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大师赛看台上,一女子酒后掏出外国护照嚷“我不是中国人”,当晚已被依法行政处罚
上海大师赛看台上,一女子酒后掏出外国护照嚷“我不是中国人”,当晚已被依法行政处罚
我看回放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心里“咯噔”一下,关键分刚到,她的尖叫直接把现场拉糟了
那一刻网球场本该静得能听见球拍划过空气的声音,结果被她一声又一声撕开
旁边的人皱眉,运动员停拍,主裁判朝她的方向连连示意
主裁判已经多次警告,她还是不收敛,扭动、喊叫,完全不顾别人
我注意到她身边站着一位女警在劝,但她甩手不听,抬下巴的那副劲儿像在挑衅
她把护照和身份证一并掏出来,说“我不是中国人,你们无权干涉”,还用外语骂人
说真的,场上所有人都在为了一场好比赛守规矩,谁也不欠谁一耳刺痛的叫喊
她后来被安保和民警抬走时,还对着镜头比“V”,嘴里不干不净,周围观众反倒集体欢呼
那欢呼不是为她,是为秩序回归
你会觉得讽刺——拿着一本护照就能当免死金牌吗,黄皮肤就是黄皮肤,谁站到公共场合都得照规则来
她还带着一个小男孩,应该是她儿子,混血,眉眼很亮
孩子一开始揪她衣角,后来捂耳朵,整个人缩成一团
我特别不忍,这场闹剧最无辜的就是他
酒后失态大人自己承担代价,但孩子的记忆是会留下痕的
据警方通报,谢某,女,46岁,因酒后扰乱赛场秩序,被依法处以行政处罚
这个结果来得不晚也不早,稳准
事后网上有人顺着她的正脸去扒,称她是广东花都人,2018年再婚嫁了瑞典籍丈夫,持瑞典永居,没入外国国籍
也有人说她平时爱晒豪车和名表,营造“精英”生活
这些碎片很吵,来源也不一
有知情者称,她拿出来的护照其实是孩子的
这条我更愿意谨慎看待,你在赛场拿护照出来证明什么?
证明你可以不守规矩吗
还有传闻她丈夫把社交平台里有关她的内容都清空了,合作方也在评估是否继续合作,孩子学校同学也看到了视频
这类信息我只当“风声”,但不管真假,酒桌后的任性,往往都要在生活里付出账单
赛事官方在10月1日晚也置顶了观赛提醒:回合中保持安静、尽快入座、手机静音、不用闪光灯拍照、赛后有序离场
其实这些都是常识,但常识要写出来、说下去,给每个观众一个明确的边界,才有执行的可能
我想到另外一件事
8月足协杯半决赛散场,因为点球淘汰,个别观众情绪失控,有人挥拳,有人泼饮料,最终三人被依法行政拘留
球迷是有血性,但血性和失礼之间,隔着叫守规矩
你不喜欢结果可以骂两句,但不能打人,不能让公共场合变成你宣泄的私域
今年上海大师赛预计现场观众可能突破24万,70%以上是外地观众,境外游客也有望达11%
这么多人涌进一个场馆,秩序就是最硬的底线
一人出格,所有人的体验都被拖下水,这就是公共场景里最真实的因果链
北京体育大学的张新辉老师提醒过,粉丝文化能丰富体育传播,但也被饭圈的不良影响带偏,正向引导要兼具规则和教育
这话我赞成
他提出“分层治理、分类施策”,从国家、行业、社群三个层面做顶层设计
用白话说就是,不同场景不同规矩,治理要有梯度、有对象,这样做不是为了管死大家,而是为了让热爱有一个安全边界
国际乒联和WTT的CEO史蒂夫·丹顿也说过,球星对推广有帮助,球迷的热爱很珍贵,但希望以积极健康的方式呈现
真正喜欢一个项目,你会愿意让规则保护它,而不是把它当做你释放情绪的舞台
国内也有可借鉴的做法,WTT重庆冠军赛前,中国乒协发了文明观赛倡议,现场多部门联动,分类处理不文明行为,连网上的极端言论都做了清理,最后现场秩序明显变好了
把该说的话提前说,出了事也不手软,观众知道边界,现场就不容易跑偏
国外同样不含糊,欧洲杯小组赛有英格兰球迷冲进场试图和球员互动,被当场带离,随后罚款加上5年禁入欧洲杯相关赛场
这就是规则的牙齿,谁犯了就咬谁,不看你拿的是哪国护照
回到这次上海的风波,我一直在想,她为什么会说出“我不是中国人,你们无权干涉”这种话
是醉意在作祟,还是虚荣在找台阶
护照是旅行证件,不是身份优越的勋章
你在哪个国家看比赛,就要尊重哪个国家赛场的规则,这些规则里没有“护照特权”这一条
“拿了永居就把自己当成了人上人?”
这种想法真要趁早放下
大家来到球场,是把一个夜晚交给比赛的节奏,而不是交给某个人的喉咙
孩子拉住她的衣角那一幕,我一直记着,失礼不是个人戏,它先砸到最亲近的人心上
如果你问我这件事的中心,我只想说:护照不是护身符,礼貌才是通行证
你可以热情,可以欢呼,可以失望,但你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压在别人的体验上
规则不是冷冰冰的,它是在现场帮我们彼此让路的善意
这也是为什么每一次通报都不该只是“处理了”,还要跟着提醒、跟着教育,给下次留空间
我们到底想要怎样的体育现场?
我希望是热烈又克制,是人人有位、人人能看得见比赛,而不是被一个人的自我表演裹挟
说到底,文明不是口号,是你在关键球落地前把声音收住,是你在起身走动前等回合结束,是你把手机调静音那一秒的自觉
来源:兮兮剧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