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能力:享受无聊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3 20:29 1

摘要:等车的30秒刷三条朋友圈,等餐的两分钟看完五个短视频,睡前15分钟快进一整集剧……

等车的30秒刷三条朋友圈,等餐的两分钟看完五个短视频,睡前15分钟快进一整集剧……

“忙碌”的时代里,多数人不敢留“空白”给自己。

可空白真的不好吗?

《人间词话》有言:“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空白无好坏,它构成了生活的底色。

而如何对待空白,决定了每个人的上限。


我们为何如此惧怕无聊?


现在手机成了身体的“外置器官”,短视频自动连播、音频倍速播放、购物APP实时推送……

这些设计精准掐灭了“无聊”滋生的可能,让我们习惯用不间断的刺激填满每一段空隙,也让我们失去了面对空白的耐心。

哈佛实验室曾揭开一个真相:

超过60%的人宁愿反复承受电击,也不愿直面15分钟的“无事可做”。

为什么会这样?

本质上,我们害怕的不是无聊本身,而是无聊背后的自我审视:

“我做的事有意义吗?”“追求的‘高效’是在充实还是逃避?”

正如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中写的“功绩社会”。

我们用“高效”“充实”自我鞭策,把空白当浪费,却在奔跑中弄丢了与自己对话的勇气。

那些被电子设备填满的时间,看似让生活“丰富”,实则成了逃避内心的屏障。

我们怕一停,便会发现自己偏离了初心。


无聊,是内心的“休耕期”


建筑师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后,仍每天留半天“无所事事”。

晒太阳,听风声,看似浪费,实则给内心“休耕”。

就像农田需轮作休耕保持肥力,我们的内心也需要在“无聊”中恢复元气。

而那些没有目标、没有任务的空白时光,便是修复疲惫、孕育灵感的土壤。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独居两年,观察冰融,记录鸟迁,在“无聊”里写出“扎入生活,吮尽骨髓”的哲思。

哲学家马克·金维尔说“无聊是忙与闲之外的第三种状态”,这里没有KPI和人际关系,我们能真正听见自己的声音。

可能是忽略了孩子的成长,可能是想起未完成的梦想……

这些细碎的感知都是被“效率至上”偷走的生命质感。

所以,无聊不是虚度,是让我们从“被定义”的枷锁中挣脱,重新触摸生活本质的契机。


如何学会享受无聊?


享受无聊,不是“躺平”,而是主动“留白”。

让被效率裹挟的内心重新扎根,触摸生命本真的节奏。

上班路上摘掉耳机,听交通声、脚步声,让思绪飘荡,或许能想通工作难题;

吃饭时放下手机,感受饭菜香甜,观察餐厅烟火气,真实场景比屏幕更温暖;

周末留半天无计划时间,读本“没用”的书,或在公园发呆,不必焦虑这半天没做什么,因为内心的放松与充电,本身就是最重要的事。

真正的享受无聊,是接纳它的不确定性。

它没有即时快感,没有明确的成就感,只是给内心一块自留地,去听自己呼吸,感知生活细节。

现代社会总在教我们“更高效”“更成功”,于是在忙碌中证明价值,用刺激掩盖空虚,却忘了:

真正的充实,从来不是填满时间,而是丰盈内心。

当我们下次再下意识地拿起手机想“打发时间”时,不妨试着放下它,给自己几分钟“无聊”的时间。

会发现,那些看似空白的时光,不是生活的缺口,而是让我们找回自我的入口。

毕竟,能在喧嚣世界里享受无聊的人,早已掌握了对抗焦虑的核心能力。


“享受无聊”背后的精神留白哲学


“享受无聊”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正对应一种精神留白的智慧。

真正的生活不是被忙碌填满,而是劳作之余能寻得宁静自在,或许是好书、茶香,或是散步、冥想,为自己划出不受打扰的天地。


留白的价值是帮我们从追逐中抽离,回归生活本质。

重连内心、倾听自我,内心简单了,世界自会丰盈,内耗也会消散,美好便不期而遇。


在彩虹之门,可体验这份智慧:

在色彩瑜伽、茶道等减压活动中与自己连接,看见真实的自己;再顺着这份体验,释放情绪、接纳不完美,放下外界声音,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成长。


留白不是空白,而是在拥塞世界里给自己做减法。

少一点纷扰,才能多一分对生活的感知,收获更有意义的东西。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走进彩虹之门,关注七彩人生,解开人生路上的困惑,我们下期见!(部分图文来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来源:七彩人生OC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