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瑞典传播学者Kent Asp[1]首次明确提出“Medialization”(媒介化)这一概念至今,“媒介化”已经经历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运用。丹麦学者Hjarvard [2 ]认为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美学者已经开始逐步涉及这一领域的相关内容,但时至今日,
从瑞典传播学者Kent Asp[1]首次明确提出“Medialization”(媒介化)这一概念至今,“媒介化”已经经历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运用。丹麦学者Hjarvard [2 ]认为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美学者已经开始逐步涉及这一领域的相关内容,但时至今日,“媒介化”这一概念仍然在不断的探索澄清中。20世纪末,有关“媒介化”的研究,在西方一些工业化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率先得到发展。这一研究与媒介技术本身的发展(如从电视媒体演变到互联网和移动媒介)及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密切相关。
2013年8月在Communication Theory《传播理论》上刊登了一篇由Nick Couldry(尼克·库 德瑞)和Andreas Hepp(安德列·贺普)[3]发表的集中探讨“媒介化”的文章,这两位学者认为即使有关Mediatization的讨论如火如荼,但是它们的共同之处就在于这是一个“被用来重新考量媒介和传播交流内部关系的变迁,及其与文化和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概念。”
从这一角度来看, “媒介化”既具有可量化的维度,也具有可质化的维度 。所谓的量化维度,是指“媒介化”涉及到与日俱增的时间、空间和中介式社会传播的不断加深,我们变得越来越依赖于通过媒介来表达传输不同的内容。但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媒介化”的质化维度,它涉及到与特定媒介相关联的社会与文化的宏观进程。这一理论与德国学者Krotz F. (德里希·克洛茨)和丹麦学者Hjarvard S. (斯提阁·雅瓦德)的观点一致,Krotz F. (德里希·克洛茨)侧重于分析传播媒介是如何构成文化环境和文化实践形态,Hjarvard S.(斯提阁·雅瓦德)则强调媒介在成为自立的社会机构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融入到其他社会机构的运作当中,使得媒体逻辑(media logic)对其他社会机构产生突出的影响,例如,在政治传播领域,各国政府在新闻管理上对媒介逻辑的依赖程度各不相同。在以媒介为中心的新闻管理策略中,记者对政治制度的评价越玩世不恭和不信任,政治家们就越要对新闻加强管理;记者越尊重政治机构,越遵守传统的中立报道的职业规范,就越能够使政治家与媒体进行合作,这也意味着政治性的新闻管理可能会更加有效。也就是说,任何社会机构都不可避免地需要懂得并运作媒体逻辑,才能有效运转[4]。
Nick Couldry(尼克·库德瑞)
那么,又该如何理解与”mediatization” 有关的另一个核心概念“Mediation(中介化)”呢?Nick Couldry(尼克·库德瑞)[5 ]对这一概念给出了一个更为确切的解释,他认为Mediation是当代社会媒体机构效能的总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传播学者Livingstone S.(索尼娅·利文斯通)在2008年国际传播学会(ICA)的主席就职演说中,探讨了“一切都被(媒介)中介化(on the mediation of everything)”[6]的议题。她认为“中介化”与“媒介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媒介化”强调的是“日常实践和社会关系日益由媒介技术和媒介组织所型塑的元过程”,“中介化”强调的是两个相区分的元素、成分或过程之间的连接作用。事实上,在mediation原本的辞意中,“中介化”指的就是第三方运用协商的手段调解两方争议并使得他们形成相互理解的过程。媒介对社会和个人的普遍性影响主要表现在其具有中介的作用,连接着传播与沟通的两头。正是媒介之中介作用的程度不同,才有必要对mediatization和mediation加以区分。
Sonia Livingstone(索尼娅·利文斯通)
Nick Couldry(尼克·库德瑞)和Andreas Hepp(安德列·贺普)认为Mediatization和Mediation之间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介化(mediation)”指的是一般意义上的沟通过程,也就是“意义的建构”,强调交流过程中最基本的阶段:以媒介为基础的符号互动传播;而“媒介化(mediatization)”则概括了不同类型媒体的出现对各种中介过程所产生的后果和影响,更侧重于在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阶段,分析特定媒介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也就是说,“媒介化(mediatization)”突出的是一个更强的效果和影响,它强调作为工具和平台的媒体以及它们的技术特性;而“中介化(mediation)”则涵盖了媒介作用的不同程度,“中介化”的形态特征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不断演变,构成了“媒介化”[7]。
Hjarvard S.在他发表的文章《社会的媒介化》[8]中, 对“Mediatization” 做出了更深入的阐释。他认为,“Mediatization”是比“Mediation”更加强调新闻传播学中媒介本身的概念,是社会和文化制度以及互动模式因为不断加剧的媒介影响而发生改变的一个更长的社会进程。挪威传播学者Knut Lundby认为“Mediation”这一概念过于泛化,而Mediatization(媒介化)概念才是用来专指由现代媒介和媒介化进程引发的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变迁。因此,他认为, 只有那些与作为文化技术和社会机构的现代传播媒介相关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才可被称为“媒介化” 。不过, 目前多使用Mediation(中介化)来涵盖媒介不同程度的作用和效果(包括媒介化这样的强作用) [9]。
注释
[1] Kent Asp :瑞典媒介学者,在“政治进程中媒介权力与影响研究”中首次提出“Medialization”(媒介化)概念,后由斯特隆柏克(Stromback&Nord, 2008)将这一术语改为“Mediatization”
[2]Hjarvard, S. (2008). The mediatization of society. A theory of the media as agents of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 Nordicom Review, 29(2), 105–134.
[3]Couldry,N.&Hepp A. (2013).Conceptualizing mediatization :Contexts,traditions,arguments. Communication Theory, 23,191-202
[4]张宏莹,“媒介化”词源探析[J].青年记者,2013,(27)
[5]Couldry, N. (2008). Mediatization or mediation? Alternative understandings of the emergent
space of digital storytelling. New Media & Society, 10, 373–391.
[6]Livingstone S.(2009).On the mediation of everything.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59(1),1-18
[7]潘忠党,“玩转我的iPhone,搞掂我的世界!”——探讨新传媒技术应用中的“中介化”和“驯化”[J]. 苏州大学学报,2014,(4)
[8]Hjarvard,S. (2008).The Mediatization of Society,Nordicom Review 29(2), 105-134
[9]例如,传播学者在研究新媒体技术时,突出的是“中介化”。
图片来源Nick Couldry(尼克·库德瑞):http://www.lse.ac.uk/media@lse/WhosWho/AcademicStaff/Nick-Couldry.aspxSonia Livingstone(索尼娅·利文斯通):http://www.lse.ac.uk/media@lse/WhosWho/AcademicStaff/soniaLivingstone.aspx
说明:
本文由孙舒玮同学完成,来自于2015年4月1日深圳大学李蕾蕾教授《文化地理学与城市文化研究》的课堂阅读和研讨,不过,作为传播学院的学生,最早接触到媒介化和中介化概念的时候,是美籍华裔传播学者潘忠党教授于2014年11月19日在深圳大学举办的相关讲座。本文所依据的主要文本包括:(1)Couldry,N.&Hepp A. (2013).Conceptualizing mediatization :Contexts,traditions,arguments. Communication Theory, 23,191-202 (2)Couldry,N.(2008).Mediatization or mediation? Alternative understandings of the emergent space of digital storytelling. New media & Society.10(3),373-391 (3)Livingstone S.(2009).On the mediation of everything.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59(1),1-18 (4)Hepp,A.(2013) .The communicative figurations of mediatized worlds:Mediatization research in times of the ‘mediation of everything’.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8(6),615–629
本文转自公众号 | 艺媒地象Geoarts
来源:再建巴别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