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30号国务院办公厅发了个实在政策,明确2026年起政府采购对符合标准的本国产品给20%价格评审优惠,还把“本国产品”的标准说透了。这消息没降息热闹,但对不少行业来说可能更管用——毕竟降息是送钱,这政策是直接给订单机会。
9月30号国务院办公厅发了个实在政策,明确2026年起政府采购对符合标准的本国产品给20%价格评审优惠,还把“本国产品”的标准说透了。这消息没降息热闹,但对不少行业来说可能更管用——毕竟降息是送钱,这政策是直接给订单机会。
先把政策讲明白,别光看“优惠20%”的表面。简单说,一款国产设备报价10万,评审时按8万算,直接比同类进口产品多了价格优势。更关键的是“本国产品”有硬杠杠:得在国内正经生产加工,不是贴个牌就行;国内组件成本占比要达标,特定产品关键工序还得在国内完成。这说明想拿订单得真有产能和技术,不是靠概念就能蹭上红利。
政府采购这块蛋糕到底有多大?小到办公电脑、打印机,大到医疗设备、服务器,只要是财政资金采购的货物都算,覆盖范围特别广。而且政策对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只要产品达标都能平等竞争,这对踏实做技术的国产企业来说是真机会。结合政策细节和行业数据,4个板块的机会已经很明确了。
板块一:半导体——国产替代加速,订单有了政策托底
半导体一直是国产替代的重点,这次政策直接给了市场入口。政策明确,芯片这类产品得满足境内组件成本占比≥80%或关键工序国产化,才能算本国产品。这等于逼着下游整机厂商优先选国产芯片,服务器、网络设备这些政府刚需领域的芯片订单会先释放。
从行业趋势看,半导体本来就在旺季周期里。2025年三季度是电子板块传统旺季,存储芯片里的NAND和DRAM需求增速、涨价幅度都超预期,成熟制程芯片在低基数下能实现高增长。加上政策推动,国产芯片的市场份额肯定会往上走。更实在的是,半导体设备链的国产化一直在推进,先进逻辑订单在落地,存储订单也在回升,政策刚好踩在了行业复苏的节点上。
对这个板块来说,逻辑很清晰:政策定了采购规矩,行业本身在回暖,有技术的企业接订单是大概率事,上游设计、制造、设备企业都会跟着受益。
板块二:高端医疗设备——技术破局+政策扶持,替代空间大
医疗设备是政府采购的重点领域,现在政策和技术刚好形成共振。早从2023年起,137种医疗器械就要求100%国产采购,2025年更是有784类医疗设备实现国产化,30个技术空白被攻破。这次20%的价格优惠,会让国产设备的性价比优势更突出。
技术上咱们也有了底气。2025年8月,全球首款相控阵CT已经在上海进入临床试用,核心部件100%国产化,彻底打破了外资垄断。像科曼医疗这样的企业,整体零部件国产化率已经达到70%,方案在全国2000多家医院落地。基层医院设备更新、大医院高端设备替代都是刚需,之前国产设备输在品牌,现在有价格优惠和技术支撑,拿订单的速度会更快。
从数据看,未来5年高端医疗设备替代会集中爆发,政策就是催化剂,能让有技术的企业更快兑现业绩。
板块三:AI算力相关——旺季叠加政策,需求实打实
AI算力是现在的热门赛道,刚好撞上政府采购的风口。政府部门的数字化转型、数据中心建设都需要大量算力设备,服务器、PCB(印制电路板)、电源这些都是采购刚需,而且必须符合本国产品标准。
行业本身的需求就很旺。2025年三季度,AI算力相关的算力芯片、服务器需求强劲,海外和国产算力链都在加速上行。PCB板块因为大客户扩产和高端产能布局,业绩预期特别好,加上政府采购的增量需求,订单量会更可观。存储芯片也在涨价,企业级需求旺盛,2025年下半年NAND和DRAM的涨价幅度超预期,这会直接带动相关企业的利润增长。
政策给的是“定向增量”,叠加行业旺季的自然增长,这个板块的业绩确定性很高,不是单纯炒概念。
板块四:办公与IoT设备——刚需采购+示范效应,份额稳增
政府办公用的电脑、打印机、空调这些设备都是刚需,而且采购量稳定,现在有了价格优惠,国产份额会稳步提升。这类产品技术成熟,国产企业早就有竞争力,政策只是放大了优势。
从行业数据看,2025年三季度消费电子处于传统旺季,IoT领域虽然受高基数影响,但智能影像等细分行业需求强劲。政府带头采购国产设备后,还会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国企、事业单位跟着采购,市场空间会进一步打开。像打印机、办公空调这些标准化产品,谁性价比高谁就拿订单,国产企业的价格优势在政策加持下会更明显。
这个板块的机会虽然没半导体、AI算力那么亮眼,但胜在稳定,订单兑现速度快,业绩弹性很实在。
普通人布局,盯紧3个“实在指标”
看到机会别盲目跟风,得避开“只炒概念不看业绩”的坑,盯紧三个硬指标:
第一,查“中标公示”。中国政府采购网会实时更新中标结果,哪家企业拿了订单、金额多少都能查到。比如之前中央国家机关采购空调,哪些国产企业中标一目了然,持续中标的企业才值得关注。
第二,看“国产化率数据”。半导体、医疗设备这些行业,每月都有行业协会发布的国产化率统计。只要这个数据在稳步上升,说明替代真在推进,板块的长期逻辑就没破。
第三,等“三季报验证”。政策好不好最终看业绩,三季报里的营收增速、订单金额、研发投入最关键。营收和订单涨了,说明订单在兑现;研发投入高,说明企业能持续接新订单,不是昙花一现。
最后说句实在话:政策是机会,实力才是底气
这次政府采购新政,本质上是给国产企业一个“展示实力”的窗口,不是“躺赢”的福利。能接住订单的,一定是那些技术过硬、能满足生产标准的企业;只蹭概念、没实际产品的,迟早会被市场淘汰。
对投资者来说不用急,政策从2026年才开始施行,订单落地、业绩兑现都需要时间。等三季报数据出来,看清楚哪些企业真的受益了,再布局也不晚。投资拼的不是快,而是准,跟着有订单、有业绩的企业走,心里才踏实。
说到底,国产替代不是靠政策“扶”出来的,是靠企业自己“干”出来的。政策给了机会,企业拿出实力,这样的板块和企业,才值得长期看。
来源:小小仙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