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牛智川,男,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学院首席教授。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博士学位,曾赴德国、美国从事博士后和研究助理工作,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接《2025年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基本情况(三)》(以姓氏拼音为序)。
牛智川,男,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材料学院首席教授。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博士学位,曾赴德国、美国从事博士后和研究助理工作,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
主要从事锑化物半导体低维材料及光电器件研究,研究方向包括InAs量子点量子光源、锑化物量子阱激光器等。2019年创新设计金属光栅侧向耦合分布反馈(LC-DFB)结构,研制出2μm波段高性能单模激光器,边模抑制比达53dB,输出功率超40mW,突破国外高端激光器进口限制性能的规定条款 。2024年提出新型湍流散射腔(TSC)结构锑化物激光器,实验显示TSC激光器在1.312W输出功率下光电效率优于传统BA结构,远场分布更集中。曾获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锑化物低维结构中红外激光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推荐人:张荻院士。
潘安练,男,汉族,1974年10月生于安徽歙县,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现任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民进湖南省第九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十三届湖南省政协常委,兼任教育部光电集成重点实验室主任和湖南光电集成创新研究院院长。
1998年获安徽大学应用物理学士学位,2006年获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和湖南省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曾任德国马普微结构物理研究所洪堡学者、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助理研究教授,2010年回国后组建微纳结构物理与应用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
主要从事低维半导体光电材料与集成器件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获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及3项省部级科技奖,在《自然·纳米技术》《先进材料》等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 。2022年研发的硅基Micro-LED微显示芯片技术获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优胜奖,2019年牵头组建湖南光电集成创新研究院推动光电芯片产业化。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潘世烈,男,汉族,1973年10月生,河南省人,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特殊环境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5年1月,潘世烈任自治区归国华侨联合会兼职副主席。
主要从事方向:无机光电功能材料的研究,包括非线性光学材料、压电材料、铁电材料和磁性材料的合成、结构和性能的研究。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基金、中国科学院国防创新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先后在J. Am. Chem. Soc.; Chem. Mater.; Inorg. Chem; Crystal Growth & Design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申请美国发明专利一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十项。2022年10月,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2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2022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2024年6月,荣获2023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齐乐华,女,1957年生,中共党员,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学科负责人。工学博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陕西省教学名师 。
1974年插队知青,1982年获洛阳工学院学士学位,后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及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1998年晋升教授,2003年任博导,2008年赴英国卡迪夫大学访问研究 。担任《机械制造基础》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主编教材6部,其中1部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2023年主持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研究方向为均匀液滴喷射3D打印、金属基复合材料半固态成形技术、微制造系统与纳米技术、计算机应用与机电一体化,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863项目等2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
推荐人:魏炳波院士、张卫红院士。
钱国栋,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所所长 。
1988年7月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材料系金属材料专业。1997年获浙江大学材料系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9年晋升副教授,2002年晋升教授。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日本学术振兴会、日本京都大学做访问学者和访问教授。2001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2002年获教育部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基金;2004年获日本陶瓷学会仓田元治奖(Kurata Award)。先后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 二层次(2002年)、一层次(2006年)和重点(2008年)培养人选。
主要从事无机-有机杂化功能材料、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等研究,在生物与环境传感检测、非线性光学、发光显示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作为项目负责人,其团队先后获得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2022年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并以通讯作者身份在Chem. Rev.、J. Am. Chem. Soc.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10余篇。
推荐人:张泽院士。
乔建永,男,汉族,1962年2月生于安徽省,祖籍江苏,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矿业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邮电大学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8年至1982年在淮北师范大学数学系攻读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5年任淮北师范大学数学系教师;1985年至1988年在山东大学数学系攻读硕士学位;1988年至1991年任淮北师范大学数学系教师;1991年至1993年在复旦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3年至1995年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至1997年任淮北师范大学副院长;199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7年至2003年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2003年至2014年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 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8年当选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013年至2022年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2021年当选为俄罗斯矿业科学院外籍院士。
乔建永长期从事复分析和复动力系统,数学采矿地质,通信工程中的数学问题研究。
推荐人:何满潮院士。
任文才任文才,男,汉族,山东东营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任英国物理学会《2D Materials》主编。
分别于1997年和2000年在东北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1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从事二维材料研究,包括新型二维材料的创制及石墨烯的制备与光电、热管理、储能等应用。近年来,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础加强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重大重点项目十余项。在Science、Nature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主要论文200多篇,被他引4万余次,自2018年起连续入选科睿唯安公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获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多项已转化实施,孵化了3家高技术企业,产品已在多个重要领域应用。 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2023、2017、2006) 、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中国青年科技奖等。
推荐人:朱美芳院士。
单智伟单智伟,男,1974年2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微纳尺度材料专家,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
199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材料与科学工程专业;199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硕士学位;2001年—2005年就读于美国匹兹堡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2006年在美国劳伦兹国家实验室美国国家电镜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任职于美国海思创(Hysitron)公司,历任资深研究员、真空部门经理、应用研究中心主任;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0年任教于西安交通大学,同年任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副主任;2011年11月—2016年6月任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2015年6月任西安交通大学微纳尺度材料行为研究中心主任,11月任陕西镁基新材料工程中心主任;2016年7月任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2017年当选为亚太材料科学院院士;2022年11月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助理;2024年1月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单智伟主要从事微纳尺度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推荐渠道:中国科协。
沈波沈波,男,1963年7月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理学部副主任。
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业,获硕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 (IMR),获博士学位;1998-2000年在日本东京大学产业技术研究所 (IIS) 担任研究员(博士后); 1988-2004年在南京大学物理系工作,2000年破格晋升教授;2004年迄今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工作。曾任东京大学先端科技研究中心(RCAST) 客座教授、 日本千叶大学电子学与光子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访问教授。
先后主持和作为核心成员参加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20多项纵向科研项目,迄今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含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160多篇,论文30多篇,SCI他引6500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20多次,含大会邀请报告6次,编著中英文专著4部。获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0多件,其中10多件实现了有偿转让,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2023年度“中国半导体十大研究进展”和2024年度“中国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十大进展”。
推荐人:杨德仕院士。
舒歌群舒歌群,男,汉族,1964年3月出生,浙江长兴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舒歌群于1980年—1984年在浙江大学学习,毕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起在四川省内河勘察规划设计院工作;1985年—1987年在天津大学研究生班学习,毕业获硕士学位;1987年起在天津大学工作,历任天津大学内燃机教研室副主任、汽车工程系主任,学校科技处副处长、处长,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8年在职获天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晋升教授;2007年1月任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2年11月任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2016年5月任天津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2017年4月任天津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2018年5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舒歌群长期从事内燃机设计和内燃机余热能转化和利用的研究工作。
推荐人:姜培学院士。
宋延林宋延林,男,1969年3月出生,河南滑县人,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绿色印刷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印刷学院教授 。
1989年毕业于郑州大学,1996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1996-1998年在清华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1998年起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室主任。
主要从事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纳米绿色印刷技术研究,开发非感光制版工艺并建立环保印刷体系,申请专利60余项,建成中试示范线推动产业化。其全有机复合薄膜研究曾两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提出的纳米材料绿色印刷技术突破传统工艺污染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5、2008)、中国青年科技奖(2010)、毕昇奖(2013)、全国创新争先奖状(2023)等荣誉,发表SCI论文120余篇,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 。
推荐人:李殿中院士。
宋永臣宋永臣,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
1981至1992年在大连理工大学获应用物理学士、内燃机硕士及博士学位,2004年起任教授。研究方向为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及二氧化碳封存利用,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30余项科研项目 [9-10]。1981年进入大连理工大学学习,1992年留校任教,其间赴日本群马大学、名古屋大学等机构任访问学者。
2019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其项目揭示了水合物分解运移机制,为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提供理论支撑。发表SCI论文680余篇,授权专利217项,202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曾任能源与动力学院院长、科学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2022年6月卸任副校长职务 。2023年获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增选提名。
推荐人:金红光院士。
孙宏斌孙宏斌,男,汉族,1969年10月出生,浙江天台人,中共党员,198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1月参加工作,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亚太人工智能学会会士,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国家级教学名师。现任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能量管理与调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宏斌于1992年获清华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现代应用物理专业理工双学士;1996年获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博士,毕业任清华大学电机系讲师;1999年6月任清华大学电机系副教授;2005年12月任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2006年9月任清华大学电机系博士生导师;2008年10月任清华大学教务处副处长;2012年当选为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2016年任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能量管理与调控研究中心主任;2018年当选为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2020年10月任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2021年9月任太原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2023年7月当选为亚太人工智能学会会士 ;2024年7月,任太原理工大学校长。
孙宏斌主要从事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排名1)、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2)、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分别排名1和3),科研成果两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推荐人:赵阳升院士。
孙克宁孙克宁,1964年生,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基础与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
1985年、1988年分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化学工程学士、硕士学位,1996年10月获该校金属材料博士学位,同年赴法国巴黎居里大学表面化学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历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讲师、副研究员、研究员,2009年任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院长,2014年重返哈工大任现职。2022年受聘为黑龙江工程学院“龙江工程”特聘教授 。
孙克宁长期从事新能源材料研究,研究方向涵盖电化学超级电容器、空间锂离子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分子筛催化及表面金属材料。在《ACS Nano》等期刊发表论文360余篇,提出三维石墨烯材料制备方法以提高锂离子电池正极性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1项、省级奖3项,授权发明专利66项。200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参与学科评估工作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获评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孙晓峰孙晓峰,男,1962年8月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气动声学、叶轮机非定常空气动力学研究。现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航空学会动力分会总干事,《航空学报》中英文刊主编,2016年起任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外部董事。
1978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88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3年晋升教授,1994年获聘博士生导师。
在叶轮机流动稳定性理论领域,提出三维可压缩旋转失速预测模型与非定常流壁面控制方法,开发运动边界问题谱计算方法并应用于航空发动机设计 。1996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2年担任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京都大学、德国宇航院等机构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研究成果发表于《AIAA Journal》《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等期刊。
来源:噼哩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