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巍峨的城墙就那样毫无预兆地扑面而来,它不像影视基地里仿造的布景,带着刻意的簇新和单薄。它是沉静的,厚重的,墙体是那种经过千百年风雨浸染、日光月光反复摩挲后的青灰色,斑驳中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墙垛整齐地排列着,像一页页厚重的史书,沉默地诉说着“长安”的故事
记得几年前,独自一人坐火车到陕西西安,刚出火车站,就看到西安的古城古街,瞬间让我心中一震。这不是古代电视剧里才有的场景吗?
那巍峨的城墙就那样毫无预兆地扑面而来,它不像影视基地里仿造的布景,带着刻意的簇新和单薄。它是沉静的,厚重的,墙体是那种经过千百年风雨浸染、日光月光反复摩挲后的青灰色,斑驳中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墙垛整齐地排列着,像一页页厚重的史书,沉默地诉说着“长安”的故事。
我愣在原地,手中的行李仿佛都轻了几分。出站通道的喧嚣、现代城市的车水马龙,在这一刻仿佛都被一道无形的屏障隔绝了。时间在这里产生了奇妙的叠影——我脚下踩着的是21世纪的水泥地,而目光所及,却是梦回大唐的入口。
我随着人流,不由自主地走向那座城墙。指尖触碰到冰凉而粗糙的墙砖时,一股奇异的感受电流般传遍全身。这上面,是否曾留下过戍卒的指纹、诗人的叹息,或是丝路驼队的风尘?它不只是砖石土木的堆砌,更像一位时间的巨人,静静地坐在这里,看着周秦汉唐的云卷云舒,也看着如今像我一样的过客,带着朝圣般的心情,从四面八方涌来。
穿过城门洞,仿佛完成了一场穿越的仪式。门洞内壁回荡着历史的空响,而洞外,则是活色生香的现代人间。宽阔的马路上车流如织,古老的钟楼与鼓楼遥相对望,飞檐翘角勾勒出天际线。街上飘来的,是肉夹馍的焦香和羊肉泡馍的醇厚,耳边响起的,是带着秦腔韵味的吆喝。
我忽然明白了西安的魔力。它从不刻意将自己装扮成一座供人凭吊的博物馆。它坦然地让历史与当下毗邻而居,让盛唐的余韵与都市的霓虹交织共舞。在这里,你可以在下一个转角,就与一段千年的往事不期而遇。
那第一眼的震撼,至今仍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它告诉我,有些城市,它的灵魂从未老去,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厚重的城墙之内,继续着它生生不息的、繁华的梦。
在我们农村有这样一句老话:“秦汉大墓埋山岭,东汉南朝选山腰”,这句老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秦汉大墓埋山岭”:秦汉时期,特别是秦始皇和汉武帝时代,帝王陵墓的特点是直接利用整个山体作为陵冢,其墓室深凿于山岭之中,封土坟丘就是天然的山峰,气势恢宏,俯瞰天下。
古人为什么说,秦汉大墓埋山岭,主要认为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一、皇权神化与至高无上的象征: 秦汉是中央集权大一统帝国的开端,皇权被推向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将陵墓建在山岭之巅,象征着皇帝“顶天立地”,与天最近,拥有沟通天地的神圣地位,也体现了君临天下、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严。
秦始皇陵以骊山为背景,其封土堆原本非常高大,虽经千年风雨侵蚀,至今仍如一座山丘,巍然屹立。
汉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建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其封土堆高大如山。
二、“封土为陵”的极致: 秦汉盛行“封土为陵”,即用人工或利用自然山体堆砌成高大的锥形坟丘。选择山岭,是将这种形制发挥到了极致,利用自然山体,省去了大量人工,同时达到了人力难以企及的宏伟规模。
三、防盗与永恒: 将整个山体作为陵墓,岩石结构坚固,墓道深邃,极大地增加了盗墓的难度,也象征着江山永固、帝国不朽的愿望。
“东汉南朝选山腰”:东汉和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帝王和贵族陵墓的选址从山岭之巅下移到了山腰或山麓地带。他们不再将整座山作为坟丘,而是选择山坡开凿墓穴,墓道和玄宫深入山体,但入口和神道即陵墓前的大道,设置在山腰的平缓之处。
古人为什么说东汉南朝选山腰,主要认为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一、国力与厚葬观念的转变: 东汉国力相较于西汉有所减弱,且经过西汉末年农民起义的冲击,社会对耗费巨资的“封土为陵”有所反思。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也使得帝王难以组织如秦汉那般浩大的工程。
二、“因山为体”的流行: 这一时期,“因山为体”或称“因山为藏”成为主流。它不同于秦汉的“占据”整个山岭,而是“依附”于山体。在山腰开凿横向的墓洞,既利用了山体的稳固性,又大大减少了工程量,更为经济实用。
三、风水理论的成熟与发展: 东汉是堪舆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风水理论讲究“藏风聚气”,认为山腰是最理想的“穴”位。
一个好的风水穴场,需要背靠主山,左右有护砂,前方有案山、朝山,且有水流环绕。山腰或山麓地带正好能满足这些条件,像一个天然的“太师椅”,能够聚拢生气,福泽后代。而山岭之巅则风气飘散,不符合“藏风”的要求。
四、神道石刻仪仗的开端: 将陵墓入口设在山腰,前面开辟出较长的神道,为在神道两侧陈列石刻仪,如石兽、石柱、石碑提供了空间。
这在南朝帝王陵墓,如南京、丹阳一带的齐、梁皇陵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形成了独特的陵墓文化景观。
总而言之“秦汉大墓埋山岭,东汉南朝选山腰”这句俗语,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古代陵墓制度从追求视觉上的绝对崇高和权力象征,向更注重风水理念、经济成本和空间布局的演变。
这不仅是建筑技术和选址观念的进步,更是社会思想、政治权力和哲学观念变迁的直接反映。因此,这句话不仅非常有道理,而且是理解中国古代丧葬文化和社会历史的一把钥匙。
来源:鸿雁深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