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股票交易软件,创新药板块的热度扑面而来:药明康德单日成交近78亿元,恒瑞医药市值稳坐4700亿梯队,港股创新药ETF连续10天吸金超40亿,规模突破250亿元创新高[__LINK_ICON]。市场传言的3000亿布局并非空穴来风,从社保基金到外资机构,从产
打开股票交易软件,创新药板块的热度扑面而来:药明康德单日成交近78亿元,恒瑞医药市值稳坐4700亿梯队,港股创新药ETF连续10天吸金超40亿,规模突破250亿元创新高[__LINK_ICON]。市场传言的3000亿布局并非空穴来风,从社保基金到外资机构,从产业资本到ETF资金,正源源不断涌入这个赛道。这波热潮不是短期炒作,而是政策、业绩、全球化三重逻辑共振的必然结果,中国创新药的黄金时代真的来了。
一、钱从哪来?3000亿布局的三大资金主力
创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被称为"烧钱的游戏",如今却成了资本眼中的香饽饽。这3000亿资金主要来自三类"玩家",每路资金的布局逻辑都藏着行业的未来走向。
第一路是政策培育的"耐心资本"。过去资本对创新药多是短期逐利,如今政策正在改变这一现状。国家医保局联合多部门出台的《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鼓励商业健康保险通过投资基金入市,全国社保基金也表态要提供长期资金支持[__LINK_ICON]。2024年商业健康保险原保费收入近万亿,这笔钱正在逐步进入创新药领域,仅申报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目录的药品就超100个,对应的资金规模可想而知。这类资本不求快回报,更看重长期研发价值,恰好匹配创新药5-10年的研发周期。
第二路是嗅觉敏锐的外资机构。摩根士丹利等国际巨头早已重仓布局,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企业常年出现在外资重仓名单中。外资的逻辑很清晰: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创新药管线来源地,临床试验数量早在2023年就超过美国,2024年更是突破1900项。在ADC、双抗等前沿领域,中国企业的研发进度甚至领先全球,60%-70%的新ADC项目都在中国开展。对跨国药企来说,与中国Biotech合作已成补充管线的刚需,这种产业地位的提升自然吸引外资长期驻扎。
第三路是市场化的产业资本和ETF资金。普通投资者可能没直接买个股,但很多人通过ETF间接布局了创新药。全市场最大的港股创新药ETF规模突破250亿元,成为全市场港股医药类ETF榜首,仅10天就吸金40亿[__LINK_ICON]。产业资本则更倾向于产业链布局,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等CXO企业常年获资金加仓,因为它们能从每一家药企的研发投入中获益,抗风险能力更强。2025年一季度医药行业IPO募资同比增长40%,这些新鲜血液正源源不断注入创新药研发前端。
二、为何现在爆发?黄金时代的三大底层逻辑
资本从不盲目跟风,3000亿布局的背后,是创新药行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三大底层逻辑的共振,才真正打开了黄金时代的大门。
首先是政策从"监管"到"全链条支持"的转变。2015年的审评审批改革让创新药摆脱了"排队十年"的困境,而2025年堪称政策大年:国务院出台24条改革举措优化研发支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制定创新药目录"纳入国家任务,计划推出的医保丙类目录将构建"医保+商保"双支付体系。最直观的变化是审评速度:新药审批从60天缩短到30天,2025年上半年就批准了43款创新药,同比增长近6成。医保大数据更成了"导航仪",通过13亿参保人的诊疗数据,能精准找到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让企业研发少走弯路[__LINK_ICON]。政策不再是简单的"准入门槛",而是成了创新的"加速器"。
其次是业绩从"烧钱"到"盈利"的拐点出现。过去提起创新药企,人们想到的都是亏损,但2025年一季度彻底改写了这一印象。A股22家重点创新药公司一季度营收121.9亿元,同比增长23%,更实现了3.8亿元的归母净利润,这是板块首次整体盈利。这个变化不是偶然:恒瑞医药等龙头企业的创新药品种上市后快速放量,2024年医保基金对创新药的支出是2020年的3.9倍,年均增速达40%[__LINK_ICON];同时企业费用率持续优化,研发投入开始转化为真金白银。曾经靠故事融资的企业,如今有了实实在在的利润支撑,资本自然愿意加码。
最后是全球化从"尝试"到"爆发"的突破。2024年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达94笔,总金额519亿美元,而2025年上半年就完成41笔,金额高达369亿美元,接近去年全年水平。更重要的是合作模式升级了:以前多是早期权益出售,现在像恒瑞医药采用"纽扣模式",通过股权持有和销售分成深度参与全球收益分配。单笔超10亿美元的交易达16笔,说明中国创新药的临床价值真正获得国际认可。出海不再是企业的"可选项",而是打开利润空间的"必选项",这也让中国创新药的市场规模有了想象空间——东吴证券预测,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是2024年的近4倍。
三、谁站上风?三类企业成资金布局焦点
3000亿资金不是平均分配,从成交数据和市值排名能清晰看出,三类企业正占据上风,它们分别代表了行业的现在和未来。
第一类是平台型龙头企业,抗风险能力强,是资金的"压舱石"。恒瑞医药以4748亿市值居首,百济神州紧随其后,两者市值都突破4700亿大关。这类企业的核心优势是研发管线丰富,恒瑞医药有数十款1类新药在研,百济神州的国内外临床试验同步推进,单一产品失败对整体影响有限。它们不仅能靠国内销售盈利,还能通过海外授权获得稳定收益,2024年恒瑞医药的海外交易金额就位居行业前列。医保基金对创新药的大额支出,很大一部分都流向了这些龙头企业的成熟品种,形成"研发-盈利-再研发"的良性循环。
第二类是CXO产业链企业,受益于全行业研发热潮,是资金的"避风港"。药明康德单日成交77.9亿元,远超其他企业,康龙化成、昭衍新药的成交金额也都突破8亿元。CXO企业的逻辑很简单:不管药企自己研发还是授权合作,都需要研发外包、生产代工和临床试验服务。中国已成为全球医药研发外包的核心阵地,随着创新药研发投入持续增加,CXO企业的订单会源源不断。药明康德作为行业龙头,具备一体化研发平台优势,康龙化成的实验室服务覆盖全球,昭衍新药的实验动物模型资源稀缺,这些独特优势让它们成为机构长期重仓的标的。
第三类是细分赛道潜力企业,靠技术突破突围,是资金的"增长极"。荣昌生物、艾力斯等企业市值虽不及龙头,但成交活跃,市值都突破490亿。它们的共同点是在细分领域有技术壁垒:荣昌生物的ADC药物在全球处于领先梯队,艾力斯的肺癌治疗新药上市后快速放量。这类企业往往能靠一款重磅产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像常山药业的抗凝药物、翰宇药业的多肽药物,都因精准切入临床需求而获得资本关注。外资和产业资本尤其喜欢布局这类企业,摩根士丹利就对泽璟制药、贝达药业等具备1类新药研发能力的企业进行了加仓。
四、黄金时代能持续吗?长期逻辑远未走完
有人担心这波热潮是昙花一现,但从行业本质来看,创新药的黄金时代才刚刚开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需求是刚性的,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超20%,肿瘤、慢性病等领域的创新药需求持续扩大;政策支持从"单点突破"转向"全链条覆盖",医保商保双轮驱动的支付体系正在成型,解决了创新药的"销售闭环"问题;企业的研发能力从"跟随"转向"引领",在多个前沿领域实现全球同步甚至领先。
正如工银瑞信投资总监赵蓓所说,未来10年将是国产创新药收入利润增长较快的时期,2035年行业市值可能有较大增长空间[__LINK_ICON]。3000亿资金的布局,本质上是对中国医药产业创新升级的投票。那些能持续产出临床价值、具备全球化能力的企业,不仅会获得资金青睐,更能在全球医药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不必纠结短期波动,更应看清背后的底层逻辑:政策托底、业绩兑现、全球化提速,这三大动力正在推动中国创新药从"大国"向"强国"跨越。现在的布局,既是看好企业的未来,更是看好中国医药产业的未来。这个黄金时代,值得我们期待更久。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