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析:为何说“盲目攀比,欲望过高”让当今国人“难以幸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5 05:14 1

摘要:现在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手里的钱也比以前多了,但“幸福感”却没跟着涨,反而成了很多人求而不得的东西。北京一所知名大学的心理系在2025年出了份幸福感报告,里面说13-28岁的年轻人(Z世代)幸福感只有64.6分,比老一辈(婴儿潮世代)的73.6分低了不少。说到

文/保明

现在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手里的钱也比以前多了,但“幸福感”却没跟着涨,反而成了很多人求而不得的东西。北京一所知名大学的心理系在2025年出了份幸福感报告,里面说13-28岁的年轻人(Z世代)幸福感只有64.6分,比老一辈(婴儿潮世代)的73.6分低了不少。说到底,问题就出在“瞎跟别人比”带来的心理不平衡,还有“想要的太多、自己能力又跟不上”造成的压力——这两样东西就像拦路虎,把幸福挡在了门外。这种心态不光会让我们对生活的看法变扭曲,还会引发一连串麻烦,最后把幸福都耗在没完没了的追逐里。

一、大环境“推波助澜”:为啥大家会忍不住攀比、想要更多?

现在的社会里,技术更新快、商家宣传猛,不光让“跟别人比”成了常事,还把人的欲望越勾越大,慢慢的,“比一比”就成了很多人下意识的想法。

(一)社交媒体:让你觉得“别人的日子都比自己好”

1. 算法总给你推“光鲜生活”,越看越觉得自己差。抖音2024年的报告显示,每天看“炫富”视频的人加起来有47亿次,像“月入过万算穷”这种话题,总播放量都超过120亿次了。算法专挑那些精致、有钱的生活内容推给你,看久了,你就会误以为“大家都过得这么好”,把少数人的奢侈当成了正常生活。

2. 越看越觉得“自己亏了”,幸福感直线降。南京一所大学做过实验:让志愿者连续看30条精致生活的视频,看完后,这些人对自己收入的满意度掉了62%。这就是常说的“比出来的落差”——你拿视频里的人当参照物,就会觉得“别人有的我没有”,哪怕自己日子没变差,也会觉得不开心。

3. 朋友圈里比“面子”,连学生都卷起来了。广州一所重点中学的老师说,班里学生的手机价格成了“隐形身份牌”,甚至有学生逼着父母抵押房子买最贵的iPhone。《中国青少年发展报告》也说了,12-18岁的孩子里,68%觉得“用名牌就是成功”。这种想法把商品变成了“社交入场券”,逼着人不得不跟别人比。

4. 为了“装样子”,连奢侈品空盒子都租。二手平台的数据显示,大学生租奢侈品包装盒的生意,每个月能成交10万单,一个空盒子每天租金就200块。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怕在朋友圈里“没面子”——明明知道是假的,也不想在攀比中输给别人。

(二)商家“使劲劝你买”:把“想要”说成“必须要”

1. “花明天的钱”成了常态,年轻人欠了一堆债。2024年的报告显示,18-29岁的年轻人里,86.6%都用过信贷产品(比如信用卡、网贷),比美国的78%、英国的60%都高;25-34岁的年轻家庭,欠的钱比挣的钱还多37%。商家总说“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结果让人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多,完全不管自己能不能还上。

2. 网贷广告“精准洗脑”,把“非必需”说成“必需品”。网贷平台会根据你的消费习惯,专门推“门槛低、放款快”的广告,尤其盯着学生和收入不高的年轻人。这么一劝,很多人就分不清“我需要”和“我想要”了,比如本来没必要买的名牌包,也觉得“必须得有”。

3. 商家搞“焦虑营销”,连家长都被卷进去。北京海淀有家培训机构,开了个6万块的“名媛速成班”,教马术、高尔夫这些“贵族运动”,报名的人里83%是普通工薪家庭。家长们说“不能让孩子在同学聚会时没面子”——商家就是利用这种焦虑赚钱,把个人攀比变成了全家的负担。

二、自己“扛不住”:攀比和欲望怎么毁了幸福?

在大环境的影响下,瞎攀比、想要太多慢慢渗透到生活里,从钱、心理、人际关系三个方面,把幸福的基础一点点拆了,最后陷入“越追越空虚”的怪圈。

(一)钱不够花,天天焦虑

1. 年轻人为攀比,欠了钱还不上。2024年,18岁的小郭为了在朋友圈“撑面子”,没稳定收入还借了好几次钱,最后连本带利欠了1.2万,只能让父母还;还有个00后大学生小王,为了买名牌跟同学借了5万,也还不上。这样的例子不是少数,都是攀比惹的祸。

2. 职场新人因薪资攀比,陷入消费困局。上海某互联网公司刚入职的实习生小林,看到同事背万元包、开新能源车,明知自己月薪只有6000元,还是刷信用卡买了8000元的名牌鞋和每月3000元的租车服务,月底房租都要靠父母补贴。他坦言“怕被同事看不起”,却没意识到这种攀比已经让自己陷入“入不敷出”的恶性循环。

3. 为了攀比,连家里的“老本”都搭进去了。湖南有个村子,出现了“棺材贷”——老人为了给儿子凑县城婚房的首付,用自己的棺材本做抵押,跟地下钱庄借钱,全村13户都陷进了高利贷。为了结婚时“有面子”,把家里的底子都掏空了,这就是欲望过头的悲剧。

4. 大家欠的钱越来越多,收入却没跟上。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居民欠的钱占可支配收入的63.3%,但人均收入只涨了5.8%。欠的钱涨得比挣的快,意味着很多家庭在“提前花未来的钱”,就为了跟别人比,经济压力一大,自然没心思谈幸福。

5. 不管年龄、身份,只要欲望没底线,都会栽跟头。雅安市名山区原副区长骆毅,为了过奢靡生活,2019到2024年跟67家机构借了199笔网贷,总共781万,光买新手机就花了70多万,最后因为贪腐被判刑;还有65岁的赵大爷,为了“有面子”买了30万的车,结果每个月的车位费、保险费占了退休金的70%,连基本生活都受影响。可见不管是谁,只要欲望没约束,都会陷入经济困境,更别说幸福了。

(二)心里不平衡,越想越累

1. 焦虑成了日常,总觉得“自己不如人”。心理学研究说,当你想要的东西超过自己能力时,就会一直焦虑——既想得到别人有的,又知道自己做不到,这种矛盾会让你否定自己、害怕未来。年轻人幸福感低,跟他们容易被攀比影响、陷入焦虑有直接关系。

2. “别人有的我没有”,越想越负面。这背后其实是“相对剥夺感”在作祟——当你期待的生活远超自己能实现的水平时,就会产生“被剥夺”的怨恨。像河南某三线城市,受当地“男多女少”的人口结构、传统婚恋观念影响,慢慢形成了“无贷商品房+20万彩礼+体制内工作”的婚恋标配。当地29岁的程序员小张,月薪8000元却凑不齐彩礼,看着身边人陆续结婚,他不仅觉得“自己没本事”,甚至不敢再接触异性,这种负面情绪直接把他的幸福感压到了谷底。

3. 越想控制,越控制不住,心里没底。心理学里说,无限膨胀的欲望就像“无底洞”,填得越多,越觉得不够。当你把幸福寄托在物质上,安全感就像风中的蜡烛,一吹就灭。深圳有家科技公司搞了个“断舍离挑战”:让员工屏蔽消费广告、回归简单生活,结果78%的人焦虑指数降了35个百分点。这说明少点欲望,心里会轻松很多。

(三)关系变僵,没人情味

1. 家里因为攀比吵不停。小郭为了攀比花钱超了家里的能力,父母又只会“沉默不说话”,结果亲子关系越来越差;赵大爷买车后,家里开支紧张,跟子女天天吵架,原本和睦的家变得鸡飞狗跳。现实里,很多家庭矛盾都是攀比引起的,把家里的幸福感都耗没了。

2. 谈恋爱、结婚变成“比条件”,没了感情。河南那个三线城市的婚恋标准,不光让年轻人结婚晚,还让离婚率三年涨了27%。当地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透露,有对夫妻结婚不到半年就离婚,原因是女方觉得“丈夫没给她买名牌包,不如闺蜜的老公大方”。当爱情变成“算房子、算彩礼”,婚姻就没了情感基础,自然没法让人幸福。

3. 职场里“比谁会装”,同事关系变虚伪。有些职场里,大家不比“谁干活好”,反而比“谁更会在领导面前表现”——比如把台账封面做得花里胡哨、故意加班装努力。这种没意义的竞争,让同事关系变成了“表演比赛”,不仅工作效率低,还让人觉得累,根本没心思感受职场幸福。

三、“根儿在哪”:为啥大家总忍不住攀比、想要太多?,

瞎攀比、想要太多不光是大环境的问题,还跟我们的文化观念、看问题的方式有关,这就让这种心态更难改、更容易传染。

(一)老观念“走了样”:把“面子”当“里子”

1. “要面子”变成了“比物质”。中国传统的“面子”本来是说要尊重、得体,现在却变成了“比谁的东西贵”。骆毅为了“面子”贪腐网贷,赵大爷为了“面子”透支退休金买车,都是把“面子”和物质画了等号。为了虚名,把实在的好处都丢了,最后得不偿失。

2. “别人有我也得有”,跟着别人瞎起哄。很多人会下意识觉得“大家都有,我没有就不行”,慢慢就没了自己的判断。《2024大学生消费白皮书》显示,78%的大学生花过超出自己能力的钱,其中52%是为了“在朋友圈有面子”——这就是被群体压力逼得做了不理性的选择。

(二)看问题“偏了”:把幸福想简单了

1. 觉得“比别人好才叫幸福”。很多人把幸福等同于“我比别人有钱、比别人过得好”,而不是“我自己过得舒服”。其实二线城市的幸福感(74分)比一线城市(69.5分)高,这说明幸福跟钱多少、城市大小没绝对关系,但攀比心态让很多人误以为“一线城市更幸福”,钻了牛角尖。

2. 越满足欲望,越觉得不够。这背后是“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物质带来的快乐会越来越淡。就像骆毅,5年买手机花了70多万,从最初买新款时的兴奋,到后来“买了也没感觉”,只能靠买更贵的东西找存在感;大学生小王买到名牌包后,没开心一个月,就因为同学买了更限量的款式,又陷入新的焦虑。可见越追逐物质,幸福的“门槛”就越高,永远也填不满。

3. 觉得“满足欲望很容易”,没看到背后的代价。有个理论说,当你觉得“我能得到某样东西”时,就更容易觉得“我没得到很亏”。网贷平台用“0首付”“秒到账”的广告,让年轻人觉得“买名牌、过好生活很简单”,却没说清楚“逾期会影响征信”;奢侈品品牌用“拥有即成功”的宣传,让赵大爷觉得“买豪车就能有面子”,却没考虑“后续养护费会占退休金大半”。这种只谈好处、不提代价的引导,让很多人在攀比路上越走越远。,

(三)成长环境“没教好”:从小没建立正确的观念

1. 家里没教过“该怎么花钱”。小郭的父母对他的攀比消费“不说话、不管”,很多家庭其实都这样——要么没跟孩子聊过“钱该怎么花”,要么自己就爱跟别人比,给孩子做了坏榜样。其实家长可以通过“列消费清单”帮孩子区分:“需要”是每天要用的文具、吃饭的钱,“想要”是偶尔想玩的玩具、名牌鞋;还可以让孩子通过做家务赚零花钱,知道“钱是辛苦来的”,这样孩子长大后才不容易被攀比冲昏头。

2. 教育变成了“比谁更贵”。从“名媛速成班”火起来,到少儿高端培训市场规模超过800亿,教育领域的攀比,本质是“只看功利、不看实际”。比如有些家长给刚上小学的孩子报5万元的马术班,不是因为孩子喜欢,只是“别人都报了”;有些中学家长比拼“谁给老师送的礼物贵”,就为了让孩子“受重视”。这种环境下,孩子从小就觉得“谁的培训班贵、谁的礼物好,谁就厉害”,为长大后的攀比埋下种子。

3. 职场“看表面不看实干”,引导错了方向。有些单位考核时,不看你解决了多少问题,反而看“台账做得好不好看、加班时长够不够”。比如某事业单位,有员工把报表封面做成精装画册,内容却错漏百出,反而比“报表简单但数据准确”的同事得分高。这种考核方式,让大家觉得“装样子比干实事重要”,慢慢就养成了“比谁会作秀”的习惯,强化了错误的攀比心态。

结语

从社交媒体里的“光鲜假象”,到商家“劝你花钱”的现实压力;从自己心里的焦虑,到家里、职场的关系变僵——瞎攀比、想要太多就像一对“毒瘤”,一点点侵蚀着大家的幸福感。不过现在社会也在重视这个问题:2024年网信办封了23个炫富的百万粉丝账号,不让“虚假精致”误导人;《2025年中老年生活质量提升指导意见》建议社区开“理性消费课”,帮老人分清“需要”和“想要”;有些单位也改了考核方式,把“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同事评价”纳入考核,不让大家“装样子内卷”。

其实幸福的本质,从来不是“超过别人”,而是“接受自己”。就像那些参加“断舍离挑战”的人,屏蔽了消费广告后,发现“不买名牌也能过得舒服”,储蓄多了、焦虑少了;还有赵大爷,卖掉豪车后,不用再担心养护费,每天去公园下棋、遛弯,生活质量反而回来了。当我们不再盯着“别人有什么”,而是关注“自己需要什么”,把欲望控制在能力范围内,幸福就会在“清楚自己要什么、满足于当下”中慢慢出现。

对个人来说,下次想跟别人比的时候,可以问问自己:“我真的需要这个吗?我能承担它的代价吗?”多关注“自己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多少”,比如“今天学会了一个新技能”“这周多存了500块”,比物质攀比更能带来踏实的幸福;对家庭来说,家长要做好“金钱观示范”,跟孩子一起讨论“消费”,让孩子从小明白“钱要花在刀刃上”;对社会来说,监管部门可以多管管网贷平台、奢侈品品牌的“误导性宣传”,比如要求网贷广告必须标清“逾期后果”,学校和单位也可以多传递“实干比表面功夫重要”的价值观,少给大家攀比的机会。这不仅是个人要改的心态,也是解决“幸福难寻”的关键。(全文完)

来源:玄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