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医疗行业中,作为守护生命健康的重要领域,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作为支撑,更依赖于医患之间建立的信任纽带。然而,在临床工作中,医生有时会面临来自同行的负面评价,这些评价往往会引发患者对医生的质疑,进而对医患关系造成不利影响。
真正的医学科普短视频,还是应该要从“流量至上”回归到“科普为本”。
来源 | 医脉通
作者 | 顾龙飞
01 被同行差评而引发医患矛盾的医生
当手术效果遭遇同行负面评价时,患者可能会因此产生不满情绪;
当上级医师当众批评下级医师时,可能会引发患者对医生能力的信任裂痕;
当短视频平台上的“大V网红医生”为博取流量而贬低同行时,也会加剧这一现象。
在医疗行业中,作为守护生命健康的重要领域,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作为支撑,更依赖于医患之间建立的信任纽带。然而,在临床工作中,医生有时会面临来自同行的负面评价,这些评价往往会引发患者对医生的质疑,进而对医患关系造成不利影响。
这些场景不仅考验着医生的职业素养,也折射出医疗行业在信任建设与科普传播方面存在的深层问题。
近期,笔者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这样一则案例:某网红医生在视频一开始就抛出惊句,“这个病为什么要在小医院看,你们省内有很多很好的医院,为什么不去大医院?这个手术做的效果怎么样?我觉得手术效果应该也不好!”
然而,实际上该手术仅为一例县医院就能、就应该常规开展的II级手术。
一般而言,手术效果的评价应基于医学规范与个体差异进行综合评判,但某些顶着权威光环的同行,在仅用三分钟了解病史后,便断然否定他人前次手术的成果,这种行为实属不当。
这种来自高级别医院医师的负面评价,极易导致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崩塌,轻则引发投诉,重则可能引发暴力事件。
02 被主任当众指出手术问题后
以我院骨科的一起典型案例为例:
一位年轻医生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实施微创手术后,患者恢复过程中出现短暂下肢麻木。查房时,主任在病房内当众指出“手术操作不够精准,神经减压不彻底”,此言一出,患者及家属情绪失控,认为医生技术不足导致术后问题,不仅拒绝配合后续治疗,还多次向职能科室投诉,并在网络上发布“庸医害人”的言论。
年轻医生最初因被当众批评而感到委屈,试图与患者争辩“手术符合规范”,却反而激化了矛盾。
后来,在科室的调解下,年轻医生多次主动向患者详细解释手术过程中神经减压的医学难点,展示术前、术后的影像学对比资料,并邀请其他专家共同评估恢复情况,最终获得了患者的理解。
我们相信,主任的初衷可能是出于专业指导,但却忽视了有患者在场时沟通方式对信任的影响。
事后,科室修订了《临床查房沟通指南》,明确要求上级医师在患者面前评价下级医师工作时,应遵循“先肯定再建议,多解释少指责”的原则。对于可能引发患者疑虑的专业问题,需先向患者说明医疗过程的复杂性,再私下与下级医师探讨改进方向。这种制度性规范既能保障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又能维护医患信任的脆弱纽带。
请注意,这里真的不是护短和包庇。
但现实是,有时我们虽能防范科室内部的问题,却难以完全防范外院同行的负面评价。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一批“大三甲网红医生”凭借生动的表达与专业的形象走红,医疗科普进入“可视化时代”。然而,部分医生为追求流量与个人IP热度,逐渐偏离科普初心,陷入“炫耀技术、贬低他人”的误区。
例如,有的医生在视频中展示复杂手术的“高光时刻”,暗示其他医生技术不如自己;有的则以“揭秘医疗误区”为名,变相贬低同行的治疗方案;更有甚者通过制造“焦虑话题”吸引关注,误导公众认知。
某妇产科“网红医生”曾因在视频中宣称“顺产侧切都是医生图省事”,引发公众对产科医生的误解,导致多地出现产妇拒绝必要侧切、增加分娩风险的情况。
真正的医学科普短视频,还是应该要从“流量至上”回归到“科普为本”。
03 被问到其他医生的手术效果时
《法治日报》记者曾调查发现,一些医疗科普视频背后隐藏着MCN机构精心设计的商业变现链条。
这些机构为内容创作者提供内容生产、运营推广、商业变现等全链条服务,批量孵化“网红医生”IP。点赞上万的科普视频,可能出自不懂医术的“专职写手”;而一些有平台认证的“权威”医生,实则是被运营公司操纵的“摆拍演员”。
此事一经曝光,便引发网友广泛讨论。为此,上海市卫健委推出了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详细列举了九类负面行为。
那么,当患者拿着片子询问其他医生的手术效果时,我们该如何应对?
其实,经常上门诊的医生通常会有一种“警惕感”,即面对患者拿着片子详细询问时,回答会格外小心。当然,也不排除某些医生喜欢通过贬低他人来树立自己在患者心目中的形象。
因此,笔者的接诊原则是:对别人的治疗,尤其是既往治疗,一律不讨论、不评价,不随意发表意见。
原因如下:
1.面对患者的一面之词,很难对当时的术前情况进行真实把握。
2.过分纠结以往的治疗,无益于眼下的病情,有这时间钻牛角尖,还不如好好研究接下来的解决方案。
3.真实的手术情况,只有手术医生自己才知道,也许旁人看起来轻描淡写,但术中可能凶险万分,当下可能已经是术后愈合的最好结果,换做自己主刀,也不一定处理得更好。
每个患者的身份、病情、预期都不尽相同,因此个体化治疗也会有所差异。手术患者的诊疗方案往往是多变和复杂的,既要考虑患者的安全性,也要考虑疾病的预后,甚至有时患者的经济状况也是不得不考虑的条件之一。因此,遇到问题需具体分析,才是面对治疗的最优解。
有报告显示,全国10.74亿网络视听观众中,92.1%的观众曾通过短视频平台接触健康科普内容,其中63%的观众已养成定期关注健康科普账号的习惯。
正视这一需求,在规范的基础上,推动医疗科普生态向专业化、清朗化、优质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全民健康添砖加瓦。当医生面临同行负面评价引发的患者质疑,当医患沟通遭遇认知壁垒,当医疗科普陷入流量异化的困境时,解决问题的核心始终围绕“信任”二字。
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信任是一切医疗活动的前提:患者将生命健康托付给医生,源于对其专业能力的信任;公众通过短视频获取健康知识,源于对医疗科普权威性的信任。
然而,这种信任既脆弱又珍贵,需要医生以专业能力筑牢基础,以真诚沟通维护纽带,以责任担当守护初心。唯有如此,才能在医疗行业复杂的挑战中,重建信任的桥梁。
责编|Atai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患者社交平台吐槽“医院乱收费没医德”,医院将其告上法庭,法院判决结果来了
95岁老人咳嗽、腹泻,但常规检查毫无异常,这次难倒了年轻医生……丨医起推理吧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