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县沙窝镇八里寺村,黄巢起义策源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3 09:08 1

摘要:据《王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王氏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该村西北有唐朝时修建的开元寺,又距县城(堡城)八华里(1490年,东明在大单集建县城后该寺距离县城八里),故名八里寺。“文革”期间曾改名向阳村,1981年恢复村名八里寺。八里寺村现有180户,840

八里寺村是行政村村委会驻地。

据《王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王氏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该村西北有唐朝时修建的开元寺,又距县城(堡城)八华里(1490年,东明在大单集建县城后该寺距离县城八里),故名八里寺。“文革”期间曾改名向阳村,1981年恢复村名八里寺。八里寺村现有180户,840人,耕地1285亩,其中,滩地280亩。该村由周、王、张、高、蔡、刘、冯、吴、尚九姓组成,其中周姓人口最多,120户,529人,于明嘉靖元年(1522)从山东青州迁入。始迁户王姓一支12户,53人。其他各姓多于清末迁入。

开元寺

开元寺距县城八里,位于县城西沙窝镇八里寺村西北角,俗称八里寺,驻地村庄也以此命名。该寺始建于唐初。相传,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科考不第,气郁成疾,回乡后曾在寺中养病,筹谋起兵造反。开元寺成了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发动起义的策源地。黄巢起义失败后,唐王朝对开元寺疯狂报复,僧人被抓、被杀,寺院被焚,夷为平地。历朝多次重修,后来人们在开元寺原址又重建寺院,从小到大,到明代已恢复原貌。清末民初,由于洪水、战乱,多年失修,开元寺已是残垣断壁,“文革”初期因“破四旧”遭破坏。1994年,当地数村村民捐款筹资重修,整个寺院占地15亩,建有仿古式砖木结构佛殿三间,供奉佛祖,配房两间。

该村有“卞律告密”“死柳树祭刀”“第二寨故事”等在民间广泛流传。村民对此事深信不疑,在开元寺东侧修建黄巢起义纪念馆三间,陈列文物有“黄巢塑像”、“卞律墓碑”和1987年出土的明嘉靖年间“重修开元寺佛殿纪碑”一通。

黄巢起义纪念碑

该碑现存于沙窝镇八里寺村开元寺东院黄巢起义纪念馆内,为立碑,高1.6米,宽0.58米,厚0.15米。

四柳树村黄巢祭刀处碑

该碑现存于鱼窝办事处四柳树村西南隅,碑身高1.65米,宽0.6米,厚0.14米;碑座高0.3米,横长0.92米,宽04米。

黄巢祭刀误杀和尚卞律一事,在东明民间流传很广,后来留下了一句歇后语,“老和尚变驴(卞律谐音)——逃不脱”,至今在用。四柳树村刘运堂先生收藏的一份清咸丰三年之地契显示,所卖庄地位居“杀卞柳(律)处”。这为黄巢祭刀误杀卞律其事其地提供了佐证。

八里寺村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据传,村西北的开元寺创建于唐代,明嘉靖年间重修。当时寺内有佛像数尊,僧侣多人,香火旺盛,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开元寺还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举行起义的策源地。黄巢起义历时八年,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封建统治,至今在八里寺一带还广泛流传着《黄巢落第》、《卞律告密》(卞律为开元寺长老)、《死柳树祭刀》、《第二寨的故事》等传说。“文革”初期“破四旧”时,开元寺遭破坏,佛殿被拆,佛像被毁。1994年村民们为了拯救古代文化遗迹,纪念黄巢起义,筹资一万多元,重建开元寺,并在东侧修建了“黄巢起义纪念馆”,建佛殿3间、纪念馆3间、厢房两间,占地15亩,陈列着1987年出土的明代“开元寺重修佛殿碑记”、“卞律墓碑”和“黄巢塑像”。

开元寺重修佛殿碑

开元寺重修佛殿碑是明代古物,高1.27米,宽0.59米,基本完整,现存本县沙窝镇八里寺村开元寺内。碑记由东明名宦石星书丹。石星在明代历事三朝,官至大司马(兵部尚书),书法为人称道,传世甚少。这篇碑记于1987年出土面世,应为珍贵史料。可惜文中个别字模糊难辨,令人遗憾。

传说

唐乾符二年(875年),黄巢在开元寺发动起义。黄巢,曹州冤句人。相传,黄巢自幼攻书习武,咸通年间,到京城应试,考中状元。时状元都要游宫,应召驸马。皇帝、娘娘在新状元游宫时,看到黄巢相貌丑陋,即下诏革去状元,将黄巢赶出皇宫。黄巢离开长安,一路颠沛流离,受尽风霜之苦,加上心情郁闷,走到开元寺院前便病倒了。庙院主持卞律懂得医道,在他的精心治疗调养下,黄巢身体康复。在养病期间,黄巢接贤纳士,策划起义。一则除暴安良;二则报复朝廷。一天,有三位将官打扮的人(黄巢结识的好友)要到寺中求见黄巢。为安全起见,卞律推说无此人。三人无奈,又乔装成衣衫褴褛乞丐,求在寺内借宿一晚。卞律以慈悲为怀,便留寺住下。三人见了黄巢,共商起义大事。义军攻下曹州后,向东南挺进,直抵广州后又杀回长安,发展到80万人。

相传黄巢起义后,统治者到处造说“黄巢杀人八百万”。一天,黄巢骑马路过黄河边,见一中年妇女怀里抱着个大孩,手里拉着个小孩,背着沉甸甸的包袱,神色慌张,黄巢惊问其故。妇女答道:“我是第二寨人。听说黄巢杀人不眨眼,俺就拖儿带女出来逃命。手里拉的小孩是俺亲生,怀里抱着的大孩是俺领养的。”黄巢知道妇女是位善良人,便告诉她:“黄巢队伍杀的是贪官污吏,穷苦人不但不杀,还要保护。”黄巢要她回去告诉乡亲们,只要在门口插上柳条,村头写上“第二寨”就平安无事了。那位妇女回去照办,果然村里老百姓都安然无恙。从此,“第二寨”的名字就在这一带叫了起来。至今,当地还保留着清明节门前插柳枝,以求安居的习俗。

有关黄巢坐骥的传说。一天,开元寺附近跑来一匹菊花青野马,又踢、又蹦、又咬人,谁也不敢靠近。在开元寺养病的黄巢,坐在山门前晒太阳,正好又遇那匹野马跑来,黄巢猛的跳到马背上,终于把马治服。后来,这匹剽悍的野菊花青大马,就成了他的得力坐骑。黄巢骑着它,杀贪官、惩污吏,打遍半个中国。

据传正月十五挂红灯的习俗即始于黄巢。乾符二年(875年)刚过春节,起义军攻打曹州某县城,久攻不下。于是他潜入城内打探,老人告诉了黄巢攻城的办法,黄巢很感动,就叮嘱老人,正月十五扎红纸灯笼挂房檐上可保平安。黄巢走后,老人将消息传给了邻居,全城穷苦百姓家家扎了红灯笼。到了正月十五晚上,黄巢带领精兵按老人所说的办法隐秘入城,内外夹攻,胜利破城。凡是挂了红灯笼的,义军一律不入;不挂红灯笼的,义军就冲进去抓赃官、掠财物。从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起了红灯笼。

自古至今,黄巢的故事在当地流传甚广,男女老幼,耳熟能详。如今,在广泛搜集资料和充分考证的基础上,对黄巢故里、起义地点及祭刀处都定格在东明县境内。八里寺及附近村庄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农民起义领袖,筹集捐献资金建成“黄巢起义纪念馆”,纪念馆有房屋五间及大门院落,并塑黄巢、崔璆、尚让三尊塑像,让人们缅怀这位叱咤风云、享誉神州的农民起义领袖。

八里寺人有习武的传统。清初,梅花拳传入八里寺,不少青少年习拳练武,在当地小有名气。解放后,拳师王德明曾任县梅花拳武术协会大领,为发展东明县武术事业做出了贡献:目前,拳师周书山有弟子300多人,遍及全村和周边村庄,促进了村民的身体健康,活跃了村民的文体生活。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八里寺一带是革命老区。1939年,中共东明县委曾在开元寺召开县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发动群众,全面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8月,村农会派出周春先等20多人,带着8副担架,参加陇海战役,转送我军伤员30多人。

老虎69090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来源:老虎6909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