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赫直播里当场问张子萱“要不要打码”,她大方出镜,在线从42万飙到78万,1小时卖出120万
陈赫直播里当场问张子萱“要不要打码”,她大方出镜,在线从42万飙到78万,1小时卖出120万
这事起因其实很简单,陈赫把两个女儿送去国外参加夏令营,想让孩子多看看世界
到了10月初,他和张子萱飞过去探望,一家四口又聚到一起
视频里,他们拎着购物袋逛超市,货架前小声商量买哪种谷物圈,结账时你推我搡像回到恋爱期
海边风很大,阳光刺眼,游艇在水面上压出一条宽宽的白线
两人一会儿搂腰一会儿牵手,不知不觉就叫起了爱称
孩子们围在边上,穿着差不多的防晒衣,隔着屏幕都能感到那种咯咯笑的年纪
有人感慨,两个女儿像复制粘贴一样神似陈赫,尤其是眼睛和笑起来的弧度
我看这些片段时,注意到一个细节
张子萱拿防晒给小女儿补的时候,动作很熟,头发被海风吹得乱糟糟她也不在意,像普通妈妈
陈赫蹲下系鞋带,抬头又问了一句“辛不辛苦”
这种不经意的小事,比一句甜言蜜语更打动人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10月2日他们合体开了直播
开场没多久,陈赫就问“要不要打码,要不要露”
张子萱笑着说没事
那几秒像按下了一个开闸阀,在线人数直接从42万到78万,涨得肉眼可见
紧接着,她自家女装品牌的11款新品在直播里推了起来
一个小时销售额破120万,效率得像按表跑的
有粉丝说是“爱情带货”,也有人说是“事业互助”
在商业和情感之间,他们找到了一个彼此成就的姿态
但热闹背后,话题并不只有“甜”
有人把这次“要不要打码”读成自嘲,回应此前“要不要出镜、要不要遮掩”的争议
也有人重新翻出2015年的旧账
“婚内出轨”的标签再次被摆到台面,争论一边倒是没有的,情绪却是切切实实的
我理解这种复杂,公众记忆从不失手,尤其在娱乐圈
一个家庭的修复能不能抵消过去的裂痕,这不是几段视频能决定的
把镜头拉远一点,你会发现这两年娱乐圈的叙事在变
有报告说“顶流时代已过去”,明星想被看见必须靠内容,而不是单靠流量的喧嚣
综艺里依然是明星在唱主角,音乐类、旅行类、脱口秀吸引走了大部分注意力
然而素人节目退场,私人生活反而成了新的内容矿
像这样把家庭日常放出来,再叠加直播带货,等于把“关系”做成了产品的一部分
这有点残酷,也挺真实
再把镜头拉到“父亲”这个角色上
最近大家还在聊另一件事,张柏芝给大儿子办18岁成年礼,谢霆锋没有出现
“父亲缺位”的质疑一下上头条
与此同时,贾乃亮离婚后不缺席女儿的重要时刻,六一还专门调开工作去游乐园;
王岳伦没有抚养权,也坚持接送、飞去海外陪读
你看,大家并不要求谁完美,但会看谁在场
在这个坐标里,陈赫把孩子送去夏令营,再专程飞去看她们
是加分的事
至于动机有多少是“教育”,有多少是“人设”,我不想替他们算账
真实的陪伴,总归难以伪装
当然,明星家庭的每一步都踩在放大镜下
逛超市、开游艇、互喊爱称,这些画面天然带动情绪,可情绪散场后,留给当事人的还是日常
我更愿意相信,教孩子在陌生城市独立解决问题,比一千次自拍更重要;
在海风里把垃圾收好,给陌生人让路,比告诉全网你们多相爱更有力
镜头可以加滤镜,时间不会
关于这次直播,我还有一点感慨
“要不要打码”那句问话,是个好笑的梗,也是个边界的提醒
过去他们到底该不该露、露多少,总有争执
现在把笑点搬出来,某种程度上,是示弱也是了断
承认自己被讨论,保持一点幽默,让争议不再主导生活,可能就是成年人式的和解
回到行业层面
市场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长剧集在失温,微短剧在冒头,都市题材要换新法子,综艺继续由明星担纲
在这样的版图里
把家庭日常变成“精品短内容”,再顺手引流直播,几乎是可预见的路径
这不是谁的独门秘笈,而是系统性选择
观众的注意力珍贵又善变,能抓住的人,往往既懂情绪又懂交易
我知道有人会问,孩子被卷入公众视野到底值不值
我的答案是
与其讨论值不值,不如盯住有没有被尊重
比如这次两位成人先把边界说清楚,再做决定,孩子的镜头不过多不过深,不消费脆弱,不制造戏剧
这才是最低限度的善意
截至10月3日
这件事没有更多后续
热度在社交平台上慢慢冷下来,评论区还留着那些“甜”和“恨”的对冲
娱乐新闻就像海浪,一阵接一阵,退潮后沙滩上有什么,才是真的
陈赫一家留给我的印象,暂时是这样几句话:把孩子放到更大的世界里,再把自己放回普通人的节奏里
把爱说出来
把责担起来
过去不抹去
未来自己争取
最后想替很多看客说一句心里话
我们不是非要盯着谁跌倒或爬起,我们更在意一个人是否在错误之后用力过好每一天
对于一个父亲、一位母亲来说
镜头里的甜,是加分;
时间里的稳,才是底色
来源:兮兮剧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