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三绿”并举拓宽“两山”转化路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5 07:34 1

摘要:种植户梁松种了10亩百香果,算起丰收账,他高兴地说:“今年气候好,百香果长得好,我们通过线上平台销售,果子卖到了浙江、上海、南京等地,年收入有8万元。”

秋风送爽,贵州大地山峦含翠,生机盎然。

黔西南州贞丰县鲁容乡,2000余亩百香果进入丰收季。藤蔓间,浑圆果实累累垂挂,悠悠果香弥漫山野。

种植户梁松种了10亩百香果,算起丰收账,他高兴地说:“今年气候好,百香果长得好,我们通过线上平台销售,果子卖到了浙江、上海、南京等地,年收入有8万元。”

村民在百香果基地采摘果子。图/许振盘

这份沉甸甸的丰收喜悦发端于8年前。2017年,贞丰县一手紧握“生态修复”之笔,在坚硬的荒山石缝播撒绿色,持续发力治理石漠化;一手创新“产业富民”之策,结合生态治理发展李子、花椒、茶叶及精品水果为主的林业特色产业,种植总规模超50万亩,闯出一条“向绿而生,逐绿而兴”的破局之路。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化祖国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扩绿,就是要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适地适树、适时适法,种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兴绿,就是要注重质量效益,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护绿,就是要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做好防灭火工作,深入开展重大隐患排查整治,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贵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挖生态潜能,扩绿、兴绿、护绿并举,加速推动“两山”转化,走出了一条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游客在双乳峰景区内拍照合影。图/石文

扩绿:系统治理喀斯特地貌,筑牢生态本底

夏秋之交,安顺市关岭自治县新铺镇金龙村,阳光透过皇竹草的缝隙洒下,村民罗永福挥动镰刀,在两人高的草丛中娴熟地收割。“10年前这些山头全是石头,现在草料多得割不完,不仅能喂牛,还能卖钱!”

被喀斯特地貌深深割裂的贵州大地,岩溶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61.92%,是全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及石漠化类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之一。

关岭自治县新铺镇石漠化治理前。贵州省林业局 供图

关岭自治县新铺镇石漠化治理后。贵州省林业局 供图

2016年起,贵州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传统治理模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岩溶石漠化区统筹推进天然林保护与营造林、退化草原修复、湿地保护修复等工程,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变荒山为青山,让青山更苍翠。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扩绿”终见成效:贵州森林覆盖率从2016年的43.77%跃升至如今的63.3%,森林面积达1.67亿亩。“十三五”以来至2025年6月底,全省累计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9219.5平方公里,昔日的“生态疮疤”正被郁郁葱葱的“绿海”覆盖。

省营林总站站长朱松告诉记者,贵州正加紧实施“灌改乔”作业,筛选适合当地生长的阔叶树种,计划在今冬明春造林黄金期完成全省2.65万亩灌木林改造,让“绿海”更广阔,更具生态韧性。

兴绿:激活生态资源价值,拓宽“两山”转化路径

9月17日,在毕节市威宁自治县观风海镇国有沙子坡林场深处,数十名工人弓着腰熟练作业,将粗壮的青冈树干切割成段,为天麻菌材培育备料。

工人正在切割青冈木。

基地负责人唐洋拨开覆着腐殖土的菌床,一颗颗形似芋头、表皮光滑的乌天麻露出真容。“这个品种肉厚、药效足,市场认可度高,能卖到25元一斤。我们在这片林场试种了1000多亩,预计11月就能采收第一茬,亩产值预计超2万元。”

适宜的气候加上丰茂的林地,为毕节传统优势产业——天麻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肥沃土壤,形成大方—七星关—赫章天麻产业带,通过企业集群精深加工,衍生出天麻粉、天麻片、天麻酒等系列产品畅销市场。

天麻菌材。

2024年,毕节市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面积达25.6万亩,规模居全国之首;产量7.4万吨,综合产值突破40亿元,真正成为“两山”转化实践的富民产业、生态产业。

国有沙子坡林场林下天麻种植示范基地。

省林业对外合作与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胡兴平介绍,贵州不断探索“生态+产业”模式,除林蜂、林菌、林药、林禽等林下特色产业逐渐壮大,森林康养、木材加工、生态旅游、碳票交易等业态也蓬勃发展,让曾经“守着青山难致富”的农民群众,如今靠着源源不断释放的生态红利过上了幸福生活。

护绿:健全生态保护机制,守护绿色发展成果

9月25日,天刚蒙蒙亮,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雾缥缈。53岁的护林员毛晓林背起巡山包,沿着熟悉的小道走进山林。这条巡山路,他一走就是38年。

毛晓林巡林中。

“最近有雨水,要留意会不会有树木倒伏,及时清理隐患。”崎岖的山路上,毛晓林的目光仔细扫视着每一寸林地。与此同时,岩壁上的红外相机全天值守,捕捉着林间生灵的踪迹。

这片面积3.1万公顷的保护区,素有“黑叶猴王国”的美誉,是全球最大的黑叶猴种群栖息地。为守护这一珍稀物种,保护区构建起严密的巡护网络,运用红外监测技术实时追踪,同步开展栖息地修复工作,让黑叶猴在美丽的家园繁衍生息,种群数量从30年前的38群300余只增长至72群760余只。

贵州的生态守护,远不止于黑叶猴。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2.4万余种生物和谐共生,物种丰富度居全国前列。梵净山冷杉、赤水桫椤等特有植物健康生长,正是贵州生态保护成效的生动见证。

天上,卫星遥感、无人机“火眼金睛”精准锁定每一座青山;地上,4.4万名五级林长、18.2万名生态护林员倾力守护每一片“责任林”……从政策保障筑牢制度底线到科技赋能提升管护效能,从司法聚力震慑破坏行为到引导公众积极参与,贵州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体系,织牢森林防护网,全力守护“绿色家底”。

黔南荔波小七孔古桥。景区 供图

“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高质量发展的根基。”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洪成表示,贵州将继续以高水平保护为引领,在扩绿上提质、在兴绿上增效、在护绿上发力,推动更多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让“两山”转化的路子越走越宽,让贵州的山更绿、水更清、百姓的日子更红火。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徐涛

编辑 张婷

二审 肖勇 杨韬

三审 田旻佳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