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稀土四巨头争霸,谁能坐稳复苏头把交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2 12:53 1

摘要:稀土板块从年初低谷反弹至今,板块总市值已突破2.89万亿元,北方稀土、盛和资源、中国稀土、厦门钨业这四家巨头的股价纷纷翻倍。但热闹背后分化明显:有的靠资源躺赚,有的凭技术突围,还有的借海外布局避险。这轮行业复苏中,谁才是真正的“带头大哥”?用最新数据和行业逻辑

稀土板块从年初低谷反弹至今,板块总市值已突破2.89万亿元,北方稀土、盛和资源、中国稀土、厦门钨业这四家巨头的股价纷纷翻倍。但热闹背后分化明显:有的靠资源躺赚,有的凭技术突围,还有的借海外布局避险。这轮行业复苏中,谁才是真正的“带头大哥”?用最新数据和行业逻辑扒透真相。

稀土行业的竞争早已不是“挖得多就赢”,资源禀赋、财务韧性、政策适配性共同决定了企业的话语权。四家巨头的底牌差异巨大:

手握全球最大轻稀土矿白云鄂博矿,稀土氧化物储量达3500万吨,占全国83.7%,直接掌控国内52.5%的稀土开采配额,轻稀土供应占比超60%。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暴增1883%-2015%,达到9亿-9.6亿元,市值已突破2053亿元。更关键的是,其10万吨级轻稀土分离生产线即将投产,原料优势还在扩大。但隐患也突出,108.65倍的市盈率远超行业均值,估值泡沫不容忽视。

作为央企核心平台,整合了南方六省70%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在镝、铽等战略资源上有绝对话语权。商务部对7类中重稀土的出口管制,让它的议价能力飙升,2025年上半年成功扭亏,净利润达1.4亿-1.8亿元。技术上更是硬核,分离纯度达99.999%,与中科院合作的绿色开采技术能把回收率提至95%,还拿下了“中国环流三号”核聚变项目订单,战略价值无可替代。

国内配额收紧的背景下,它靠“国内+海外”模式走出了差异化。海外权益储量占比超40%,不仅包销美国Mountain Pass矿,坦桑尼亚Fungoni项目1号生产线已投产,今年9月全部投产后能年产10万吨重砂精矿,2026年还能从Ngualla项目拿到1.8万吨稀土精矿。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3.05亿-3.85亿元,成功扭亏,海外营收占比已达40%,完美规避了国内配额限制。

和其他三家专注稀土不同,它走“钨+稀土+能源新材料”路线,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1.75%,净利润9.72亿元。稀土业务虽不是绝对核心,但包头2万吨稀土永磁材料项目已投产一期5000吨,年产值达7.5亿元,还通过控股厦钨新能绑定宁德时代,形成产业协同。钨价今年涨了42%,也为其提供了稳定现金流,但稀土业务的营收占比仍不足20%,聚焦度不够。

北方稀土的轻稀土储量看似惊人,但氧化镨钕价格近期已从71万/吨跌至68.7万/吨,供需缺口正在收窄。而中国稀土掌控的中重稀土,因海外供应扰动(缅甸可能停采、美国产能滞后),供需缺口预计2025年达5.8%,且被纳入出口管制,稀缺性远胜轻稀土。盛和的海外资源能对冲国内配额风险,但地缘政治风险始终存在;厦门钨业的稀土资源则相对分散,依赖外部采购。

从净利润增速看,北方稀土最亮眼,但扣非利润增长55倍的背后,有很大部分是价格反弹带来的周期性红利,持续性存疑。盛和的扭亏主要靠海外矿投产,成本比国内低15%-20%,盈利韧性更强。中国稀土的利润绝对值不高,但毛利率稳定在30%以上,远超北方稀土的22%,因为中重稀土的附加值本就更高。厦门钨业的盈利最稳,但稀土业务贡献的利润占比不足15%,算不上稀土主业驱动。

2025年8月出台的《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总量调控管理暂行办法》,把进口矿也纳入配额管理,这对盛和是短期利空,但长期看能淘汰中小厂,利好龙头。八部门近期提出的“高端稀土新材料攻关”,更利好有技术储备的企业——中国稀土的核聚变材料、北方稀土的15万吨钕铁硼产能,都踩中了政策风口。厦门钨业的永磁材料项目虽投产,但技术壁垒不如前两者;盛和则需加快海外技术转化。

很多人以为“老大”只看当下规模,其实行业逻辑已变,未来的龙头必须兼具“周期抗压性”和“成长爆发力”:

短期看,北方稀土是“业绩龙头”。它的产能释放和价格弹性最直接,三季度稀土板块成交量放大到380万手,资金更愿意追这类确定性强的标的。但要警惕估值泡沫,108倍的PE意味着股价已提前透支了一年的涨幅,一旦价格回调,下跌风险不小。

长期看,中国稀土是“潜在龙头”。中重稀土的战略价值在“逆全球化”下会持续凸显,且它的技术壁垒(99.999%纯度、绿色开采)是别人短期内抄不来的。随着人形机器人、核聚变等新兴需求爆发,中重稀土的需求增速会是轻稀土的2倍以上,它的成长空间远未被充分定价。

盛和资源是“风险对冲型龙头”,适合规避国内政策波动;厦门钨业则是“防御型选项”,钨业务的稳定现金流能抗住稀土周期波动,但很难成为稀土板块的真正主导者。

不用纠结“谁绝对第一”,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选对标的更重要:

1. 看风险承受能力:想赚快钱且能承受波动,选北方稀土,但要设好止损(比如跌破60日均线);想长期布局求稳,选中国稀土,政策和稀缺性是天然安全垫。

2. 看行业节奏:若觉得稀土价格还能涨,选盛和资源(成本低、弹性大);若担心周期回调,选厦门钨业(钨业务能托底)。

3. 看技术突破:重点盯中国稀土的深加工进展、北方稀土的钕铁硼产能释放,这些才是打破估值天花板的关键,比单纯看储量更有用。

稀土行业的“老大之争”,本质是“资源红利”与“技术红利”的较量。北方稀土赢在当下的周期红利,中国稀土赢在未来的战略价值。对投资者来说,看懂“轻稀土看周期,中重稀土看战略”的逻辑,比纠结一时的股价高低更重要——毕竟这轮复苏不是短期反弹,而是技术升级和全球供应链重构带来的长期机会。(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