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三收盘,我盯着屏幕上“筹码集中度12%”的指标,狠狠拍了下桌子——这已经是我第三次栽在这个数字上了!前两次以为“筹码集中=要拉升”,满仓冲进去,结果一次被套20%,一次割肉亏了8万,这次要是再信,恐怕连本金都要赔光。
上周三收盘,我盯着屏幕上“筹码集中度12%”的指标,狠狠拍了下桌子——这已经是我第三次栽在这个数字上了!前两次以为“筹码集中=要拉升”,满仓冲进去,结果一次被套20%,一次割肉亏了8万,这次要是再信,恐怕连本金都要赔光。
说出来不怕你们笑话,我以前看筹码集中度,就像看“藏宝图”:只要看到集中度低于15%,尤其是12%左右,就觉得“主力肯定吸够筹码了,马上要涨”,不管不顾往里冲。直到第三次被套,我才明白:筹码集中度12%根本不是“拉升信号”,而是主力设下的“陷阱开关”,用好了是“提款机”,用错了就是“绞肉机”。
后来我花了一周时间,翻遍自己3次被套的交割单,又对比了20多只牛股的筹码变化,终于总结出3个散户能用的方法。现在再看筹码集中度,再也不会被主力忽悠,甚至还靠这方法抓了只涨停股。今天就把这些掏心窝子的经验分享给你们,学会了,下次再遇到12%的筹码集中度,你也能避开坑、赚到钱!
方法一:先看“位置”!高位12%是“杀猪刀”,低位12%才是“黄金坑”
我第一次栽跟头,就是没看位置,把高位的12%当成了宝。
2022年下半年,某新能源股从20块涨到45块,我看着筹码集中度从25%降到12%,心里乐开了花:“主力把散户的筹码都吸走了,肯定要翻倍!”二话不说满仓进去,结果刚买3天,股价就开始跌,从45块跌到36块,我扛了半个月,实在扛不住割了肉,8万块就这么没了。
后来我才发现,当时那只股已经涨了125%,处于绝对高位,筹码集中度12%根本不是“要拉升”,而是主力在“偷偷出货”——就像屠夫把猪养肥了,手里的刀已经举起来,我却傻乎乎地凑上去,不被“宰”才怪!
现在我再看筹码集中度,第一步先看股价位置:
• 要是股价已经涨了50%以上,哪怕筹码集中度降到12%,也绝对不碰,这是主力在“伪装成吸筹,实则出货”,就像毒蘑菇,看着好看,吃了要人命;
• 要是股价跌了30%以上,还在低位横盘,这时候筹码集中度降到12%,才有可能是“黄金坑”,主力在偷偷吸筹,就像农民在地里播种,等时机到了就会收获。
去年11月,我就靠这招抓住了机会。某半导体股从30块跌到18块,低位横盘了一个月,筹码集中度降到12%,我判断这是“低位吸筹”,买了5万块,结果不到两周,股价就涨到24块,赚了3万多——这就是“看位置”的重要性,高位12%是坑,低位12%才是机会!
方法二:再看“成交量”!缩量12%是“陷阱”,放量12%才是“真信号”
第二次栽跟头,是吃了“缩量”的亏。
去年3月,某医药股在25块左右横盘,筹码集中度慢慢降到12%,我看着股价没怎么跌,又心动了,买了4万块。结果买进去后,股价每天就波动1-2个点,成交量越来越小,我扛了20天,实在没耐心割了肉,刚割完,股价就跌了5块——后来才知道,这是主力在“用缩量装吸筹”,其实根本没打算拉,就等着散户来接盘。
现在我才明白,筹码集中度12%只是“基础条件”,关键要看成交量,就像做饭要放盐,没盐再香的菜也不好吃:
• 要是筹码集中度降到12%,成交量却越来越小,甚至比平时少一半,这绝对是陷阱,主力在“假装吸筹”,其实手里没多少筹码,就等着散户来抬轿;
• 要是筹码集中度降到12%,成交量突然放大,比平时多30%以上,这才是真信号,主力是真金白银在吸筹,就像工人在盖房子,用了多少砖一眼就能看出来,不会骗人。
上个月,我看某储能股筹码集中度降到12%,同时成交量比前一周多了40%,判断这是“真吸筹”,买了3万块,结果3天后就涨停了——这就是“看成交量”的作用,缩量12%是假信号,放量12%才是真机会,千万别搞反了!
方法三:最后看“股东人数”!人数增加12%是“雷”,人数减少12%才是“机会”
第三次栽跟头,是忽略了股东人数,被主力的“障眼法”骗了。
今年1月,某消费股筹码集中度降到12%,我想着“这次位置不高、成交量也还行,总不会错了吧”,买了6万块。结果买进去后,股价一直不涨,我去查了下股东人数,发现比上季度增加了15%——当时我就懵了,筹码集中度怎么会又低、股东人数又多?
后来问了懂行的朋友才知道,这是主力在“拆分筹码”,表面上看筹码集中,其实是把筹码分给了更多散户,股东人数自然就增加了,这根本不是吸筹,而是出货!我赶紧割了肉,虽然只亏了2万,但也让我记住了:光看筹码集中度不够,必须结合股东人数一起看。
现在我形成了习惯,每次看到12%的筹码集中度,都会去查最新的股东人数:
• 要是股东人数比上季度增加了10%以上,哪怕筹码集中度再低,也不能碰,这是主力在“拆筹码骗散户”,就像把一块蛋糕分成很多小块,看着每个人都有,其实都是散户在拿,主力早跑了;
• 要是股东人数比上季度减少了10%以上,再加上低位、放量,这才是真的“筹码集中”,主力在偷偷吸筹,股东人数越来越少,说明筹码都被主力拿走了,接下来很可能拉升。
前阵子,我看某光伏股筹码集中度12%,股东人数比上季度减少13%,又符合低位、放量的条件,买了4万块,现在已经赚了15%——这就是“看股东人数”的关键,人数增加是雷,人数减少才是机会,少看这一步,就可能踩坑!
最后说句实在话:别再把筹码集中度当“万能钥匙”了!
这三次栽跟头,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散户炒股,最容易犯的错就是“把单一指标当万能钥匙”,看到12%的筹码集中度就冲,结果被主力耍得团团转。其实筹码集中度就像一块拼图,光有这一块拼不出完整的图,必须结合位置、成交量、股东人数这三块,才能看清主力的真面目。
现在我再看筹码集中度,再也不会盲目冲动,而是按“先看位置、再看成交量、最后看股东人数”的步骤来判断,虽然麻烦点,但能避开坑、赚到钱,比什么都强。身边有朋友问我:“这方法真这么好用?”我总说:“不是方法多厉害,是咱们终于学会不被单一指标骗了,主力能在一个指标上造假,总不能在三个指标上都造假吧?”
最后问问大家:你以前有没有因为单一指标踩过坑?要是遇到12%的筹码集中度,会不会用这三个方法来判断?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说不定咱们能一起避开下一个主力套路!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