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校园实践——解码新区第六小学的民族团结教育样板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3 12:10 1

摘要:在兰州新区,有一所小学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书写着民族团结的生动篇章。兰州新区第六小学,这所汇聚了汉族、回族、东乡族、藏族等多民族学生的校园,用教育的力量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深植童心,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绚丽绽放。

在兰州新区,有一所小学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书写着民族团结的生动篇章。兰州新区第六小学,这所汇聚了汉族、回族、东乡族、藏族等多民族学生的校园,用教育的力量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深植童心,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绚丽绽放。

一套体系:从“融”入手,筑牢教育根基

走进兰州新区第六小学,处处能感受到民族团结的浓郁氛围。学校创新构建的“12345”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体系,成为推动民族团结教育的核心引擎。

“1”是坚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条主线;“2”是紧抓“党建引领+课程育人”两个抓手;“3”是搭建民族文化节、民族体育竞赛、民族艺术展演三大平台;“4”是实施石榴籽育人、民族文化传承、家校社协同、师资提升四项工程;“5”是将民族团结教育全面融入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全过程。

“教育要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兰州新区第六小学校长郭汉成说,“我们选择这条主线,就是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孩子们心灵中扎根、生长。”在这个理念引领下,民族团结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化为每一天的教学活动、每一次的师生互动、每一处的环境营造。

一方课堂:文化浸润,育人有声有色

投入60余万元建设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室,是兰州新区第六小学的“第二课堂”,也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这个充满特色的空间,不仅展示了各民族的文化遗产,更成为孩子们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窗口。

在这里,“小小讲解员”机制格外引人注目。孩子们经过“选苗、备课、演练、绽放”四个阶段的系统培训,成长为自信从容的文化传播者。指导教师秦雨禾分享了一个感人瞬间:“一个平时内向的苗族女孩在讲述‘红军长征过苗族山寨’故事时,动情地说:‘红军和苗族同胞就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我们班同学也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句发自内心的话,让所有在场的人都深受感动。”

课程设置的匠心独具,更体现了“多元一体·文化育人”的智慧。非遗项目太平鼓传承着民族艺术基因,“百草园”让学生体验中医药智慧,八段锦强体修心融汇传统养生哲学,红色研学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这些课程打破了学科壁垒,通过具身体验实现文化浸润式教育。

“我和东乡族小伙伴一起做香囊、踢足球,就像一家人!”六年级回族学生马成龙兴奋地分享着他的校园生活。在六小,不同民族的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在共同经历中培植共同情感。

一支队伍:教师引领,激发育人活力

教师是民族团结教育的关键力量。兰州新区第六小学通过“青蓝工程2.0”和高校合作,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青蓝工程2.0”打破了传统的师徒指派模式,让教师自由选择心仪的导师。“你崇拜谁你就选谁”,这种尊重教师个人成长愿望的方式,大大增强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青年教师祁英红在导师的指导下,探索出“润物细无声”的融合教育方法。“民族团结教育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她说。

教师李彩霞作为“民族团结导师”,将职责概括为“引领、桥梁、关怀”六个字。她亮明党员身份,走进少数民族家庭,不仅辅导课业,更关心生活困难。“我们曾帮助一位东乡族学生的家长解决了语言不通带来的就医难题。这种实实在在的帮助,就是党建引领民族团结最生动的实践。”

与兰州城市学院等高校的合作,为教师成长注入新动能。高校专家学者走进校园指导,将教育理论成果转化为一线教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向更高水平迈进。

一种精神:志愿服务,凝聚家校社合力

“红绿蓝”志愿服务品牌,是兰州新区第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又一亮点。“红色先锋岗”组织党员教师定期走进少数民族家庭开展课业辅导;“绿色守护团”由学生组成环保服务分队,在社区开展垃圾分类、文艺演出等公益活动;“蓝色平安队”联合多部门进行护学助学活动。

这些志愿服务不仅惠及群众1300余人次,更深刻地改变了师生和社区。曾多次参与服务的教师周承海感慨:“‘红绿蓝’志愿服务让我们走出了校园的‘象牙塔’,看到了更真实的社会需求,也让家长和社区看到了学校的责任与担当。”

小横路社区与兰州新区第六小学紧密协作,通过打造互嵌式环境、开展主题教育、整合资源共享平台等方式,共同推进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小横路中心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李全芳评价:“学校‘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格局,打通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服务的壁垒,让育人从‘校园内闭环’转向‘家校社联动的开放生态’。”

一份成果:石榴花开,绽放团结芬芳

辛勤耕耘结出丰硕成果。兰州新区第六小学获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时,这个团队满怀感动:“那是对过去无数个日日夜夜辛勤耕耘的认可,满心皆喜悦、自豪与感动无以言表。”

更令人欣喜的是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合格率达到99.5%,优秀率达78%。“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包容尊重的校园氛围让每个孩子找到归属感,是因材施教的精准帮扶,是丰富多彩活动激发的学习内驱力。”郭汉成分析。

然而,比成绩提升更宝贵的是孩子们精神世界的成长。教师们观察到,学生们从“漠然”到“好奇与尊重”,从“小我”到“大我”。“以前的孩子们可能知道班里有不同民族的同学,但很少去深入了解。现在,他们会主动询问同伴的节日习俗,会分享彼此的食物,会为同伴独特的文化而由衷赞叹。”教师张保平的话语很具代表性。

五年级学生马伊娜用稚嫩而真挚的话语道出了民族团结的真谛:“对我来说,‘民族团结’就是我和我的朋友们手拉手,一起笑、一起学、一起长大,把我们这个由很多民族组成的班级,变成全宇宙最快乐的地方!”

记者手记: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在兰州新区第六小学,民族团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清晨教室里不同民族孩子的琅琅书声,是操场上混合民族足球队的默契配合,是文化墙上共同完成的手工作品,是“小小讲解员”讲述中华民族故事时眼中的光芒。

来源:兰州新区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