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国产芯片,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华为、中芯国际,很少有人注意到产业链里的“隐形帮手”——那些能同时给长江存储、长鑫存储供货的企业。别小看这些“双料供应商”,它们可是国产存储生态能站稳脚跟的关键角色。
提到国产芯片,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华为、中芯国际,很少有人注意到产业链里的“隐形帮手”——那些能同时给长江存储、长鑫存储供货的企业。别小看这些“双料供应商”,它们可是国产存储生态能站稳脚跟的关键角色。
先搞懂:能当“双料供应商”,到底有多难?
长江存储和长鑫存储,一个主攻NAND闪存,一个专注DRAM内存,都是国产存储领域的“顶流”,对供应商的要求可不是一般高。首先技术得过硬,比如做存储用的PCB基板,不仅要能承受芯片工作时的高温,还得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良率必须稳定在95%以上,差一点都不行。
就拿今年的数据来说,2025年国内能同时给这两家供货的企业,掰着手指头都能数过来,不超过5家。其中有家做特种电子材料的企业,今年一季度给长江存储的供货量同比涨了45%,给长鑫存储的某款关键材料良率甚至达到了98%,这水平已经能跟三星、美光的供应商比肩了。
有人可能会问,为啥这些企业能拿到“双料订单”?其实背后是实打实的投入。为了满足两大存储厂的需求,这些供应商光研发投入就占了营收的15%以上,比普通电子企业高出一倍还多。而且还得跟着两大厂的节奏走,长江存储扩产的时候要能及时供货,长鑫存储研发新芯片时要同步调整材料配方,这种“贴身服务”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现在市场上有种说法,“能进长江或长鑫一家的供应链就不错了,能进两家的绝对是硬实力”。这话一点不假,毕竟之前国产存储的高端材料基本靠进口,比如某类光刻胶,3年前100%依赖日本企业,现在70%能国产化,其中这些“双料供应商”贡献了主要份额。
再看:这些企业,到底帮国产存储解决了啥问题?
最直接的就是供应链安全。去年有段时间,某国外材料厂商因为产能问题断供,长鑫存储的部分生产线差点停摆,最后是国内一家“双料供应商”紧急扩产,3天内就把货送过去了,才没影响生产。现在大家都明白,光有芯片制造能力还不够,得有靠谱的国产供应商,不然关键时刻容易“卡脖子”。
还有成本问题。以前进口材料价格高,还得付高额的运输费和关税,比如某款存储用封装材料,进口价每吨要28万元,国内“双料供应商”做出来后,价格直接降到22万元,还能上门送货。今年上半年,长江存储光在材料采购上就省了近8亿元,这些成本优势最后能直接体现在终端产品上,比如我们买的国产固态硬盘,价格比3年前降了30%,背后就有这些供应商的功劳。
更重要的是带动了整个产业链。一家“双料供应商”背后,可能连着十几家上游企业。比如做存储基板的企业,需要采购特种树脂、铜箔等原材料,它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国内树脂厂商的技术升级,以前做不出的高端树脂,现在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能出口到东南亚。今年二季度,国内存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营收平均增长了22%,这种“龙头带动”的效应越来越明显。
现在不少人关注国产存储的进展,总说“长江存储的芯片什么时候能追上三星”“长鑫存储的内存什么时候能普及”,其实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些“双料供应商”才是背后的“铺路石”。没有它们提供稳定的材料和部件,两大存储厂再厉害也没法满负荷生产,更别说研发新产品了。
为啥说:这些“双料玩家”,是国产生态的“关键拼图”?
以前国产存储产业链是“碎片化”的,做芯片的不管材料,做材料的不管封装,各干各的,效率很低。现在有了这些“双料供应商”,相当于在芯片制造和上下游之间搭了座桥。长江存储研发新的3D NAND芯片时,供应商能提前半年调整材料性能;长鑫存储要扩产DRAM,供应商能同步在附近建厂,这种“协同效应”让整个产业链的效率提升了不少。
从行业趋势来看,2025年全球存储芯片市场规模预计能达到1600亿美元,国内需求占了40%。以前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外企业赚走大部分利润,现在有了自己的“双料供应商”,整个国产存储生态的竞争力都上来了。今年一季度,国产存储芯片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28%,比去年同期提高了7个百分点,这其中“双料供应商”的支撑功不可没。
还有政策层面的支持,2025年1月,工信部发布了《半导体产业链协同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重点扶持能服务头部芯片制造企业的供应商,对这些企业的研发投入给予10%的补贴。政策加上市场需求,这些“双料供应商”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比如某家企业今年计划新增3条生产线,投产后能满足长江存储60%的某类材料需求。
现在网上有不少讨论,有人说“国产存储要想真正崛起,得靠自己的核心技术”,也有人说“产业链协同比单点突破更重要”。其实这两种说法都对,但大家往往忽略了,“双料供应商”就是技术突破和产业链协同的结合体——它们既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又能跟两大存储厂深度配合,这种角色在整个生态里缺一不可。
最后想聊:这种“隐形的努力”,更值得被看见
我们平时关注科技新闻,总盯着那些“大新闻”——某款芯片研发成功了,某家企业市值突破多少了,却很少关注这些“双料供应商”的默默付出。它们没有光鲜亮丽的发布会,也没有高额的曝光度,却在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一点点填补国产存储的空白。
今年3月,有位从事存储材料研发的工程师在网上分享,为了攻克某款材料的良率问题,他们团队连续3个月没休过周末,最后终于把良率从85%提到98%,拿到长鑫存储订单的时候,整个团队都哭了。这种为了国产技术突破拼尽全力的故事,其实每天都在这些“双料供应商”里发生。
现在国产存储生态就像一张拼图,长江存储、长鑫存储是核心板块,这些“双料供应商”就是连接核心板块的关键拼图,没有它们,这张拼图就不完整。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拼图会越来越重要,不仅能支撑国内存储企业的发展,还能带动更多上下游企业成长,形成真正的国产存储产业集群。
未来我们再提起国产存储,希望大家不仅能想到长江、长鑫,还能记得背后那些默默付出的“双料供应商”。毕竟科技的进步从来不是靠某一家企业单打独斗,而是靠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努力,这种“抱团取暖、共同成长”的力量,才是国产存储真正的底气所在。
来源:小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