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1外卖员接到奇怪订单,竟是陪老人吃完587顿饭 ,网友泪目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3 18:32 1

摘要:蓝马甲、旧头盔、电动车后座贴满胶布和千万骑手一样,风里来雨里去,只为多送几单,多挣点钱。

他不是明星,没有热搜,

却用五年时间,

爬上同一栋楼的18楼,

敲开同一扇门,

陪一位素不相识的老人吃完587顿饭。

他是陈志远,30岁,杭州一名普通外卖骑手。

蓝马甲、旧头盔、电动车后座贴满胶布和千万骑手一样,风里来雨里去,只为多送几单,多挣点钱。

可没人知道,这个沉默寡言的男人,

曾在暴雨夜背起晕倒的老人送医,

曾自掏腰包帮聋哑人点餐,

而最让人动容的,

是他和一位独居奶奶长达五年的“晚餐之约”。

这一切,要从他的过去说起……

他来自大山,也曾梦想走出大山

1995年,陈志远出生在浙江衢州一个偏远山村。

父母种茶为生,家徒四壁,房子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的砖瓦房,冬天漏风,夏天闷热。

他是家里长子,从小懂事。

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班主任说:“这孩子要是能读下去,说不定能考上大学。”

可初中毕业那年,父亲采茶时摔伤腰椎,再也干不了重活。

母亲一人扛起全家生计,妹妹还小,学费都成问题。

16岁那年,他站在校门口,把书包还给老师:“我不读了,去学门手艺。”

他去了杭州一所职校学汽修,三年后在修理厂当学徒,月薪2000,每月寄1000回家。

他常说:“我没资格抱怨累,因为我爸妈更苦。”

从修车工到外卖员:生活不易,但他始终没丢掉良心

2018年,他在社区开了个小摊,修电瓶车、换轮胎,勉强糊口。

2020年疫情来袭,小店关门,他失业了。

那年冬天,他站在寒风中啃冷馒头,被一位老骑手看见:“小伙子,要不要跑外卖?”

他试了试,发现这活儿自由、多劳多得,还能赶在妹妹放学前给她打个电话。

从此,他成了站点的“单王”,每天跑14小时,风雨无阻。

但他有个习惯:

下雨天,餐盒裹两层塑料袋;

给老人送餐,脚步放轻,走前顺手带走门口垃圾;

看到行动不便的顾客,总会多问一句:“需要我帮您放桌上吗?”

同事笑他:“你又不是保姆,干嘛这么多事?”

他只说:“我帮不了大忙,但能让人少受点罪,就够了。”

这份温柔,源于母亲的一句话——

小时候,村里有个独居老人,母亲常送饭过去。

他问:“又不是亲戚,为啥总帮她?”

母亲说:“人老了,最怕没人说话。一碗热饭不值钱,可热乎气儿能暖人心。”

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

一张奇怪订单,改变两个人的命运

2019年深秋,一个雨夜,凌晨1点23分。

陈志远接到了一单送往“翠苑三区18幢1806”的白粥。

订单备注只有短短一句:

“麻烦敲门,别放门口。谢谢。”

他爬上18楼(电梯常年故障),敲开门,眼前的一幕让他心头一颤——

屋里昏暗,空气里有淡淡的药味。

一张床占了大半空间,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左手蜷缩,右手发抖。

“小伙子……进来吧,我动不了。”老人声音微弱。

她叫林秀英,72岁,退休小学语文教师,五年前中风导致半身瘫痪。

儿子在国外工作,一年回不来一次。

她一个人住,靠点外卖活着。

那天晚上,他关掉了接单系统,在她屋里坐了二十分钟。

他帮她打开饭盒、拆筷子、扶她坐起,听她讲年轻时教书的故事。

临走时,老人拉着他的手问:“明天……你还来吗?”

他看着她眼里那点微弱的光,点了点头:“来,我尽量接您的单。”

他没想到,这一句“尽量”,竟坚持了五年。

从“送餐”到“送暖”:一场无声的爱心接力

从此,“1806”成了陈志远心里最特别的一单。

他开始主动抢这个地址的订单,哪怕绕路也要送。

每次去,他都会多带一瓶温水,顺手帮老人整理床铺、倒垃圾、换灯泡。

有时老人情绪低落,一句话不说,他就坐在旁边,陪她看会儿《新闻联播》;

春天来了,她说想闻桂花香,他特意去

公园拍了一段视频放给她看。

渐渐地,其他骑手也知道了这件事。

他们在站点群里悄悄建了个暗号:

“1806任务启动”

谁接到这单,就在群里发一句:“我去陪林老师吃饭了。”

有人替班买药,有人自费送防滑垫,还有人录下西湖花开的视频放给她听。

一位年轻骑手说:“以前觉得送外卖就是送饭,现在才知道,有时候,我们送的是‘活着的感觉’。”

五年,587次送餐,换来一句“这是我‘临时孙子’”

五年间,陈志远累计为林奶奶送餐587次。

社区工作人员统计时震惊了:“这几乎是全杭州最固定的‘一对一’配送了。”

而林奶奶的变化也让人动容——

从最初连话都不愿说,到后来每天都会写日记,记录“今天小陈来了,带了苹果”。

她床头柜上一直放着一张合影:她穿着整洁的衬衫,笑得像个孩子,旁边是穿着蓝马甲的陈志远。

照片背后,是她颤抖的手写的一行字:

“这是我‘临时孙子’,他让我觉得,我还被人爱着。”

2024年春天,林奶奶病情恶化,住进医院。

最后一通电话,她对陈志远说:“谢谢你……让我在最后几年,不那么冷。”

葬礼那天,十几个穿着各平台制服的骑手站在人群最后,没人说话,只是默默低头。

他们不是家属,却是她生命最后时光里,最常看见的人

他成立了“暖途”服务队:把温暖,送给更多孤独的人

林奶奶走后,陈志远没有停下。

他在社区支持下,牵头成立了“暖途骑手志愿服务队”,组织上百名外卖员在送餐之余,关注独居老人、残障人士。

如今,杭州已有300多个“关爱订单”被纳入系统,骑手们会特别标注:

“住户独居,行动不便,请确认送达。”

他说:“我不伟大。我只是记得,有人曾对我好过。现在,我想把那份好,传下去。”

网友泪目: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明星”

当这个故事被媒体报道后,无数网友留言:

“看哭了,原来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在默默守护陌生人。”

“他不是骑手,是穿蓝马甲的天使。”

“我们总说城市冷漠,可总有人在黑暗里点灯。”

“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有人问他:“耽误这么多单,值得吗?”

他笑了笑:“值不值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那天晚上如果我不敲开那扇门,她可能连一碗热粥都没人帮她打开盖子。”

如今,1806室已经换了新住户,那盏曾为陈志远而亮的灯,熄灭了。

但在这座城市的无数个角落,仍有无数盏灯,在深夜为一份热饭、一个敲门声、一句“您还好吗”而亮着。

而总有那么一群人,

骑着电动车穿行在风雨里,

把热饭送到手中,

也把温度留在人间。

他们不是英雄,

却让这个世界,

少了一分孤独,

多了一缕光。

致敬每一位在平凡中闪耀的普通人。

你送出的一份外卖,

也许正点亮一个人的余生。

【本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人物为化名】 欢迎转发,让更多人看见这座城市的温度。

来源:小筑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