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时节,枣挂枝头,从河西走廊到东海之滨,从黄土高坡到江南水乡,中国大地上那一抹抹红色正在上演一场无声的味觉盛宴。中国枣树面积约46.67万公顷,年产鲜枣70—80万吨,其中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五省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
从新疆沙漠绿洲到东海之滨,从黄土高原到江南水乡,一颗颗红枣里,藏着中国水土的甜蜜密码。
金秋时节,枣挂枝头,从河西走廊到东海之滨,从黄土高坡到江南水乡,中国大地上那一抹抹红色正在上演一场无声的味觉盛宴。中国枣树面积约46.67万公顷,年产鲜枣70—80万吨,其中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五省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
这片广袤的枣园里,704个枣品种各具特色,演绎着不同的红色滋味。
一、北枣与南枣,一条秦岭分南北
中国枣的版图以淮河、秦岭为界,划分为北枣和南枣两大生态型。这条分界线,不仅划分了地理上的南北,也划分了枣的风味版图。
北枣因着北方充足的日照和较大的昼夜温差,含糖量高,适宜制干枣。南枣则因南方较为充足的水分,含糖量相对较低,更适合加工成蜜枣。
北枣的辉煌得益于三大栽培区:黄河、淮河中下游冲积土枣区、黄土高原丘陵枣区,以及甘肃、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干旱地带河谷丘陵枣区。
南方枣区则分为江淮河流冲积土枣区、南方丘陵枣区和云贵川枣区。
二、北方枣的甜蜜王国
河北沧州的金丝小枣,成熟后掰开果肉,能拉出透亮的金丝,由此得名。金丝小枣含糖量高,肉质绵密,是干枣中的佳品。
山东乐陵的金丝小枣、圆铃枣和沾化冬枣,构成了山东枣业的“三驾马车”。其中,沾化冬枣以皮薄肉脆、核小而备受青睐,甜酸适口的滋味让人回味无穷。
河南新郑的灰枣、圆枣和鸡心枣,各有忠实拥趸。鸡心枣因其形似鸡心而得名,是品质优良的干制品种。
山西枣家族尤为庞大,板枣、相枣、骏枣、壶瓶枣、梨枣各领风骚。稷山板枣个大肥硕,色红肉厚,质密多糖,味甘美而富有弹性,久储不干。
陕西榆林的木枣,占当地种植面积的65%以上。平均单果重18.6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达32.4%,是制作“枣圈”的首选原料。
新疆枣虽在资料中品种不多,但赞新大枣品质上乘。新疆独特的干旱气候和河谷丘陵地形,为枣的生长提供了优越条件。
三、南方枣的别样风情
南方枣虽在产量和品种数量上不及北方,但依然有着自己的特色。
江苏的泗洪大枣、安徽的尖枣和圆枣,浙江的义乌大枣,以及湖南的鸡蛋枣,共同构成了南方枣的风景线。
南枣含糖量较低,适宜加工蜜枣,也因此发展出了与北方截然不同的枣加工文化。
四、枣的滋味密码
是什么决定了枣的滋味?科学研究发现,枣的香气由独特挥发性化合物构成。
鲜枣与干枣的香气成分截然不同。鲜枣中主要的香气物质是(E)-2-己烯醛、1-戊烯-3-醇、乙酸、乙酸乙酯、3-羟基-2-丁酮等。
而干枣中特征香气物质则是2-戊基呋喃、2-甲基吡嗪、糠醛等杂环类物质。
这些香气物质主要通过脂肪酸代谢、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美拉德反应及发酵等途径生成。
陕西红枣的品质优势正源于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年均日照时数达2400-2800小时,昼夜温差普遍在12℃以上,土壤以疏松透气的黄绵土为主,富含钾、钙、镁等矿物质元素。
五、千年枣事与文化传承
枣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至三千年前。《诗经》中已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记载。
汉代铜镜上刻着“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礼泉饥食枣”的诗句,可见古人对枣的钟爱。从古至今,民间一直流传着“日食仨枣,长生不老”的说法。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安邑千树枣,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可见当时枣树种植的规模与价值。
枣还深深融入中国的民俗生活。枣与“早”谐音,在婚礼中,枣常与栗子、花生、桂圆等一起出现,寓意“早生贵子”。
这种习俗至今仍在许多地方的婚俗中延续。
六、产业挑战与未来前景
中国枣产业也面临诸多挑战。品种混杂,良莠不齐,枣果大小、果形、色泽、风味千差万别,极不整齐。
栽植立地条件差,苗木质量不高,造成栽植成活率低。原枣品质下降,主要原因是采收过早,有机肥投入不足,病害严重。
同时,加工品生产不规范,缺乏国家标准,导致加工品质量不高。而且在现有枣树中,进入衰老期的树占比例较大。
尽管如此,中国依然是世界上唯一出口红枣的国家,年出口量约为8000吨。
出口品种有原枣、蜜枣、乌枣、贡枣等,出口范围覆盖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法国、西班牙、美国、加拿大等众多国家和我国港澳地区。
枣树年复一年地开花结果,而新的故事正悄然上演。在陕西佳县,现代化的红枣产业园里,日处理鲜枣能力达200吨的生产线不停运转。
在山西稷山,穿汉服的少女在贡枣园直播,弹幕飘过“求链接”。
从《诗经》中的“八月剥枣”到直播间里的“秒杀”,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滋味,依然在延续它甜蜜而漫长的旅程。
来源:李木尘说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