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3日凌晨一点,景德镇珠山大道的人流终于散去,“鸡排哥”李俊永瘫坐在折叠椅上,连抬手擦汗的力气都没有。国庆爆红后,他的3米小摊前每天排着百十米长队,可伴随热度而来的还有“用油不安全”“用预制肉”的质疑。面对镜头,这个曾靠金句安抚顾客的摊主只剩沙哑回应:“累
10月3日凌晨一点,景德镇珠山大道的人流终于散去,“鸡排哥”李俊永瘫坐在折叠椅上,连抬手擦汗的力气都没有。国庆爆红后,他的3米小摊前每天排着百十米长队,可伴随热度而来的还有“用油不安全”“用预制肉”的质疑。面对镜头,这个曾靠金句安抚顾客的摊主只剩沙哑回应:“累得没法想太多,只能拿证据说话。”
“鸡排哥”的走红,本是烟火气里的温暖意外。他因对鸡排品质的严格把控、安抚排队顾客时的幽默金句走红网络,“这种场面我还是能控制”的片段被网友二创传播,不少人专程驱车来打卡,国庆期间日均销量突破800份,是平时的3倍多。
可热度攀升的同时,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有网友发现他使用非转基因大豆油,立刻提出“大豆油不适合高温反复油炸”的疑问,甚至有人猜测“油反复用了好几天”。更有言论直指他的鸡排是预制肉,“这么大销量根本不可能现做”。
这些质疑像重锤砸在忙碌的节奏里。从早上六点备货到凌晨两三点收摊,李俊永和妻子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连吃饭都要轮流扒两口。“以前还能和顾客开玩笑,现在问急了只会说‘看报告吧’。”李俊永晒出的视频里,曾经笑容轻松的他满脸疲惫,连解释的情绪都显得力不从心。
面对争议,“鸡排哥”没有辩解,而是用最直接的方式回应质疑。10月2日营业前,他特意将一份检验报告摆在摊位显眼位置,报告显示样品为“煎炸过程用油”,由景德镇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委托检测,各项指标均合格。“你们吃到的每一份都合格,健康证这些该有的都有。”他对着镜头反复强调。
针对“大豆油反复油炸有害”的说法,他解释炸锅油色深是高温油炸的自然变化,同时透露自己每天都会更换新油,“上午换一次,下午客流高峰前再换一次,绝不省这点成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营养科主任金晖曾指出,大豆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反复高温易产生反式脂肪酸等有害物质,但“偶尔食用无虞,关键在是否频繁更换新油”,这也从专业角度印证了合规操作的重要性。
而关于“预制肉”的猜测,妻子“鸡排嫂”的回应更显实在。她告诉记者,夫妻俩每天早上六点多就开始在家备肉,鸡胸肉都是当天从市场采购,切条、腌制全程手工完成,坚决不用预制肉。“现做的口感骗不了人,我们做的是回头客生意,不能砸招牌。”
这份坚持背后,是对消费者信任的珍视,更是对食品安全的敬畏。要知道,江苏省消保委的调查显示,78.1%的消费者反感餐饮商家使用预制菜不告知,53.2%的消费者明确反对餐馆使用预制菜,核心症结就在于知情权被剥夺和对品质的担忧。“鸡排哥”夫妇的做法,恰好踩中了消费者最在意的“真诚”二字。
“鸡排哥”的疲惫与坚守,藏着两个值得深思的现实命题。
对普通人而言,爆红从不是“躺赢”的捷径,而是更沉重的责任。从默默摆摊到成为“网红”,李俊永的工作量翻了几番,收入虽有增长,可随之而来的是无休的忙碌和莫名的质疑。这种“红了更累”的状态,是无数小人物在流量时代的真实写照——他们靠手艺和诚意立足,却要突然应对放大镜下的审视。
对消费市场而言,这场争议暴露了食品安全领域的信任裂痕。近年来,预制菜定义模糊、部分商家滥用劣质原料、餐饮用油不合规等问题频发,让消费者变得格外敏感。正如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论所揭示的,消费者对“非现做”的焦虑,本质是对食品安全和知情权的渴求。“鸡排哥”的检验报告和“当天备货”的承诺之所以能平息风波,正是因为它填补了信息差,重建了短期的信任纽带。
更值得欣慰的是,多数网友站在了理解的一方。有网友留言:“看他累得直不起腰的样子,就知道没精力搞歪门邪道”;还有人特意晒出打卡视频,“鸡排外酥里嫩,老板换油时都看得到,值得信任”。这份理解,是对普通人奋斗的尊重,更是对真诚经营的回馈。
国庆假期还在继续,“鸡排哥”的小摊前依旧排着长队。他或许还是会累到没有情绪价值,还是要随时准备回应各种疑问,但那份摆在摊位上的检验报告,那句“拒绝预制”的承诺,早已比任何金句都更有力量。
这场小小的风波也在提醒我们:消费者追求的从不是完美无瑕的“网红”,而是看得见的真诚与靠谱。对商家而言,与其钻研流量套路,不如像“鸡排哥”这样守住品质底线;对我们而言,面对街头的烟火气,多一份理性审视,更要多一份对奋斗者的善意。
毕竟,能让城市温暖起来的,从来不是热搜上的热度,而是那些在烟火里坚守初心的普通人。
来源:海哥聊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