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妈,你怎么又忘了药没吃?”傍晚,54岁的王阿姨一边翻着药瓶,一边埋怨自己。她一向整洁利索,最近却总是忘记关火、重复问相同的问题,连最喜欢的京剧节目时间也想不起来了。家里人劝她去医院检查,王阿姨却笑说:“人老了,健忘很正常。”可17岁的孙子悄悄在网上搜到一个“
“妈,你怎么又忘了药没吃?”
傍晚,54岁的王阿姨一边翻着药瓶,一边埋怨自己。她一向整洁利索,最近却总是忘记关火、重复问相同的问题,连最喜欢的京剧节目时间也想不起来了。家里人劝她去医院检查,王阿姨却笑说:“人老了,健忘很正常。”可17岁的孙子悄悄在网上搜到一个“画钟法”,短短几分钟,却让全家人都沉默了下来——王阿姨在纸上只画了半圈,针也指错了时间。
这并不是个案。数据表明,我国每年新增痴呆病例约30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发病率高达5%-7%,而真正做到早期识别、干预的家庭却寥寥无几。人老了真的只会“健忘”这么简单吗?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下面这6个现象,尤其第3个,绝不能再忽视。更重要的是,借助被国际权威认可的“画钟法”,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家1分钟给自己和家人做个初筛。你,确定不是错过了大脑发出的报警信号吗?
随着社会老龄化脚步加快,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已成为全球十大致死性疾病之一。越来越多60岁、甚至40岁的人,会问:“我会不会也患痴呆?”今天,就手把手教你识别早期症状、学会自测办法、及早采取行动,把这场记忆保卫战,打得漂亮又主动!
很多人对老年痴呆的认识还停留在“记性差、糊涂”两个字。其实大脑神经元退化,不只影响记忆力,还有很多早期警示信号。阿尔茨海默症的根本原因,目前还未被完全揭示,不过目前医学界已经锁定——大脑内两种有害蛋白蓄积(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是痴呆发病核心。它们会像“堵水管”一样破坏神经传递,让思维变迟钝,最终导致判断障碍、人格改变等严重后果。
令人警觉的是,权威研究已证实,听力减退、抑郁社交减少,也可能大幅提升痴呆风险。比如,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在内多家高校团队发现,有听力减退的中老年人,患阿尔茨海默症的可能性,平均高出9%。所以,很多看似“与年龄相关”的现象,其实都是大脑变病的蛛丝马迹。
那,哪些表现预示可能步入痴呆风险?
症状警示灯:这6个信号不可忽视
记忆力明显减退
不只是“想不起来刚刚看见的人、说过的话”,而是反复忘记日常重要安排。比如:药物剂量、亲友生日,甚至家门口都难以记清。
重复提问或行为
比如一上午问十几遍现在几点、饭煮没煮,或者一天翻箱倒柜反复找同一份账单。还可能出现说话重复、自言自语、做叠加动作等。
在熟悉的地方迷路
本来去楼下买菜,忽然找不到回家的路,或者在居住了几十年的小区转了几个圈都不认得方向。据流行病学统计,“迷路”是痴呆患者最容易被家属忽略的早期信号。
疑神疑鬼、情绪变化大
总怀疑家人偷自己东西,对钱财、人际关系过于敏感,经常无端焦虑、激动或感到被迫害。这些多为痴呆早中期的精神障碍表现。
丧失主动性,生活消极
原本爱下棋、看书,现在突然丧失兴趣,宁愿无所事事、疏远朋友,对外界反应冷淡,不愿参加社交。
空间知觉与理解能力障碍
分不清季节、几点,打电话说不清自己的位置。对阅读、数字、年份的理解变得模糊,甚至分不清白天黑夜。
如果你的家人出现以上任何两项以上,一定要提高警惕!特别是“在熟悉地方迷路”一项,往往是病情非正常衰老而是大脑功能障碍的明确信号。
一分钟自测——国际公认的“画钟法”
与复杂的医院量表不同,“画钟法”已被世界认知障碍筛查指南广泛推崇,40岁以上任何人群都可自测,不限文化、性别和教育背景。
操作方法很简单: - 准备一张白纸和一支笔。 - 让被测者画出一个钟表轮廓(封闭的圆形),并把数字1-12均匀分布在表盘。 - 让其画出时针和分针,指向指定时间(通常设定为11点10分或8点20分)。
评分标准如下(总分4分): 1. 画出一个封闭的圆圈 —— 1分 2. 所有数字正确排布在圆圈内 —— 1分 3. 数字顺序无误且间距合理 —— 1分 4. 时针、分针画对(并区分长短) —— 1分
得4分为完全正常,3分疑似轻度异常,2分中度异常,低于2分则高度怀疑重度痴呆。 有研究显示,“画钟法”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超过80%,且仅需1-3分钟,无论自测还是作为家庭初步筛查都非常实用。
画钟结果异常,怎么办?
建议不要自行断定,也不要讳疾忌医,及时寻求神经内科、记忆障碍门诊医生帮助。 同时,密切结合家中成员日常表现,多角度分析,别把一切“健忘”都当衰老正常。
日常防控有方法,健康记忆早维护
很多人以为“痴呆不可逆”就干脆听天由命。实际权威防控指南反复强调:早发现、早干预,是保卫大脑健康最切实有效的措施。
具体建议如下:
科学生活:保持7-8小时规律睡眠,均衡膳食(多补充优质蛋白、深色蔬菜、水果和坚果),限制高糖高脂,避免暴饮暴食。
积极社交:多与亲友交流、参加兴趣活动可以显著推迟认知衰退。60岁以上老人,每周社交3次以上,痴呆风险可下降约25%。
锻炼身心: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步走、太极),锻炼可有效激活大脑记忆中枢。
检查听力:早发现听力下降及时合理干预,可阻断部分痴呆进程。
学会减压:长期焦虑、抑郁,均被证实与痴呆密切相关。有困扰时别憋在心里。
定期自测&体检:每年一次记忆力评估,自测结合医院专业认知功能检力求“早知道、早干预”。
记忆的流失是一场缓慢的告别,但科学的守护可以让“慢”来的更慢。今天就试试“画钟法”,也别忘记把这6项症状作为家人健康预警表。别以为“老糊涂”很正常,弄清楚是单纯健忘还是疾病尤其重要。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2022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 3. 《听力损失与认知障碍关联研究进展》 4. 《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疾病早期筛查专家共识》 5. 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全球卫生估计报告》
来源:练出小蛮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