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一知名直播间造假曝光,0.5元进货翻300倍出售,大量网友上当受骗,在短视频与直播电商盛行的今天,珠宝首饰类产品成为不少商家眼中的“流量密码”,尤其是近几年大火的“培育钻石”,因为价格低于天然钻石,外观却几乎无差别,一度受到年轻消费者的追捧,然而,记者的调查
又一知名直播间造假曝光,0.5元进货翻300倍出售,大量网友上当受骗,在短视频与直播电商盛行的今天,珠宝首饰类产品成为不少商家眼中的“流量密码”,尤其是近几年大火的“培育钻石”,因为价格低于天然钻石,外观却几乎无差别,一度受到年轻消费者的追捧,然而,记者的调查却揭开了直播间里那些“闪闪发光”“不到200元”的所谓培育钻戒背后的真相——大多数根本不是培育钻,而是廉价的假货。
调查显示,真培育钻的成本绝非商家宣称的那样“白菜价”,在国内培育钻的主产区河南,业内人士透露,一克拉的培育钻石成本最低也要680元,若带权威证书,价格至少在1000元以上,对比之下,直播间里动辄百元出头的“带证钻戒”,几乎可以断定是以假乱真,商户更直言:“这种价格100%是假的,我们不敢做假证。”
所谓“低价培育钻”的真面目,其实是成本低至几毛钱一克拉的立方氧化锆,或是同样廉价的莫桑石,这些仿制品经过简单切割打磨后,被包装成“高品质钻石”,再加上商家口中所谓的“国际证书”,便摇身一变成了“爆款”,更离谱的是,假证书在电商平台几元钱就能买到,有的商家甚至自制证书、激光刻腰码,宣称“无需送检”,可以说,造假链条已经形成,从原料到证书再到营销话术,环环相扣。
记者送检的两枚百元“培育钻戒”,检测结果更是触目惊心,所谓的钻石,其实是普通的合成立方氧化锆,号称“925银”的戒托,也不过是镀银铜合金或廉价镍合金,甚至可能引发皮肤过敏,两枚戒指的实际成本不足3元,却在直播间被高价兜售,暴利程度可见一斑。
这样的虚假宣传与欺诈行为,已严重侵犯了消费者权益,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旦认定为欺诈,商家必须承担退一赔三的责任,而如果涉案金额超过5万元,还可能触犯刑法,构成“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罪”,目前已有不少消费者在投诉平台反映遭遇“买假钻”,相关部门也已介入调查。
这起事件再次提醒人们:网络并非法外之地,直播带货更不是商家恣意妄为的避风港,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珠宝类电商的整治力度,建立更严格的溯源和检测机制,从源头切断假货的流通。同时,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不要被“证书”“低价”的噱头迷惑,真正的培育钻石有清晰的产地、检测与价格逻辑,不可能“白菜价”。
直播电商本该是连接消费者与商品的桥梁,但如果沦为假货的温床,只会摧毁整个行业的信誉,整治乱象、恢复信任,已经迫在眉睫,对此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来源:辰东小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