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吹上天的10种伪健康食品,实则坑钱第一名,劝告父母过年别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3 22:52 1

摘要:“今年给家里买点‘进口蓝莓果干’,听说特别补眼、还抗癌,大家一起吃更健康!”旁边的王大爷也点头,说老伙计们都在抢购“无糖沙琪玛”,美其名曰“无负担零食”。可小孙女却偷偷在手机上查了查,愣是发现这些食品竟然不是想象中的“健康首选”。明明花了不少钱,结果看起来“高

春节将至,张阿姨在家群发了一条消息:“今年给家里买点‘进口蓝莓果干’,听说特别补眼、还抗癌,大家一起吃更健康!”旁边的王大爷也点头,说老伙计们都在抢购“无糖沙琪玛”,美其名曰“无负担零食”。可小孙女却偷偷在手机上查了查,愣是发现这些食品竟然不是想象中的“健康首选”。明明花了不少钱,结果看起来“高大上”的保健品、糖果、饮品,到头来可能只是“智商税”。

为什么“伪健康食品”这么流行?背后究竟是“真科学”,还是营销的套路?今年过年,劝你一定要看清这份清单——有些食品,打着健康旗号,却不仅毫无营养价值,甚至蕴藏健康风险。尤其是第7、8个,很多人都误以为吃了“补一补”,谁知结果却适得其反。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10种被吹上天的“伪健康食品”真面目,多给父母提个醒,别花冤枉钱,更别拿身体冒险。

保健食品成了不少家庭新年标配。可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打着‘健康’旗号,反而让人放松警惕。”有营养学专家指出,部分号称“无糖”“天然”“营养丰富”的零食、饮品,其实根本没有想象的神奇效果,有些甚至是彻头彻尾的“伪健康”。

无糖沙琪玛:许多广告标榜“0蔗糖”,但实际上常用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等代糖,同样热量不低,长期过量摄入还会让血糖波动,对糖尿病患者尤其不友好

进口果干:“进口蓝莓、蔓越莓果干”被吹捧为“护眼之宝”,但果干加工过程常大量添加糖分,每100克果干的含糖量高达60克左右。实际上,吃一把果干,不如吃几个真正新鲜水果。

燕麦棒、能量谷物棒:包装上印着“高纤维、低脂肪”,但为了口感,内里往往加入了大量糖浆和植物油,能量堪比同分量巧克力,减肥人群也需谨慎。

无糖饮料:虽然没有蔗糖,但含有多种人工甜味剂,长期大量饮用会影响肠道菌群和胰岛素敏感性,反而可能增加肥胖风险。

果蔬脆片:打着“蔬菜零食”招牌,但加工时会高温油炸、加盐增味,一包脆片脂肪含量最高达35%,热量甚至超越薯片。

“纯蜂蜜”、“真花粉”:产品多为调和蜂蜜或掺杂添加剂,糖分仍高,并无“药补”功效;真正的优质蜂蜜极少流通、价格远高于普通蜂蜜。

保健坚果混合装:坚果确实含有好脂肪,但“混合装”里常掺入糖衣、巧克力包衣、甚至“奶味粉”,健康分量大打折扣。

燕窝饮品、胶原蛋白饮料:号称“补气养颜”,实则营养成分极微薄,重在“糖水+增稠剂+香精”,摄入只是心理安慰。

新式养生花茶、酵素饮料:主打“排毒、抗氧化”,实际未有充足权威证据支持长期保健效果,有些反而因添加人工色素、香精而失去“自然”本色。

某些低脂乳制品、低脂酸奶:低脂不代表无糖,实际上低脂酸奶往往添加更多糖和增稠剂提升口感,无意间让血糖负担更大。

不少人觉得“买点健康零食,不会出错”。然而,长期食用这些“伪健康食品”,表面“无害”,背后却容易埋下健康隐患:

首先是血糖隐形升高、脂肪悄然堆积。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统计,果干的糖分往往比鲜果高3-4倍,误食过量易让血糖激升,尤其对中老年人来说,是心血管疾病的隐形风险。无糖饮料、能量棒之类,虽然表面没有蔗糖,但反复摄入大量代糖、糖醇,也会“激活”大脑对甜味的追求,让人不自觉吃更多甜食,从而拉高总热量。

其次,虚假养生导致正餐缺陷。有研究表明,老年人体检时,超过36%的人喜欢靠零食补充营养,结果膳食结构反而更加失衡。比如“过年多喝胶原蛋白饮”,本来想美容,结果蛋白质微乎其微,喝多了还冲淡胃口。

再者,虚假的“保健功效”带来心理放松。有实验指出,“买了健康食品就代表健康”是一种心理安慰效应。长期如此,人们容易忽视真正健康的饮食习惯,比如规律吃饭、均衡蔬果、适量运动,把希望寄托在“保健小零食”上,殊不知长期效果得不偿失。

更要警惕的是,部分“健康食品”漏洞百出——比如某些“进口坚果混合装”,近三年全国抽样检测不合格率高达12%,涉及添加防腐剂与色素超标。花钱买安心,结果反而买来了麻烦。

面对琳琅满目的保健零食和新奇食品,真正想送长辈、照顾家人,这些建议尤其重要:

一要看营养标签。不要轻信“无糖”“高膳食纤维”等标签,一定细看配料表,优先选择添加成分简单、糖脂含量低、加工少的食品。像“无糖沙琪玛”如果配料表里依然有多种糖醇、油脂,建议直接pass。

二要回归自然食材。“果干不如原果,果汁不如新鲜水果”,坚果宜选择无调味、独立小包装,每日适量摄入为宜(约1把花生米大小)。

三要理性看待保健品和功能性饮品的宣传。别被“抗癌、排毒、美白”词汇迷了眼。全球权威如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都没有批准所谓“神奇保健品”的疗效宣传。

四要适度享受,坚持三餐均衡。过年过节,偶尔吃点自己喜欢的东西没问题,但正餐要有规律,蔬菜、水果、全谷物不可少,零食充其量是“点缀”,永远替代不了主食和蔬菜

五要注重身体反馈。每个人身体状况不同,即使是“健康零食”,如果吃完后觉得胃胀、腹泻、不舒服,要及时停用。有慢性病的人群,应遵医嘱,慎选网红产品。

六要多和家人沟通,莫因广告冲动消费。跟长辈说清楚“健康食品”概念,帮他们建立科学的饮食观念,比盲目囤货更重要。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21年第11期85-85
3.丁兆钰. 真养生还是伪科学?——伪健康传播短视频成因及治理.中国媒介生态,2022(18):27-29
4.《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5.《世界卫生组织健康食品警示手册》

来源:小曹磕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