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乐雷发(1210-1271),字声远,号雪矶,南宋特科状元,湖南宁远人。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江湖派的灵动秀美,又继承了屈原《离骚》的深沉忧思。诗中充满了对国家的深切关怀和对百姓的真挚同情,在他流传下来的140多首诗里,处处可见一位正直文人的高尚品格与责任担当
文/古诗词
编辑/2025年10月5日!
乐雷发(1210-1271),字声远,号雪矶,南宋特科状元,湖南宁远人。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江湖派的灵动秀美,又继承了屈原《离骚》的深沉忧思。诗中充满了对国家的深切关怀和对百姓的真挚同情,在他流传下来的140多首诗里,处处可见一位正直文人的高尚品格与责任担当。下面,我们就通过他的三首代表作,一起来欣赏诗歌的独特魅力、和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秋日行村路》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这首诗是乐雷发田园诗的典范,用轻快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秋日乡村图景。诗的开头,夕阳下的篱笆边,孩子们嬉戏玩耍,画面充满了动感和暖意。接着,豆荚、姜芽的清新气息与祭祀后的社肉香味扑面而来,让人感受到农家生活的质朴与富足。
最精彩的是后两句,诗人以问句“一路稻花谁是主?”引发读者思考,随即给出了“红蜻蛉伴绿螳螂”的绝妙答案。虽然田的主人没有出现,但红蜻蜓与绿螳螂的相伴,赋予了这片稻田蓬勃的生机与和谐的秩序。整首诗没有一句直接抒情,却通过光影、气味和生动的生灵,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含蓄地表达出来,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意境。
二、《舂陵道中望九疑》
九歌悲咽九疑峰,万里孤臣怨莫从。
楚雨那归汾水曲,岭云别向洞天封。
祠宫秋老哀回雁,寝苑春寒响夜松。
待向寒来携玉琯,月明吹彻几芙蓉。
作为九嶷山人,乐雷发常常在诗中寄托对家乡的深厚情感,这首诗便是典型。诗的开头就化用了屈原《九歌》的意境,用“悲咽”二字奠定了全诗苍凉的基调,将九疑山的苍茫景象与孤臣(可能指屈原,也暗喻诗人自己)的幽怨之情融为一体,尽显《离骚》的遗风。
中间两联,诗人通过“楚雨”与“岭云”的对比,表达了漂泊无依的惆怅;又以祠宫的秋雁哀鸣和寝苑的寒夜松声,烘托出历史的厚重与时光的凄凉。最后一联笔锋一转,诗人想象在寒冷的时节,携着玉笛,于明月下吹彻芙蓉,为全诗的悲戚增添了一丝清雅与超脱,展现了他在失意中依然坚守的高洁品格。整首诗将自然景色、历史记忆和个人情感完美融合,风骨刚健有力。
三、《逃户》
租帖名犹在,何人纳税钱?
烧侵无主墓,耕尽有钱田。
边国干戈满,蛮州瘴疠偏。
不知携老稚,何处就丰年?
这首诗直面南宋末年的社会危机,体现了乐雷发强烈的民本思想。开头两句“租帖名犹在,何人纳税钱?”以鲜明的对比,尖锐地指出了逃户问题的核心——赋税沉重,百姓实在无法生存,只能逃亡。
接下来的“烧侵无主墓,耕尽有钱田”,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荒芜的悲惨景象,字字都饱含着血泪。诗人进一步指出,“边国干戈满,蛮州瘴疠偏”,战乱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是导致这一切的根源。最后一句“不知携老稚,何处就丰年?”以充满悲悯的设问结尾,既是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也是对统治者的有力控诉。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有着千钧之力,展现了诗人以诗记录历史、关怀民生的担当,堪称南宋社会的“诗史”。
▷结语
从悠然的田园乐趣到深沉的家国忧思,乐雷发的诗歌就像一面多棱镜,反射出南宋末年的社会风貌和文人情怀。《秋日行村路》的清新明快、《舂陵道中望九疑》的沉郁顿挫、《逃户》的沉痛悲悯,共同构成了他“风骨遒劲、寄慨深长”的诗歌风格。
这些作品不仅传承了舜帝的精神和屈原的骚雅遗韵,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正直文人在乱世中对道义的坚守和对苍生的悲悯。他的诗歌价值,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图片来源,豆包制作!》
来源:奇幻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