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螃蟹还得看广东!尤其这10种,肥美又新鲜,全国别的地方不多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5 06:08 1

摘要:老人夹起虾饺,皮不破馅不掉,话里是“一盅两件”的规矩,不是排场,是日子要慢着过。

南越国时,越人踩着滩涂挖蚝,贝壳在河岸堆成山。

南越王墓出土的铜鼎,内壁还凝着当年鱼羹的油痕,

这是广东饮食的根,靠海吃海,不浪费一滴鲜。

后来早茶在市井冒了头,竹蒸笼叠得比碗高。

老人夹起虾饺皮不破馅不掉,话里是 “一盅两件” 的规矩,不是排场,是日子要慢着过。

现在川菜湘菜挤进来,可老广过年还摆盆菜,萝卜吸满鲍汁,腐竹裹着虾膏,

一层叠一层像全家福。

白切鸡仍要蘸沙姜蓉,就像他们守着本味,不张扬,却踏实。

今天,跟诸位聊聊广东的螃蟹……

产自广州南沙区龙穴岛、万顷沙镇的咸淡水交汇处,是“蟹中茅台”

清代《广东新语》记载,南沙人“随潮下上,日得蟹数箩”

当地渔民捕蟹有讲究:“蟹浪时,童子往三沙四沙赶潮”

蟹笼里铺芦苇防打架,凌晨三点摸黑起蟹,分拣时喊句“好正啊”便知肥瘦。

这蟹壳青背、腹白似雪,肉质细嫩如嫩豆腐,带点甜丝丝的鲜。

四月奄仔蟹膏似流沙奶黄,

六月黄油蟹全身金黄透亮,蟹盖、蟹爪关节处渗着油,贵到千元一只。

老饕爱清蒸,花雕酒泡八分钟,蟹肉吸饱酒香;

或葱姜爆炒,蟹腿掰开,白肉蘸点姜醋,鲜得人直咂嘴,

这口南沙味,是珠江入海口的咸淡水养出的魂儿。

产自吴川吴阳镇鉴江口,宋代已是“天下名蟳”,明清列为贡品。

当地民谣“正月沙螺二月蟹”道尽其金贵,

农历二月蟹膏最厚,壳青肚白,顶角膏如黄油,清蒸后鲜甜直窜天灵盖,

软壳层更添层次感,老饕咬一口直呼“正嘢”!

近年技术突破让消失50年的芷寮蟹重现,12月上市。

清蒸、姜葱炒是经典,最妙是配吴川米酒,蟹香裹着酒香,连苏东坡都留诗:“未看黄山徒双目,不吃芷蟹辜负腹。”

这口鲜,才是广东人的秋天。

民初平岚人首创养殖,如今成雅韶镇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中秋前后最肥美,换壳期蟹身柔软,烹制后松软酥脆,膏红肉甜,真系抵食!

经典做法讲究火候:

姜葱焗蟹需200℃油温锁鲜,清蒸配姜葱蒜去腥,

避风塘炒蟹裹粉炸至金黄,蒜香混蟹鲜直窜鼻尖。

这口鲜,是咸淡水养出的“海味”,也是阳江人刻进骨子里的秋日仪式感。

原属五山镇现归乾务镇,是青蟹中的“重壳珍品”

旧时渔民称“北有黄沙蚬,南有五山蟹”

益利酒楼前身小馆靠它起家,清蒸重壳蟹更成珠海非遗。

十月稻香时,蟹壳青如碧玉,软壳似红袍,膏黄满溢如“咸蛋黄”。

当地人爱用吸管吮原汁,或以豉油皇焗、盐焗增香,肉厚膏鲜,一口下去“啖啖肉,甜过初恋”。

民谣云:“八月蝤蛑抵只鸡,五山蟹香赛神仙”,这味烟火气,比秋风更醉人。

人称“三目蠘”,头胸甲似梭子,壳带三点如眼,八月开渔季最肥,膏红似火,肉白如雪。

咬开蟹壳,丝缕蟹肉裹着咸鲜海味涌上舌尖,老饕直呼“鲜到掉眉毛”。

汕尾人爱用粗盐干腌,锁住原汁,

或清蒸配姜醋,暖胃又提鲜,连李渔都赞“已造色香味三极”。

这蟹不仅是口腹之欢,更藏着汕尾的海洋魂。

渔民拜妈祖、唱渔歌,海上讨生活,蟹肥时最懂“辛苦做,快活吃”的理。

如今汕尾建海洋牧场,把老祖宗的“靠海吃海”变成“蓝色引擎”,连潮汕人都得服这口鲜。

吃蟹时别忘蘸点姜醋,祛寒又增香,

这烟火气里的讲究,才是人间至味。

产自中山南朗崖口村,珠江口咸淡水交界处,得天独厚环境养出肥美青蟹。

当地俗语“五月菖蒲蟹”,农历五月至八月是吃蟹好时节

黄油蟹更如“蟹中贵族”,百只青蟹才出一二,肥到流油

堪比“黄金”,堪称“蟹中爱马仕”

8-11月上市,蟹壳薄肉厚,母蟹红膏似火,可做红膏炝蟹,

盐卤浸24小时,甜中带咸,配醋更绝;

或姜葱炒,猛火锁鲜,香到舔盘。

当地人常说“吃过返寻味”,这口鲜,从舌尖直抵心尖,

是秋日最浓的烟火气,比大闸蟹更“野”,比海蟹更“鲜”,一口入魂,终生难忘。

地都青屿蟹

产自广东揭阳榕城地都镇,榕江入海口江海交汇处,

这里潮起潮落带起微生物,养出“四美味”——腿肉脆得像春笋尖,

步足甜得能抿出蜜,腹肉白得赛雪,膏脂黄澄澄香得人直咂嘴。

老辈人常说“青屿蟹甜过蜜”,这话不假,九月起上市,

膏蟹背甲泛红,腹脐圆鼓,一咬开全是橙红膏脂,鲜得直窜脑门。

潮汕人吃它讲究原汁原味,清蒸最显本味,盐焗能锁紧甜香。

最绝的是“地都蟹糜”:砂锅猛火滚高汤,

下芡实、干贝、姜片、冬菜、香菇丝,再撒把猪油提香,最后丢进斩块的青蟹,煮十分钟,

米香蟹鲜缠成一团,吃一口“甜过蜜”,连汤都舍不得剩。

汕头牛田洋青蟹

产自金平区鮀莲街道的咸淡水交界处,人称“汕头之肺”

清蒸时,壳凸红脂如琥珀,肉甜似浸蜜,膏香能勾魂

中秋前后最肥美,潮汕人讲究“食未?”,

蟹粥配莲藕水,鲜得掉眉毛;

姜葱爆炒则咸香扑鼻,沙茶酱裹着蟹肉,像把烟火气揉进了骨子里。

清代《广东新语》早载:“水淡则蟹多肉”

如今这片“GEF国际湿地示范区”的蟹,依旧养得壮实,

咬一口,鲜汁在嘴里炸开,是潮汕人刻进DNA的鲜甜。

潮州红花蟹

学名锈斑蟳,主产粤东沿海,尤以潮州“打冷”技法烹制的冻红蟹最负盛名。

九十月间,蟹身肥硕,甲壳虎斑豹纹醒目,肉质清甜如浸海风,

蟹膏微黄似融金,咬一口“鲜到掉眉”,

潮汕人谓此“够甜、够滑、够抿嘴”

潮汕老饕讲究“食蠘试身份”,红蟹虽非最贵,却胜在“本味”

传统做法无需调料,急火蒸熟后冰镇六小时,肉质凝如琥珀,凉滑中透出矿物质的微咸。

如今仍见市井排档,一碟冻红蟹配姜醋,便成“打冷”招牌,

咬开蟹壳时那声脆响,是潮汕人最熟悉的烟火声。

这蟹,够鲜!

南三青蟹

产自湛江坡头区南三镇蓝田村,2021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清代已有养殖,清诗人鲍谦诗云“糖颓青蟹砺江蚝”。

9—10月雌蟹最肥,膏黄如秋阳般橙红,

肉质细嫩带海河交融的鲜甜,DHA含量达13.52%,营养赛海鲜。

当地人秋收婚宴必上此蟹,

一句“食咗南三蟹,方知鲜味有几层”道尽烟火气,

这蟹吃的不仅是鲜,更是南三岛的风土人情。

当地老饕说:“青蟹莫与红薯同食,配姜茶最暖胃。”

这蟹,吃的不仅是鲜,更是南三岛的四季轮回与人间烟火。

蟹壳在指尖裂开,汁水溅到桌上。

老人不说话,只把蟹肉蘸满姜醋,塞进孙儿嘴里。

孩子烫得直哈气,眼睛却亮着。

远处的渔船正点起灯,灶上的蒸锅还冒着白烟。

日子就这么过着,一口一口,吃出咸淡,吃出冷暖。

你听,那蟹壳掰开的脆响,就是生活本身。

来源:丫丫和菜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