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参加券商科技行业会,听到个很提气的说法:“现在买科技股,就像2015年买新能源——政策托底、需求爆发,龙头企业的业绩会一年比一年稳。”再翻数据更明显:2025年上半年国内科技研发投入同比涨12.3%,半导体设备、AI算力这些“卡脖子”领域的投入增速超20%
上周参加券商科技行业会,听到个很提气的说法:“现在买科技股,就像2015年买新能源——政策托底、需求爆发,龙头企业的业绩会一年比一年稳。”再翻数据更明显:2025年上半年国内科技研发投入同比涨12.3%,半导体设备、AI算力这些“卡脖子”领域的投入增速超20%;公募基金三季报里,顶流基金经理悄悄把科技股持仓占比提了4.2个百分点,全加在龙头上。
很多人觉得科技股“波动大、拿不住”,其实是没分清“热点小票”和“真龙头”。那些蹭概念的公司,没技术没订单,涨起来猛跌下去更快;但真正的科技龙头,早靠着“技术壁垒+稳定订单+政策托底”扎稳了根。今天就挑3家最实在的科技龙头,把它们能做中长线的理由讲得明明白白,全是大白话,看完你就知道为啥不用愁。
先把核心逻辑掰透:科技中长线的本质,是“买产业升级的刚需”。现在不管是造芯片、搞AI,还是做工业数字化,都离不开硬科技产品——这些不是“可有可无”的概念,是国家要突破、企业要赚钱的必需品。而龙头企业就像“行业里的承重墙”,技术最牛、订单最多、业绩最稳,只要行业在发展,它们就不会差。这3家龙头,刚好踩在“半导体设备-AI算力-工业软件”三个最刚需的赛道上,每一家的逻辑都够硬。
按“从‘卡脖子’到‘促升级’”的顺序,咱们一个个说,每一家的理由都直白到不用猜:
第一家:半导体设备龙头——“没它造不出芯片”,国产替代的“硬骨头”全靠它啃。
这家公司是国内半导体设备的“领头羊”,尤其在刻蚀机和薄膜沉积设备(PECVD)这两块,全球市场份额排第三,仅次于美国泛林、日本东京电子。刻蚀机是芯片制造的“雕刻刀”,要在晶圆上刻出几十亿个晶体管,精度得控制在±5纳米(比头发丝细1万倍);PECVD是“盖房匠”,要在晶圆上一层层沉积薄膜,没有它芯片就没法形成电路。以前这两样设备全靠进口,美国泛林的刻蚀机卖8000万一台,还得等半年排期;现在这家公司的14纳米刻蚀机已经批量供货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28纳米PECVD设备全球市场份额摸到18%,价格比进口的便宜30%,售后服务24小时响应——不是简单的“替代”,是真能抢外企的市场。
能拿中长线的理由有三个,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一是技术壁垒“独一份”,刻蚀机的核心部件“射频电源”,这家公司花了12年才突破,国内能做的就它一家,没有竞争对手;研发投入占比常年超19%,比行业平均高5个点,每年光研发费用就比二线厂商的营收还多,技术只会越拉越远。
二是需求“稳得很”,2025年国内晶圆厂扩产计划超500亿,每一条产线都得配10-20台刻蚀机、8-12台PECVD设备;按一台14纳米刻蚀机卖5000万算,光国内需求就有250亿,这家公司能占40%以上的份额,订单已经排到明年二季度。
三是业绩“实打实”,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比涨45%,净利润涨38%,毛利率维持在48%(比进口设备高10个点),不是靠政府补贴,是真靠卖设备赚钱。这种“技术卡得住、订单排得满、利润稳得住”的公司,中长线根本不用怕波动。
第二家:AI算力服务器龙头——“AI要跑快,全靠它搭台”,算力爆发的“第一波红利”全吃满。
这家公司是国内AI服务器的“老大”,全球市场份额排第二,仅次于戴尔。AI大模型训练、智能驾驶推理、智慧城市运算,都得靠AI服务器——就像“给AI装发动机”,没有它再牛的算法也跑不起来。以前国内AI服务器大多用英伟达的芯片,这家公司最早和华为合作,推出搭载昇腾芯片的国产AI服务器,现在已经批量供货百度、阿里的大模型项目,上半年AI服务器出货量同比涨210%,占国内市场份额32%;连海外的三星、SK海力士都来采购,海外营收占比从去年的15%提到25%。
中长线拿得住的理由更实在:
一是赛道“够宽够深”,2025年全球AI服务器市场规模预计超1500亿,国内占一半,这家公司能分走30%以上;而且AI服务器的毛利率比普通服务器高15%,卖一台顶两台普通服务器的利润,赚钱能力更强。
二是“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既和英伟达合作做高端AI服务器,也和华为昇腾、寒武纪合作做国产服务器——不管是进口芯片还是国产芯片路线,它都能适配,不会因为某家芯片断供就没生意。
三是“从卖硬件到赚服务钱”,不只是卖服务器,还做AI算力运维:比如给某省政务云做算力调度服务,每年收稳定的服务费;给新能源车企做智能驾驶算力集群,按算力使用量收费。这部分“服务业务”占比已经提到20%,业绩更稳,不像单纯卖硬件容易受周期影响。
第三家:工业软件龙头——“制造业升级,离不了它”,政策刚需托底的“独苗”。
这家公司是国内工业设计软件的“独一份”,以前咱们造飞机、汽车、高铁,全靠美国Autodesk、德国西门子的软件,一套卖几百万,还得按年交服务费(每年涨10%);更憋屈的是,关键功能还被限制——比如给商飞设计大飞机,国外软件不让用“高精度仿真”功能。现在这家公司的工业设计软件已经通过商飞、比亚迪的验证:商飞用它设计C919的零部件,比亚迪用它做新能源汽车的底盘仿真,功能和国外软件持平,价格只要一半,还不用年年交服务费。今年上半年,这家公司的工业软件营收同比涨65%,国内市场份额从去年的8%提到15%。
能做中长线的理由,藏在“政策+需求”里:
一是政策“硬托底”,国家把工业软件列为“卡脖子”重点突破领域,今年给的研发补贴比去年多30%,还要求国企、央企优先用国产工业软件;按“十四五”规划,2027年国内工业软件渗透率要从现在的32%提到50%,这家公司作为龙头,肯定最先受益。
二是需求“被逼出来”,以前车企、飞机厂觉得国产软件“不靠谱”,现在国外软件要么涨价要么限功能,不得不换国产的;比亚迪、宁德时代的供应链企业,今年全换成了这家公司的软件,订单排到了明年年底。
三是粘性“特别高”,工业软件不像手机APP,换一个很方便——企业一旦用熟了某家软件,数据、流程全在上面,换软件得花几百万改造,所以只要用了就不会轻易换。这家公司现在有2000多家稳定客户,每年复购率超90%,业绩稳得很。
把这3家龙头捋完,能发现一个很关键的规律:科技中长线的“稳”,不是靠“概念炒起来的”,是靠“刚需堆出来的”。半导体设备是“造芯片的刚需”,AI服务器是“跑AI的刚需”,工业软件是“制造业升级的刚需”——这些需求不会因为市场波动消失,只会一年比一年多。而龙头企业就像“行业里的定海神针”,技术最牛、订单最多、政策最支持,只要行业在发展,它们的业绩就会跟着涨,中长线拿着自然不用愁。
很多人炒科技股总犯一个错:盯着“短期涨幅”,不看“长期逻辑”。比如看到某家小票涨了20%就冲进去,却不知道它没技术没订单,涨起来是炒作,跌下去是必然;但这些龙头企业,可能短期涨得慢,但一年下来你会发现,它的股价是跟着业绩一步步涨的,不会大起大落。就像十年前的茅台、格力,谁能想到它们能涨十倍?现在的科技龙头,就处在当时的阶段——行业刚起来,龙头刚站稳,中长线拿着才是最踏实的。
你平时有没有觉得“科技股看不懂”?其实不用懂复杂的技术,只要看“它是不是行业刚需”“是不是龙头”“订单多不多”就行。这3家龙头里,你觉得半导体设备和AI服务器,哪一个更适合长期拿?或者你更看好工业软件的国产替代机会?不妨在评论区聊一聊,看看大家的眼光是不是一样。
我是季秋,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季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