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庆前夕的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百米长队格外醒目——队伍里既有举着翻译器的外国游客,也有操着各地方言的中国食客,所有人的目标都指向同一个摊位。48岁的摊主李俊永正忙得脚不沾地,沾着面粉的手刚把鸡排下入油锅,就转头对着人群喊:“塑料袋打开!美女,方便的话先把袋子
国庆前夕的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百米长队格外醒目——队伍里既有举着翻译器的外国游客,也有操着各地方言的中国食客,所有人的目标都指向同一个摊位。48岁的摊主李俊永正忙得脚不沾地,沾着面粉的手刚把鸡排下入油锅,就转头对着人群喊:“塑料袋打开!美女,方便的话先把袋子撑开!”南昌口音的指令一出,全场立刻响起笑声。
这位被网友叫“鸡排哥”的摊主,凭一块6元鸡排火遍全网。澳大利亚留学生艾丹坐3小时高铁赶来,排队4小时后举着“鸡排哥也是欧巴”的牌子拍视频,直言“值了”;德国游客汉斯学会了他的经典梗,生涩地念叨“鸡排免费,塑料袋6块”,逗得周围人直乐。这看似普通的鸡排摊,藏着鸡排哥的“生意经”:清晨6点亲自采购鲜鸡肉,腌制坚持“零科技与狠活”,下午4点准时出摊,4点半后只服务学生,这份执拗让鸡排香飘整条街。
更绝的是他的“跨文化沟通术”。遇到外国顾客,他就放慢语速比手势:“鸡排——good!塑料袋——open!”语言障碍反倒成了喜剧效果。巴西游客卡洛斯吃完,学会了“好吃”“再来一块”,法国厨师让·皮埃尔听见“香迷糊了”,立刻用中文接话“确实迷糊”。网上播放量破3.2亿,各国网友模仿他持夹握刷的招牌动作,喊着南昌话口令。
鸡排哥的爆火意外带火了景德镇文旅。市文旅局授予他“文旅推介官”,还设了主题打卡点。数据显示,国庆前四天景区外国游客增217%,超三成是冲“鸡排文化”来的。城管部门专门规划排队动线,文旅局推出“鸡排同款路线”串联景点,商家更是造出鸡排味陶瓷杯、油炸艺术明信片等文创。
这6元鸡排的魔力,在于“情绪价值溢价”。学生递5元钱,他故意皱眉:“多给5毛干啥?”转头又笑:“逗你的!”这种互动让每个顾客笑着离开。正如北京白领林女士所说:“排队4小时买的不是鸡排,是全民狂欢的入场券。”经济学家指出,这正击中Z世代需求——愿意为情绪价值和社交货币买单。
面对流量,鸡排哥很清醒:“就想把鸡排炸好,把人逗乐。”而景德镇的柔性治理更显智慧:移动厕所、双语提示牌、5G直播设备及时到位,让民间热度变成城市名片。
一块鸡排炸出跨文化共鸣,一场排队见证城市温度。鸡排哥的走红是偶然还是必然?这种“市井式文化输出”,会不会成为更多城市的新名片?你怎么看?
来源:美食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