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本连环画比我记忆里的还要小。封面上那张黑嘴的鸦头画得又丑又带点可怕,纸张发黄,翻起来有油墨味儿。小时候我总是躲在被窝里看它,光线一暗就像走进了另一个世界。说实话,成年后再翻这类小人书,第一感觉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被时间按下的那种静默——有些话当年听不懂,如今却
一页小人书,能把成年人心里的焦虑撬开:那本《鸦头》让我重新学会看见细微的勇气
那本连环画比我记忆里的还要小。封面上那张黑嘴的鸦头画得又丑又带点可怕,纸张发黄,翻起来有油墨味儿。小时候我总是躲在被窝里看它,光线一暗就像走进了另一个世界。说实话,成年后再翻这类小人书,第一感觉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被时间按下的那种静默——有些话当年听不懂,如今却突刺心口。
《画说聊斋》之《鸦头》不是华丽的大部头,但每一幅画都在压缩一个细节,每一句短对白都像把门钥匙。书里没有长篇大论,只有一两个瞬间会反复回到脑子里,那种留白让你自己去填补恐惧和勇气的边界。我觉得这正是连环画最大的力量:给忙碌的成人一个可以慢下来并且能自己参与叙事的空位。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被告知答案,而是被允准去猜错。
我身边有两个同样爱连环画的朋友,结果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小李把他家里几十本老连环画一一裱好,放在茶几上,周末和孩子一起看,孩子会围着作者画风问这问那;隔壁张姐则觉得那些纸太占地方,早年就卖掉了,说是换钱买房。小李说这些画帮他和孩子找到了共同话题,张姐在整理旧物的那一刻又后悔了。这个对比让我意识到,怀旧并非只是收集物件,关键在于你怎么把那份感受继续用在现在的生活里。
不仅如此,连环画的复兴比想象中更贴近现实需求。我们这一代每天在信息过载里转圈,短小、图像化、带情节的东西更容易被记住。连环画既能触发记忆的情绪回路,又不需要长时间专注,这种低认知成本的故事体验正好填补了现代人的碎片时间。与此同时,很多年轻人开始把这种传统形式做成短视频的叙事灵感,用老图新说,既是对经典的致敬,也是把情感带进新的社交场景。
所以,如果你也怀念那些被翻旧了的书页,不妨把怀旧变成一件有用的事。先从找到那本真正触动你的连环画开始,再安排一个固定的小仪式,例如周末的半小时,和孩子或朋友读一段,讲一讲你小时候的记忆。再者,把那些画里的句子抄在笔记本里,作为写作或创意的灵感来源;要是你想保留原本的质感,可以用无酸纸套好放到干燥处,而不是随手丢进箱子里。反正我是这么觉得,和过去对话,常常比单纯收藏更能带来持续的安定感。
我想说的是,连环画不是成年人的退路,它可能是一种小而可行的抗焦虑工具。它教会你用很短的时间,完成一次完整的情绪体验,然后带着微小的改变回到现实里。更重要的是,这种记忆的传递可以跨代进行,成为家庭里最朴素却最稳固的连接方式。
你小时候最爱的一本小人书或连环画是哪本?那一章或一幅画现在还会在你脑子里反复出现吗,说说你的故事吧
资料来源:《画说聊斋》之《鸦头》,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连环画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