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既然学生拒绝读,也读不懂,我不是只有讲么?这个逻辑看起来没有问题,学生不读,你也不讲,大家都什么也不干,不是荒唐么?
语文老师往往缺失反思批判的能力,只凭简单的逻辑行事,也才霸占课堂讲一辈子误人子弟却浑然不觉。
为什么要讲课文?因为学生读不懂!或者因为学生不读!
既然学生拒绝读,也读不懂,我不是只有讲么?这个逻辑看起来没有问题,学生不读,你也不讲,大家都什么也不干,不是荒唐么?
其实,只要深入想想就不难形成相反的逻辑:正是因为读不懂,才必须读。学生读不懂是必然,老师不是以讲代读,讲懂课文,而是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并督促学生按正确的方法阅读,最终读懂课文。
进一步反思,正是因为老师长期讲,学生不读,也才读不懂课文。学生读不懂正是老师长期讲的后果。
进一步预想,如果老师以讲代读,学生不是继续读不懂么,终于对阅读毫无兴趣,既对语文也对自我一无所知,就像现实中愚昧的孩子。
因此,必须思辨讲懂与读懂的本质区别,批判认知谬误。
讲懂与读懂不都是抵达懂的目的么?殊途同归有什么问题呢?这就是认知的错误,课文根本不是目的,重塑生命才是目的,不是教课文,而是用课文教。唯有读懂才能获得新情感,创造新思想,更新自我生命,这个道理也难懂么?
1 听懂课文对生命毫无影响,读懂课文却是对自我的探索
听懂课文有两层含义:
一是根本没有读课文,听懂课文是指盲目接受老师对课文的解读,即从课文里提取的知识教条。这种教条无法触及孩子灵魂,不可能获得经验响应,也就不可能创造新思想。
二是针对孩子阅读提出的问题,经过老师解答,问题释然。问题释然仍没有意义,问题的意义在于独立探索并解答问题的过程,思维能力才得到训练。不过,毕竟是独立阅读发现问题,也就有思维训练的意义。
无论哪种情况,听懂课文都没有意义。如果自我读出问题,老师解答问题,不过是澄清问题,但解答问题本身没有意义。
读出的问题解答不解答没有根本的不同,对自我生命而言,并没有建构新东西。
读懂课文却很有意义,受到感染,激活想象,产生兴趣,既是对想象力的有效开发,又是对新情感的建构。
在感染的基础上,把情感升华为理性认知,是新思想的建构,是对自我生命的塑造,解答自我是谁、走向何方的大问题。
老师讲的也是思想,为什么两种思想意义迥然不同?自我以情感为基础建构的新思想,是触痛灵魂的新认知,融入自我的价值观,影响自我行为,激励自我开辟新行动,重塑新自我。
因此,自我从文本研读中感悟的思想是创造新认知,为创造新行动做铺垫,是信仰;自我听到的思想却是教条,与自我经验毫无关系。有的老师讲了一辈子,也从没有播种过思想和信仰,学生还是对自我一无所知。
老师可能讲得很精彩,声情并茂,可都无法激活学生想象,触痛学生灵魂,无法建构新情感新思想。
只要懂得认知心理就清楚,这并非深奥的道理。
2 从读不懂到读懂的历程才有意义
学生完全可能读不懂,只要读出问题就是了不起的成果,因为问题是深度阅读才能发现的,是情感和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
读不懂自然产生读懂的渴望,必然激励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最终读懂。从不懂到懂的历程是高效阅读的典范。
真正的问题是学生因为注意和思维肤浅,根本发现不了问题。我们长期训练,孩子才慢慢学会发现问题。
问题诞生本是主动研读的成果,正是没有研读的动机,孩子才发现不了问题。
有了问题就推动孩子探索文本,在探索中才产生深度体验和深度思维,进而解决问题。
问题有两大类,一是因为不理解课文而产生问题,二是经过深入研读,最终确立问题,这就是思辨性问题,是批判性阅读的成果,非常有意义。
批判性思维是对文本思维的再思维,是以自我经验为参照对文本的审辨,从而发现问题。批判性问题诞生,就为分析和解决问题做铺垫,而分析解决问题就是批判性思维的高效开发。
总之,老师讲懂课文毫无意义。
来源:灵拙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