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就能降血糖?国外研究:降血糖有2个&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5 05:49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903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刘阿姨今年55岁,刚退休不久。退休后她最担心的事不是孤单,而是血糖。

几年前查出糖尿病前期,她每天早起绕小区走三圈,坚持了快一年。可最近一次体检,血糖不降反升。她满脸疑惑:“我天天走路,怎么还控制不住血糖?”

走路到底能不能降血糖?

很多人都听说“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但真相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走路确实有好处,但不是最有效的降血糖方式。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占比超过90%。它的发生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而控制血糖的关键,就是改善这种抵抗。

适量运动可以帮助肌肉吸收血糖,降低血糖水平。走路属于有氧运动,强度温和、风险低,是很多中老年人的首选。

问题在于,走路的强度太低,降糖效果有限。

2022年一项发表于《Diabetologia》的研究发现:饭后短暂散步虽能降低血糖,但效果远不如中等强度运动或力量训练。研究人员指出,如果目标是有效控制血糖,走路并不是最优解。

那么,真正对血糖控制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两种方式被多项研究反复验证,效果显著。

1. 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

不是说走路没用,而是要走得够快、够久

中等强度运动指的是心率加快、微微出汗但仍能说话的运动,如快步走、慢跑、跳舞、骑车等。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

运动时肌肉会大量消耗葡萄糖,提升胰岛素敏感性,从而直接降低空腹与餐后血糖

对比研究显示:快走30分钟对血糖的降低幅度,是普通散步的2倍以上。①

2. 肌力训练(如哑铃、弹力带、深蹲)

你可能没想到,力量训练比走路更能降血糖。分析显示:每周进行2~3次抗阻训练,可明显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血糖的效果甚至优于单纯有氧运动。

为什么?因为肌肉是人体最大的“血糖消耗器”。肌肉越多,静息状态下消耗的血糖也越多。简单说,力量训练能让你“坐着也在消耗血糖”。

哪怕是简单的深蹲、墙壁俯卧撑、弹力带拉伸,只要坚持做,对血糖都有明显帮助。

很多人以为动一动就能把高血糖“甩掉”,但实际情况更复杂。运动只是降糖的一部分。真正想要控制血糖,还必须配合饮食与生活方式的调整

控制碳水摄入,别让血糖“冲上天”

升糖最快的不是脂肪,也不是蛋白质,而是精制碳水。像白米饭、白面条、甜点、含糖饮料这些,吃进去后血糖会迅速飙升。

建议多吃低升糖指数(GI)食物,比如粗粮、豆类、绿叶蔬菜等,可减少餐后血糖波动。

规律作息,血糖才不“翻车”

长期熬夜、压力大、睡眠不足,都会影响胰岛素分泌,导致血糖忽高忽低。即使白天再怎么锻炼,晚上熬一个通宵,也可能把血糖搞高。

研究发现,长期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40%以上。②

想控制好血糖,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但也绝不是“散步+保健品”就能搞定的事。

真正有效的降糖策略,离不开这三点:

科学运动:快走、骑车、力量训练结合,动得够强,才有用。

饮食管理:控制主食量,选低GI食物,少吃加工糖。

生活规律:不熬夜、不焦虑、保持好情绪与睡眠质量。

走路当然好,但别把它当成万能药。血糖高的人,最怕的不是吃多一点,而是以为自己做得够了,其实什么都没做到位。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老年病,年轻人不用担心。但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接近12%,而糖尿病前期人群更是高达5亿③,很多都是40岁以下的中青年。

特别是以下几类人,更要警惕血糖问题:

有家族史:父母有糖尿病,自己风险高出2~4倍。

腹部肥胖:腰围超过90cm(男)或85cm(女)的人,胰岛素敏感性明显下降。

久坐少动:一天坐超过8小时、运动不足者,患2型糖尿病风险明显增加。

刘阿姨后来听了医生建议,每天在饭后快步走30分钟,每周做2次简单的深蹲和弹力带训练。三个月后再次检查,她的血糖终于降到了正常范围。

降血糖从来不是靠“走一走”就能轻松解决的事。科学运动、合理饮食、规律作息,三者缺一不可。

别再用“我每天都有在走路”安慰自己了。真正能战胜高血糖的,是你对健康生活的坚持。

参考资料:

①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4. Diabetes Care.
② Spiegel K, et al. Impact of sleep debt on metabolic and endocrine function. Lancet. 1999.
③ 国家卫健委:《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20年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靳医生科普Tal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