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10月31日凌晨1时许,患者邓某某被人打伤后,拨打120急救电话,邓某某向急救人员主诉头晕,头被打伤,腹部有刀伤,整个人很不舒服。
当救死扶伤者需要自证清白,当医患和谐让位于“按闹分配”,我们正在亲手扼杀一批愿意冒险行善的人。
来源 | 医脉通
作者 | 叶正松
近日,央视新闻曝光了一则“医院状告患者”的法院判决案例,在业内引发了广泛关注。
博主吐槽“医院乱收费没医德”,被医院以“侵害声誉”为由起诉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2023年10月31日凌晨1时许,患者邓某某被人打伤后,拨打120急救电话,邓某某向急救人员主诉头晕,头被打伤,腹部有刀伤,整个人很不舒服。
初步诊断后,120急救车将其送往至四川什邡市人民医院。接诊医生首先为其进行了初步清创,医生初步查体后,根据其主诉,为他开具了头、胸及全腹部的CT检查,总费用1200余元。
邓某某质疑收费太贵,觉得没必要做这么多CT检查。医生向其解释称,基于其受伤的情况以及身体状况,不排除有更大的潜在危险,必须通过CT检查才能确定,但邓某某仍不愿意检查。
劝说无效后,医生让陪同他就诊的女友签署了《拒绝医疗同意书》,医院退还了CT检查费后,邓某某自行离院。
自己拒绝检查,医院也退了检查费用,按说,本次医患双方的契约关系至此结束。
但问题还是发生了。
当晚,邓某某在网络上发布一系列视频讲述自己的急诊经历,质疑医院的诊疗过程和收费情况。
医院试图联系他做进一步解释,但他拒不接受,并继续发布医院的负面视频。
邓某某账号粉丝量达十余万,他所发布的几条针对什邡市人民医院的视频点赞量高达一千多次,影响极大,这些诋毁性视频言论,使医院声誉受到了损害,正常的诊疗秩序也受到了影响,有一些患者看到邓某某发布的成功退款视频后,也跟风来医院要求退还检查费。
毫无疑问,这些负面视频不仅严重伤害了在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也侵害了当事医院的声誉。于是,医院一纸诉状将邓某某告上了法庭,要求其删除视频、公开道歉并赔偿名誉损失。
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邓某某在案涉账号发布的一系列具有引导性和贬损性的言论,不具有客观真实性。公开传播后引发了他人对原告医院医务管理及专业水平的怀疑与猜测,对原告医院的声誉、信用产生不良印象,进而降低了对原告医院的社会评价。
最终,法院认定,被告邓某某的案涉视频及言论侵犯了原告医院名誉权。鉴于其已自行删除案涉视频,法院判决其向原告医院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维权损失3500元。
医方被网暴、污蔑事件频发,理应拿起法律武器维权
一直以来,医疗界似乎都尊崇“好鞋不踏臭粪”的谚语原则。类似的医院与医务人员被网暴、污蔑抹黑的事件,在医疗领域并不罕见,但选择起诉的却不多。
这些年,特别是短视频风行以来,医务人员承载了不少委屈,甚至是冤屈。
在笔者的印象中,上次医院面对网暴“硬刚”的,还是2020年。2020年10月,浙江省金华市中医医院,一名女子恶意投诉医生,并在网上发帖扭曲事实称“再也不敢去金华市中医医院看病了”。
医院为此事,先后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了6条微博,并在其中明确了医院的态度:对于这种在网络上随意捏造事实、污蔑医生的恶劣行为,不值得原谅,违法犯罪的人,必须受到相应处罚。
同时,医院进行了报警处理。公安部门对涉事女子出具了治安行政决定的处罚书。
最终,该女子不仅公开发帖道歉、澄清,还当面向医生及医院道歉,用诚恳低头认错的态度,取得了医生和医院的原谅,不再追究其责。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言论自由似乎成为了患者手中的一把“双刃剑”。
随着这些年各大社交媒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就医情况及对医院的想法和态度。这些社交平台使得患者能够轻松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尤其是在网上辱骂、污蔑、诋毁医生和医院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无论是谁,随便拍个视频,一旦引爆舆情,就有可能发引发一场可能让医护人员家破人亡的疯狂网暴,轻易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以至于许多人内心深处认为医务人员可以被随意污蔑抹黑。
这些网暴,像病毒一样蔓延的很快,医学的发展,赶不上网络传播的速度。他们的轻飘飘的一句话,简单单的一个视频,就能吸引大量的看客,不明真相的群众,他们在下面带节奏一般,高举着道德的大棒。这些“莫须有”的诬良陷害行为,严重损害了医院的声誉,挫伤了医护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工作的积极性,污染了社会风气,破坏了医患关系。
令人气愤的是,“一段视频,要查几天”。恶意诬陷坑害行为的总量可能不大,但“杀伤力”很大,让不少医务人员泄气、伤神、寒心,甚至死心。
今年8月,河南周口因不堪网暴长期侵扰最终选择坠楼身亡的妇产科邵医生,成为医护人员心中抹不去的痛。
网暴者试图超越现有规则,利用网络“公审”来谋求个人利益诉求。他们选择性呈现事实,将自己塑造成“受害者”,将医方简化为“加害者”,进而成功引爆网络情绪。明明不是医护人员的错误,不是医院的问题,却莫须有的迁怒于医方。
当一个职业的风险不再来自专业本身,而是来自无端指责和网络暴力,再高的社会地位也难免成为被人随意拿捏的“软肋”。
当前,社交平台的使用越来越便利,人们对于“意见”越来越容易表达和传播。对于意见和投诉,相关管理个人和医院,既要善于及时采纳合理意见,同时也要有足够的定力,在网络喧嚣中做出理性的决定,对于不是事实,甚至污蔑和诽谤,坚决说“不”,这十分关键。
令人叹息的是,很多医院,在面对网络暴力的时候,张皇失措,疑虑重重,畏手畏脚;不敢主动回击,发出自己的声音;不敢理直气壮的维护医院的合法权益;不敢果断的采取措施,拿起法律武器回击。
医生有话说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无论是医院还是法院,在处理事情时,需要坚持原则,必要时要顶住压力,不要被舆论所裹挟、所绑架;必须要防微杜渐的狠刹涉医诬良之风。只有这样,才能让诬医者付出代价,才能减少此类事件发生的根本,也是对医务人员真真切切的关爱,才能让他们心无旁骛,医者仁心的爱岗敬业,视患如亲。
否则,这些负面涉医网络事件,不仅会毁损医院形象,还会影响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笔者呼吁,在面对网暴时,医院一定要积极的、勇敢的处理,更不可妥协姑息,坚决采取法律手段予以追究。法院也须仗剑行正义,客观公正处理,坚决维护医院和医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护好医生名誉和医院的声誉。
笔者始终认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你有权利网络曝光,但必须实事求是,不能罔顾事实,见风就是雨,更不能夸大歪曲事实,诬良抹黑医生和医院。如果越过了法律的界限,就必须承担相应责任的。患者,也不能例外。
每一次公正的判决,保护的不仅仅是被诬蔑的某一个医务人员,某一家医院,而是保护了广大医务人员的医者仁心,让这支白衣队伍,重拾信心、仁心,得以轻装前进。
提醒广大网民朋友们,对于网络上满天飞的“小作文”和短视频,要保持警惕,不要偏听偏信,不要贸然站队、网暴医生和医院医院。社会大众在面对网络这类涉医消息时,会产生一种天然的同情心,而内容发布者通常都会掐头去尾、避重就轻、专挑有利于自己的去说,从而利用这种同情心来博取大家的共情,进而达到对医生和医院网暴的目的。
最后,笔者希望更多人能够多想想——我们到底该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医生?毕竟,他们是离生命最近的人,不该成为被网络戾气吞噬的人。
当救死扶伤者需要自证清白,当医患和谐让位于“按闹分配”,我们正在亲手扼杀一批愿意冒险行善的人。如同河南周口邵医生生前遗愿:“一定要为我正名”,微弱而执着。
责编|Atai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心内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