 上:石门乳丁贴金,前室四壁高浮雕升龙,券顶多色彩绘藻井,26 个直径 1.3 米的红砂岩柱础排成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的享殿基址,成为四川已发掘蜀王陵中首见陵前建筑遗存。

考古队用激光扫描记录时,还发现一个动人细节:中室棺床两侧,左右各砌一道浅槽,槽内填满细碎铁片与木灰。

专家推断,这是下葬时为保护棺椁而灌注的铁汁,一旦密封,水汽无隙可入,堪称明代防水黑科技。

可惜封土早年被扰乱,棺板已朽,仅在早年扰动层的灰土里发现疑似万历通宝的铜钱残片与少量龙纹织物痕迹,具体器物需结合后续整理报告进一步确认,却也让人依稀遥想当年开圹悬棺的肃穆场景。

很多人问:一位地方藩王,为何值得举国之力去找?答案藏在朱宣圻的 51 年藩王生涯里。

他是明代在位最久的蜀王,也是万历朝唯一捐出三年俸禄助朝廷平定播州之乱的宗室。

史书说他 “天姿敦厚,敬神恤民”,蜀地连年旱涝,他数次奏请蠲租,并开义仓赈济。

川人感念,民间尊称西川活佛。今天成都武侯祠内一块残碑上,仍可见 “端王赈恤” 字样。这样一位 “贤藩” 的归宿,若永远沉埋土方之下,无疑是城市记忆的巨大缺口。

更宏观地看,端王陵的失而复得恰好折射出中国考古理念的迭代。90 年代,抢救性发掘是与推土机赛跑;今天,“先考古、后出让” 成为法定流程,田野踏查配合激光雷达、航测遥感,哪怕一条排水沟也能在屏幕上秒级成像。

四川四普启动以来,复核登录文物点 3.7 万处,新发现 2100 余处,端王陵只是其中具戏剧性的案例。

它提醒人们:城市化越快,越需要一张文化缓冲网,让历史与钢筋水泥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5 月底,考古队完成最后一张正射影像图,覆土回填,现场重归宁静。潘家沟工地上,新栽的香樟已冒嫩芽,围挡外,地铁 13 号线盾构机正轰鸣向前。

朱宣圻与他的两位王妃再度沉入城市脚下,不再孤独,他们的名字、方位、规模、价值被写进《四川文物地图集》,成为可检索、可管理、可展示的文化资产。

也许几年后,遗址公园会在此落地,龙纹浮雕会被做成互动光影,让放学的孩子伸手就能触摸 400 年前的王权与匠心。

发掘最后一天,一位老太太拎着菜篮站在围挡外,指着封土问:这里头真埋着王爷?得到肯定回答后,她笑着说:难怪我小时候常梦见穿龙袍的人站在土坡上。

历史就是这么奇妙,它不只是青铜器上的绿锈,也不仅是史料里的墨迹,而是活在市井巷陌、口耳相传之间的温度。

来源:千秋史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