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欣伟:房地产几时能说真话?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3 20:01 1

摘要:黄金周8天长假,地产从业者依然有“身未动心已远”的份内:九月份的上海一二手数据新鲜出炉,虽然猜到了十之八九但还是希望看到精确到个位的数字,只是且看且猜忌——这里面有多少水分?

黄金周8天长假,地产从业者依然有“身未动心已远”的份内:九月份的上海一二手数据新鲜出炉,虽然猜到了十之八九但还是希望看到精确到个位的数字,只是且看且猜忌——这里面有多少水分?

正好看到某知识分享网站关于【房地产几时能说真话】的呼吁,今天就来扒拉或普及一下那些业内的习以为常,让墙外的购房者也可以管中窥豹。

当然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各行各业都有信息不对称。

一、房地产的假话,如何表现?

既然要苛求房地产说真话,首先要了解所谓的真话(或者说假话的高发地区)集中在哪些领域?

首先是数据真实: 房价、地价、成交量、库存量等基础数据是否透明无篡改。

被社会广泛质疑但在业内心领神会的数据,概括起来就是“两价两量”——

(一)房价是否真实?

二手房市场虽然连续多年的“买方市场”,但相信是目前最真实的市场行情:从可以量化的单套房价,到不可量化的人气、底气、情绪,如果(二手房)房价不真实,为什么近期各大中介纷纷对外端口隐匿了历史成交价?

当然是因为“太难看”了,特别是怕购房者看了越来越“心黑”。

新房的房价真实与否一分为二:因为有现场公布的一房一价表,但真实的成交价格要剔除折扣、现场优惠、渠道返佣,所以一房一价表算不算数?!

(二)地价是否被技术处理?

对地价真实性的评价,不能用真假来定义,或许“技术处理”更为折中。

上海楼市保存至今的一项伟大纪录叫做从未流拍,但是这背后是否完全系于全房企阶层一致看好上海市场?答案是否定的。

一方面,除了肉眼可见的稀缺地块,很多项目在上架之前已经和意向房企达成了协议,所以就算没有竞价争夺也有那个“痴心”房企;另一方面,有些非热门地区的地块,出于“长期不上架就更凉了”的考虑,会安排下属的城投公司兜底,在没有参拍的情况下将其以底价拿下,之后再慢慢找意中人后续以协议转让的方式,那些成就了零流拍纪录的“零溢价”基本无出其右。

(三)成交量,可以理解的说法不一。

为什么每到月初,媒体和业内的上月成交数据会有至少约15%的差额,而且基本都是研究机构比媒体“保守”?

这其实是统计口径的差别,只是媒体出于自己传播正能量的立场,眉毛胡子一把抓了,“算不算”除了对于统计口径是否剔除商业、办公、厂房等其他业态的交易,还包括二手房的上家和下家通过“手拉手(免中介)”方式成交、家庭内部转让等刚性的水分。

至于N多年前“开盘必清盘”的盛世,好像又在今天的上海豪宅市场重新抬头,只是这盛世里有多少人造成分,甲方统计的数据那就更加呵呵了。

(四)库存量,争议在于挂牌量。

也因为不对外开放,所以和成交量“仅有两个统计口径”相比,更是1000个自媒体有1000个库存量!相比之下成交量最多也就15%的差异,但因为挂牌量的说法差异以“倍数”计,所以库存量更是一个谜。

其次是质量真实:房屋的质量、配套、用料、公摊面积承诺是否与宣传一致?

看房企的宣传资料有一个相关门槛:字越小,越要警惕。那些“以上图片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以政府部门最终审定为准”、“广告、宣传资料不作为合同组成部分”等免责条款,就是质量真实的陷阱预埋,为后期施工交付中的降标提供了预警。

三是风险真实:开发商、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是否如实披露项目的财务风险、交付风险和市场的下行风险。购房者能感受到的那些“交房了才知道周边有垃圾焚烧站的规划”就是房企明明知道但未公示的主要表现。

四是预期真实: 政府、开发商、中介、专家等各方,对市场未来的判断是基于事实和规律,“而非出于自身利益进行误导性宣传”,问题是自身利益恰恰是误导性宣传的唯一成因呀!

二、阻碍“说真话”的力量,来自何方?

之所以开篇就有言在先:“别大惊小怪,各行业都有信息不对称”,完全是基于人性中普遍的缺点之一:用放大镜要求别人,用显微镜放过自己。

虽说“假话就是假话,不分善意与否”,但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即使不够善意的假话,背后也都有言不由衷在“用枪顶着持续就范”,对房地产而言,说假话的背后是四种利益群体的——“给我顶住”!

其一,当然是来自房企内部的高杠杆与销售压力:开发商背负巨额债务,需要快速销售回款。任何关于项目困境、质量瑕疵或房价下跌的“真话”都会直接阻碍销售,近端导致资金周转不畅&远端可能引发资金链断裂。

其二,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 真实的地价和房价下跌预期会直接影响土地出让收入,“辖区的项目卖得好才能吸引更多房企来拿地”,因为这是许多地方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

其三、供应链的利益捆绑: 从代理公司一路向下的渠道、媒体、展商等“乙丙丁”各类供应商,或出于向甲方结算垫付的费用考量,或出于“卖得好对自己接业务也能狐假虎威”的立场,不仅不敢说出真实数据,而且还要配合甲方说假话,

“报喜不报忧”是常规操作。

其四,金融机构的风险暴露: 虽说“房企会输、购房者会输、供应商会输,只有银行不会输”,但所谓的输只是特指是否跌破成本,毕竟银行是有抵押物的,大不了从项目到断供房源都可以拿来法拍!但毕竟房地产是重要的抵押物,其价值缩水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金融机构也希望维持资产价格稳定。

三、推进“说真话”的契机何时到来?

为房地产“辩护”了这么多,好像又是两手一摊搁置争议的套路了?

非也,要给房地产时间,让行业在软硬着陆中逐渐自律,或许需要三年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但行业的规范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关注内外部动态演化之下的行业应对,有三条路或许可以值得期待:

第一条算是硬着陆,市场力量强大到真相无法被掩盖时:

一方面是过去的三年,部分房企暴雷、项目停工、二手房价格持续阴跌等事项频发,再加上自媒体的无孔不入,这些事实已经无法完全通过话术来掩盖。

另一方面是市场自身的下行压力,迫使一部分开发商或被动降价促销来断臂求生,或顺势而为地开始“卖惨”来激发购房者吃人血馒头的心理,在“看结果(不看过程)”的房地产领域,销量才是尊严,吃相可以放弃。

数据和风险开始在价格信号中体现出来,这何尝不是一种“被真话”?!

第二条是求大势。

这里特指的是经济转型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摆脱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当然也不排除部分房企部分决策者的刻舟求剑。

但所谓大环境的扭转核心或胜负手,只要地方财政、金融体系和经济增长无法摆脱“房地产依赖症”,就总有动力去粉饰太平,推迟“说真话”的痛苦。

之前一致隐晦表达“今天能救房地产的已非房地产行业本身”,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条堪称光明论。

当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足够健全,让“说假话”的成本极高时(正在建设但任重道远): 虽然我们有《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广告法》等,但在执行层面,对虚假宣传、数据造假、质量欺诈的惩罚力度,往往不足以形成有效震慑。

集行业之力办大事的总纲之下,历来有“生活问题都是小问题”的戏谑,那么在如今要为房地产鼓劲鼓劲再鼓劲之下,偶尔的夸大宣传、统计口径去吹毛求疵好像也的确意义不大。

“诚信很重要&假话有因果”,大道理都对,大道理都懂。

但房地产粗放但高速了30年非一时之功,在当下止跌企稳最重要的当下,可以把信息对称但更要给房地产时间,往大了说这是几千年的轻重缓急,所以要给房地产时间,只要能看到变化就能看到希望

房地产何时说真话,取决于我们何时能真正承受“真话”带来的短期阵痛,并成功走向一条不依赖房地产泡沫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道阻且长,非走不可。

来源:黄欣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