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10月,白岩松把新书《人生的阶梯》往桌上一放,首印20万册,半个月加印到40万——签售现场有人举着旧手机,屏幕里还是当年那段被剪成鬼畜的“不会吧”。
“不会吧”三个字,像一根倒刺,扎在热搜上三年没拔。
2023年10月,白岩松把新书《人生的阶梯》往桌上一放,首印20万册,半个月加印到40万——签售现场有人举着旧手机,屏幕里还是当年那段被剪成鬼畜的“不会吧”。
他抬头冲那人笑:“我认,当年嘴比脑子快。
”
一句话,把刺往回拔了半寸。
书里最扎眼的不是道歉,是账本:
他算了笔“年轻人账”——毕业五年,房租从2200涨到4500,工资条却只多了600;相亲角里“有房贷”从加分项变成门槛。
白岩松把当年那句“不会吧”重新夹进这些数字里,读起来像自己扇自己耳光。
杭州亚运会,他顶着沙哑嗓子做特约解说。
弹幕飘过:“白老师声音怎么像卡带?
”
第二天央视后台流出一张图:他端着保温杯,杯里不是枸杞,是中药房开的胖大海,药渣沉底像泡烂的新闻稿。
那阵子传言他要退,结果他偏要站在黄龙体育场出口,跟十七岁志愿者聊“00后”词条,录了七小时素材,回北京就塞进高校选修课《媒体与公共表达》——作业之一:把“不会吧”写成一篇现场报道,不许出现“焦虑”俩字。
公益那边,他搞了五年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也晒成绩单:5000名老师,最远的从怒江出发,要先坐溜索再换绿皮火车。
3月论坛结束,他把嘉宾礼品——一只印着CCTV logo的保温杯——直接塞给了一位皮肤黝黑的乡村校长,转头冲工作人员嘟囔:“杯子太多,我家抽屉长毛。
”
4月《新闻周刊》播出,观众听出他嗓音劈叉。
团队发声明:体检正常,就是话痨职业病。
有人拍到他傍晚在朝阳公园快走,耳机里放的是自己20年前做的广播,边听边乐:“当年谁这么装,形容词一吨一吨地倒。
”
下半年,他打算启动“媒体人传承计划”。
面试题已经外泄:
“如果让你把‘不会吧’重做一条短视频,15秒,你会剪到哪一帧?
”
据说他自己先试了一遍,剪到年轻人抬眼那一瞬,按下暂停,屏幕黑,留一行白字——
“理想还能不能涨价?
”
他把这条半成品存在手机,屏保是书里的最后一句话:
“梯子摆在那,爬不爬随你,但别假装它不存在。
”
有人骂他鸡汤,有人把这句话抄在工位隔板。
白岩松没解释,只在签售时补了一句:“我写书不是给答案,是给草稿纸,你揉了重写也行。
”
说完继续低头签字,一页一页,像在给当年的自己批改作业。
来源:热闹海风TKdRF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