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砸1700亿打通&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5 07:24 1

摘要:当你在沙漠探险时突然需要视频求助,当远洋渔船想和家人实时连线,过去这些场景只能是奢望。但现在,埃隆·马斯克用一项技术突破改写了规则——Starlink的直连手机技术正式支持跨五大洲的连续视频通话、消息与数据服务,这场"太空通信革命"已然到来。不过更值得关注的是

当你在沙漠探险时突然需要视频求助,当远洋渔船想和家人实时连线,过去这些场景只能是奢望。但现在,埃隆·马斯克用一项技术突破改写了规则——Starlink的直连手机技术正式支持跨五大洲的连续视频通话、消息与数据服务,这场"太空通信革命"已然到来。不过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天地通信网"早已加速布局,一场全球卫星通信竞赛正悄然升温。

马斯克的太空野心:从短信到视频的跨越

10月以来,SpaceX总裁格温·肖特维尔在社交平台的一则消息引爆科技圈:"我们已能支持跨越五大洲的连续数据、视频、语音和消息服务"。这意味着Starlink的直连手机(Direct-To-Cell)技术完成了关键跃迁,从最初的短信功能升级为全场景通信能力,而这一切的合作伙伴正是美国运营商T-Mobile。

这项突破的背后,是SpaceX历时两年的技术攻坚与资源整合。其核心逻辑是将"空中基站"建在距离地面数百公里的低轨道上,通过复用T-Mobile的1.9GHz移动通信频段,让普通智能手机无需额外设备就能连接卫星。但这一路并不顺利,由于卫星与手机的距离远超地面基站,必须提升发射功率才能保证信号质量,而这曾遭到AT&T、Verizon等巨头的激烈反对,认为会干扰地面通信。直到2025年3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最终批准功率豁免,才为视频通话等高频数据服务扫清了障碍。

为了巩固优势,SpaceX近期更是豪掷超170亿美元收购EchoStar的AWS-4和H-Block频谱许可,这笔巨款换来了关键的通信资源,为服务普及铺平了道路。与此同时,Starlink的应用场景正在快速拓展:联合航空已获得FAA批准,将于10月15日起在波音737-800飞机上提供免费WiFi服务,首航从新泽西州纽瓦克自由国际机场出发,届时乘客在万米高空也能流畅上网。

马斯克的野心不止于此。他在公开活动中透露,现有手机需要"硬件更改"才能适配Starlink的频率,目前公司正与芯片厂商合作开发专用芯片,未来还将推出原生支持卫星通信的智能手机,而专属通信卫星的建造也在同步推进中。截至目前,Starlink已部署450多颗直连卫星,服务覆盖500万用户,主要集中在美、加、印尼等国。

中国速度:"国家队"与企业的双线突破

当马斯克在北美高调展示技术成果时,中国的卫星通信产业已呈现"国家队领航、企业发力"的双线突破态势,关键技术指标与应用场景丝毫不落下风。

作为我国卫星互联网领域的"国家队",中国星网的组网速度堪称"太空加速度"。2025年7月27日至8月17日的30天内,该公司连续完成5次发射任务,将低轨05至09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些搭载Ka频段载荷的卫星可提供宽带通信与互联网接入服务。成立于2021年的中国星网,承载着我国"GW星座"建设的核心使命,这一超大型卫星互联网计划是6G时代全球通信能力构建的关键工程,目前正加速迈入"百箭千星"时代。

在终端应用层面,中国企业早已实现"从0到1"的突破,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领先。华为在2025年5月推出的nova 14 Ultra,创造性地集成了天通卫星通信与双向北斗卫星消息两大技术,成为全球少有的支持双卫星通信的消费级手机。其天通卫星通信的最大对星角度达130°,最快连星时间仅需9秒,能在无地面网络的环境下实现通话与消息编辑,而双向北斗卫星消息还支持图片传输,这在户外探险、远洋作业等场景中极具实用价值 。更值得关注的是,华为与中时空联合研发的北斗语音消息技术,通过AI语音编解码器等创新,首次实现了消费终端的卫星语音求救功能。

运营商的布局同样迅猛。2025年9月,中国联通获得工信部颁发的卫星移动通信牌照,正式获得开展手机直连卫星业务的资质。此前,联通已成功发射"联通星系01-04星",其中04星具备载荷可重构、动态波束调度等核心技术,能支持低功耗物联网终端直连卫星。而中国移动早在2024年就完成了全球首个手机直连高轨卫星的语音通话实验室验证,并成立专门研究所攻坚星地融合技术。按照工信部规划,到2030年我国手机直连卫星等新业态将实现规模应用,卫星通信用户有望突破千万量级。

全球竞赛:技术路径与发展逻辑的对决

对比中美两国的卫星通信发展路径,不难发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战略逻辑,而这些差异恰恰决定了未来的竞争格局。

在技术路线上,Starlink走的是"低轨星座+运营商合作"的轻资产模式。通过复用地面运营商的频谱资源,降低了终端适配门槛,但其缺点也同样明显:现有手机的卫星通信功耗较高,且依赖运营商的频段授权,在全球拓展时面临频谱协调的巨大挑战。中国则采取"高轨与低轨协同、自主标准先行"的策略,天通、北斗等高轨卫星提供基础通信保障,中国星网的低轨星座则聚焦宽带服务,形成了"高低搭配"的立体网络,且在终端芯片、通信协议等核心领域掌握自主技术。

从应用场景来看,双方现阶段都以"补盲"为核心,但侧重不同。Starlink先从北美农村、偏远地区切入,再拓展至航空、海事等场景,商业化节奏非常明确;中国则更注重应急通信与公共服务,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的卫星功能均优先支持紧急求救、位置上报等功能,运营商也将应急通信、偏远地区通信作为核心应用场景,体现了"技术为民"的发展理念。

在产业生态上,SpaceX依靠马斯克的资本运作能力,通过收购频谱、绑定运营商快速构建生态,但产业链相对封闭;中国则形成了"国家队主导、全产业链协同"的生态模式,中国星网负责星座建设,华为、中兴攻克终端技术,联通、移动负责运营服务,上下游企业分工明确,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为全球推广奠定基础。

未来战场:6G时代的太空话语权争夺

卫星通信绝非孤立的技术突破,而是6G时代的核心基础设施。国际电信联盟已明确将卫星互联网纳入6G的关键技术范畴,谁能在卫星通信领域占据主导,谁就掌握了6G时代的话语权。

Starlink的下一步目标是实现"全球无死角覆盖",计划未来3年再发射1500颗直连卫星,并推出专属智能手机,试图将卫星通信变成手机的标配功能。但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全球频谱协调与监管审批,不同国家的频谱政策差异巨大,这可能延缓其全球化进程。

中国的卫星通信产业则进入了"加速期"。按照规划,中国星网将在2027年前完成骨干星座建设,实现全球宽带覆盖;华为、荣耀等终端厂商正研发第三代卫星通信技术,目标将通信功耗降低50%,并支持高清语音通话;运营商则在推进"不换卡不换号"的卫星通信模式,让普通用户无需额外成本就能使用卫星服务。

这场太空通信竞赛没有终点。Starlink的突破让我们看到了商业化创新的力量,而中国的布局则展现了国家战略的深远考量。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卫星通信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登山爱好者在珠峰顶端直播,远洋船员与家人视频通话,偏远地区的学生通过卫星上网课……这些曾经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更重要的是,这场竞赛推动的不仅是技术进步,更是全球数字鸿沟的弥合。根据GSMA的数据,目前全球仍有31亿人没有使用移动互联网,卫星通信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无论是马斯克的商业野心,还是中国的国家战略,最终都将指向同一个目标——让全球每一个角落都能接入互联网。

从地面基站到太空卫星,人类的通信史正在书写新的篇章。马斯克的Starlink已经亮剑,中国的"天地通信网"也已蓄势待发。这场跨越星空的竞赛,才刚刚开始。

来源:智能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