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白了,以后在欧洲买宝马,不用再和经销商来回砍价,也不会出现“每家店报价都不一样”的情况了。
就在最近,宝马在欧洲宣布了一项重磅改革:
未来将彻底放弃传统的4S店模式,全面转向“直营代理制”。
说白了,以后在欧洲买宝马,不用再和经销商来回砍价,也不会出现“每家店报价都不一样”的情况了。
所有车辆都由宝马总部统一定价、统一调配,经销商只负责展示、交付和售后。
他们的收入来源,也从“赚差价”,变成了固定比例的服务费——角色更像是服务中介,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卖车人”。
其实,宝马这套方案早就在Mini品牌上试水过了——去年就已经在意大利、波兰、瑞典上线运行。
现在,它打算全面铺开。
而随着欧洲的改变,国内会不会也延续这个方案呢,变革还有多久?
具体情况可能很难说,但在我看来,不会很远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当其冲的问题在于:
这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在年初发布的数据就指出:
2024年,全国一共关闭了4419家4S店,是过去三年来最高的一次。
也就是说,平均每天都有十几家门店在“退出战场”。
而更扎心的是——全年盈利的经销商只占39.3%,亏损的却高达41.7%。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么惨?
很大一个原因就是:
新能源崛起+价格战内卷+用户购车习惯改变,正把传统模式“压得喘不过气”。
以往“靠进货价低、出售价高”就能赚钱的逻辑,现在根本走不通了:
车价全国透明、用户上车前就比好了价格,经销商根本没空间,甚至不少品牌一台车就赚几百块。
压力大到什么程度?
有些豪华品牌的门店,靠卖装潢、贴膜、金融服务才能“维持活着”。
听上去可能让人难以理解:
左手从厂家进车,右手卖给用户,怎么会只赚几百块,甚至还可能亏钱?
但只要真正了解传统4S的进货逻辑,就会发现——问题早就埋在系统里了。
什么意思呢?
简单点讲,以往经销商卖车,是跟厂家谈好了一个“批发价”。
你想拿得便宜,那就得一次性进一大批车,把库存压满。
在过去,供不应求、车好卖,压得多反而挣得多,经销商乐在其中。
但现在不一样了:
传统油车越来越难卖,压货的节奏却没变,压力自然就来了。
更别说一台车十几万起步,经销商哪有那么多现金?大部分都是贷款压下来的。
再加上场地费、人工、利息,只要车在库里“躺”久一点,就不是小亏,而是每天都在往下掉血。
你可能会说:那不进货不就好了?
问题是,厂家的销售指标压力更大,不进货就意味着拿不到返点,可能连基本生存都成问题。
更惨的是现在还赶上价格战:
你昨天刚压下来的车,今天全网降价,甚至零售价比你进价还低。
结果呢?卖得越快,亏得越快,4S店活脱脱成了厂家的“风险搬运工”。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4S体系的“全面变革”,恐怕也真的不远了。
因为一边是主机厂要销量,一边是经销商想活命——结果就是各玩各的算盘,最终可能变成“两败俱伤”。
更麻烦的是,消费者也早就不按老路买车了:
现在谁还愿意跑4S店?大家刷视频、看直播、比配置、算价格,全在线搞定。
甚至不少人直接去商场里的快闪展厅、品牌直营店下单,根本不给传统渠道“解释的机会”。
所以问题不只是卖不出去,而是老一套的玩法,真的不管用了。
也正因如此,从2021年开始,不少品牌就已经在试水新模式:
像上汽奥迪、大众ID.、凯迪拉克纯电、Smart、福特电马、Stellantis等,都陆续尝试直营或商超体验店,试图绕开传统4S体系。
这不是噱头,而是现实倒逼的选择——
因为再不动刀,可能连渠道都保不住了。
总的来看就是:
主机厂要销量,消费者要体验,经销商要活命,这三者已经很难再通过“传统4S模式”平衡。
宝马在欧洲给出的答案很直接:直营。
而中国市场呢?要么主动跟上,要么继续博弈下去,看谁先撑不住。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两三年,我们大概率会看到一次“大洗牌”——
要么旧体系轰然倒塌,要么新的模式彻底接管。
中间,已经没有缓冲地带了!
来源:乌鸦君的急救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