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5日,自民党就要把日本下一任首相的名字写进党章,可直到昨天,还有三成选民连‘投给谁’都没想好。
“10月15日,自民党就要把日本下一任首相的名字写进党章,可直到昨天,还有三成选民连‘投给谁’都没想好。
”——这句话在东京一家小酒馆的电视里蹦出来时,满屋子的上班族同时抬头,像谁按了暂停键。
选票没印好,股价先动了:半导体设备股连涨三天,只因为高市早苗说了句“经济安保要升级”。
市场比选民诚实,钱先站队。
高市早苗的28%看着不算碾压,但背后站着丰田、东京电子这些“纳税大户”。
她讲话像切寿司,一刀一刀落在“供应链安全”上,工商大佬听得懂——把芯片工厂留在日本,比喊一万句“爱国”实在。
于是饭桌上的话题从“她会不会成为女首相”变成“她要是赢了,我们公司的设备订单会不会翻倍”。
政治瞬间变成加班后的KPI,谁还关心性别。
可自民党里那群50后议员不买账。23号党内恳谈会,安倍晋三端着茶,慢悠悠问小泉进次郎:“突发危机时,你第一个电话打给谁?
”一句话把“帅哥招牌”戳出裂缝。
小泉的党内支持率当天掉5%,像新鞋踩了水,怎么擦都不亮。
经验这玩意儿看不见,但真到开票时,一票一票都是“熬年限”熬出来的人情债,年轻脸蛋换不来。
更微妙的信号来自华盛顿。
路透社放风:美方“私下”觉得林芳正靠谱。
东京都心那些外资律所、投行里的精英们秒懂——美元账户需要听得懂英文的首相。
林芳正在港区支持率一夜涨7%,朋友圈刷屏的不是政策条文,而是一张他十年前在白宫走廊里和拜登握手的旧照。
国际背景成了都市人的“滤镜”,像买咖啡要选Rainforest认证,首相最好也能“全球包邮”。
河野太郎22号才官宣,8%的民调像试水温。30岁以下的程序员把选票当GitHub项目,谁提“数字化改革”就给谁点星。
河野的竞选短片用竖屏拍,15秒讲“健康码一天上线”,弹幕飞过“比部署服务器还快”。
别小看这8%,他们可是愿意凌晨两点边调代码边投票的数字原住民,真到点票时,说不定一张年轻票能当两张用。
经济界更现实:大企业要安保,中小企业要减税,外资要开放,三方算盘噼啪响。
经团联内部问卷像一张“谁给我好处”清单:高市拿42%的“大企票”,小泉收38%的“中小票”,林芳正几乎包揽45%的“外资票”。
政治献金不是慈善,是期货合约,10月15日交割,赢家通吃。
还有31%的人没点头,像地铁里没信号的手机,屏幕亮着却刷不出下一站。
自民党算盘打得精:提前一周投票,就是把“犹豫期”缩短,让中间派没工夫反悔。10月1日起六路人马全国巡游,能源税、消费税、核电站重启,每个词都是火花。
乡下关心电费,城里担心股价,年轻人只想知道手机能不能少掉点电——同一张选票,装着三个日本。
所以,别急着押宝。28%的高市、35%的小泉、18%的林芳正,数字每天像霓虹灯一样闪。
真正决定结果的,可能是某个秋田农民听完街头演讲后的一句嘀咕:“这家伙看着比昨天顺眼。
”日本政治有时候就这么随意,像居酒屋最后一杯生啤,倒满泡沫,谁喝到算谁的。
来源: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