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7 05:51 1

摘要:吴国(史称 “杨吴”)是五代十国时期最早在南方建立的割据政权之一,由杨行密奠基,历经 4 主、存续 36 年,统治区域以江淮地区为核心(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区)。它虽未实现南方统一,却凭借对江淮的经营,成为南方割据政权的 “稳定锚点”,更孕育了后续十

吴国(史称 “杨吴”)是五代十国时期最早在南方建立的割据政权之一,由杨行密奠基,历经 4 主、存续 36 年,统治区域以江淮地区为核心(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区)。它虽未实现南方统一,却凭借对江淮的经营,成为南方割据政权的 “稳定锚点”,更孕育了后续十国中的 “强国”—— 南唐,是理解五代南方格局的关键政权。

吴国的崛起,本质是唐末江淮地区藩镇混战的结果,核心人物是杨行密(吴国太祖,追尊),其建立过程可分为 “平定战乱” 与 “受封立国” 两个阶段。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875 年 - 884 年)席卷全国,江淮地区(当时的经济富庶之地)成为军阀争夺的焦点:

当地豪强、叛将(如孙儒、秦彦、毕师铎)相互攻杀,导致 “民户流亡,田园荒芜”,原本繁华的江淮陷入 “千里无烟” 的惨状;朝廷无力管控,只能任由藩镇自行割据,为杨行密的崛起提供了空间。

杨行密出身贫苦(安徽合肥人,早年因战乱沦为盗贼,后投军),凭借军事才能与政治手腕,逐步在江淮站稳脚跟:

崭露头角:883 年,杨行密因战功升任庐州刺史(今安徽合肥),开始拥有自己的地盘与军队;平定强敌:887 年 - 892 年,杨行密与最强大的对手 —— 军阀孙儒展开决战。孙儒率军十余万南下,试图吞并江淮,杨行密采取 “坚壁清野、疲敌战术”,最终在宣州(今安徽宣城)击杀孙儒,收编其残部,一跃成为江淮地区最强大的藩镇;掌控核心:此后,杨行密陆续攻占扬州(今江苏扬州)、苏州、常州等江淮重镇,基本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北岸及淮河以南地区,形成 “割据之势”。

唐朝末年,朝廷对藩镇的控制力已名存实亡,只能通过 “册封” 来拉拢强藩:

902 年,唐昭宗为安抚杨行密,正式册封其为 “吴王”,承认其对江淮地区的统治权;杨行密虽未称帝,但以扬州为都城(后迁江都),建立起完整的政权机构(设宰相、将领、地方官),制定赋税制度,吴国正式成为 “十国” 中首个成型的南方政权。

吴国的统治可分为 “杨行密时期的奠基”“杨渥、杨隆演时期的动荡”“杨溥时期的禅让” 三个阶段,核心特点是 “外稳内争”—— 对外保持江淮稳定,对内则陷入 “权臣专权” 的斗争。

杨行密虽出身武将,却深知 “战乱之害”,在位期间以 “恢复江淮经济、稳定民心” 为核心:

经济上:招抚流民,分配无主土地,鼓励农桑;修复因战乱毁坏的水利工程(如扬州附近的灌溉渠),让江淮地区从 “战后废墟” 逐步恢复生机;军事上:整顿军队,淘汰老弱,打造了一支以 “黑云长剑都” 为核心的精锐部队(五代著名的 “特种部队” 之一),抵御周边藩镇(如北方的朱温、南方的钱镠)的进攻;政治上:重用贤才,如任命骆知祥(擅长理财)、袁袭(擅长谋略)为谋士,同时抑制豪强兼并,缓和社会矛盾。

杨行密的治理为吴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史称其 “宽仁雅信,善抚士卒”,江淮百姓对其颇有好感。905 年,杨行密病逝,长子杨渥继位。

杨渥继位后,性格残暴、荒淫无道(如沉迷击球、杀戮大臣),很快失去军心民心,政权逐渐落入张颢、徐温两位权臣手中(二人是杨行密的旧部,掌控军队):

908 年,张颢、徐温发动兵变,杀死杨渥,拥立杨行密次子杨隆演为吴王;不久后,徐温又设计杀死张颢,独揽吴国军政大权,成为吴国实际的统治者(杨隆演沦为傀儡)。

徐温掌权后,虽未篡位,却通过以下措施巩固权力:

政治上:以 “镇海节度使”“齐国公” 等身份坐镇金陵(今江苏南京),遥控扬州朝廷,同时任命其子徐知训、徐知诰(即后来的南唐烈祖李昪)在扬州辅佐杨隆演,监控皇室;经济上:延续杨行密的政策,继续发展江淮经济,使吴国成为南方最富庶的政权之一;军事上:对外扩张,攻占江西部分地区,与南方的吴越(钱镠)、楚(马殷)形成对峙,保持了吴国的疆域稳定。

920 年,杨隆演在傀儡生涯中抑郁而终,其弟杨溥继位。

杨溥继位后,徐温的权力进一步巩固,吴国的 “皇室名存实亡”:

927 年,徐温病逝,其养子徐知诰(原姓潘,后被徐温收养)继承权力,成为吴国新的 “实际统治者”;929 年,徐知诰为 “过渡称帝”,先逼迫杨溥称帝(此前吴国君主均为 “吴王”,称帝后国号仍为 “吴”),以提升皇室 “名义地位”,实则为自己篡位铺路;徐知诰掌权期间,进一步收买人心:减轻赋税、兴修学校、招揽人才,同时清除反对自己的旧臣,逐步将吴国政权完全掌控在手中。

937 年,徐知诰认为 “篡位时机成熟”,逼迫杨溥禅位,吴国灭亡。徐知诰称帝后,改国号为 “齐”,次年又改回 “唐”(自称是唐朝后裔,恢复李姓,改名李昪),史称 “南唐”—— 吴国正式成为南唐的 “前身”。

五代时期,中原地区(后梁、后唐等)战乱频繁,而吴国凭借江淮的地理屏障(长江、淮河)与精锐军队,多次抵御北方政权的南侵(如后梁朱温曾试图进攻扬州,被吴国击退),使江淮地区成为 “远离中原战乱的避难所”,为后续南方政权(南唐、吴越等)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

唐朝后期,经济重心已开始向南方转移,但唐末战乱严重破坏了江淮经济。吴国通过杨行密、徐温、徐知诰的治理,使江淮地区快速恢复:

农业上,流民回归、水利修复,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商业上,扬州、金陵等城市重新成为南北贸易的枢纽,带动了南方商业的繁荣;这一过程进一步加速了 “经济重心南移”,为宋代南方经济的鼎盛打下了基础。

吴国的疆域(江淮、江西)、人口、经济基础,全部被南唐继承;徐知诰(李昪)在吴国时期积累的政治经验、人才班底,也成为南唐初期 “强盛” 的关键。南唐后来能成为 “十国中的强国”(曾灭闽、楚,疆域扩展至江南、岭南部分地区),本质是对吴国遗产的 “继承与发展”—— 吴国是南唐的 “奠基者”。

吴国在政权建设上,既借鉴了唐朝的制度(如三省六部制的简化版),又根据南方的实际情况调整(如重视水利、轻徭薄赋),形成了一套 “适合南方割据政权的治理模式”。后续的南唐、吴越、楚等政权,多借鉴吴国的制度,使南方政权在 “治理水平” 上整体优于北方的五代政权。

吴国是五代十国南方政权的 “开拓者”:它诞生于唐末战乱,以武力平定江淮,用治理恢复经济,虽最终因权臣专权而灭亡,却为南方地区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后续政权的发展做出了关键贡献。理解吴国的兴衰,不仅能掌握五代南方格局的 “起点”,更能看清 “吴国 — 南唐” 的历史传承,以及南方政权在 “唐宋变革” 中的重要作用。

来源:师兄在摸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