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0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赵今年62岁,退休后一直在家带孙子。平时不抽烟、不喝酒,生活也算规律,但就在一个普通的清晨,他突然说话含糊、右手拿不稳筷子,家人慌忙送医,最终确诊为脑梗死。
“怎么会脑梗?我又不高血压,也不吃得太咸。”他怎么也想不通。但医生却说,这正是问题所在——很多人以为自己健康,其实早已埋下脑梗的隐患。
最近,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研究引起广泛关注。他们追踪了450名脑梗患者的病史,发现超过七成的人,发病前都存在以下五大共性。别等症状来了才后悔,提前了解这些信号,或许就能救你一命。
你可能听过一句话:“高血压是沉默的杀手。”但很多人不知道,不是非得飙到180/110才危险。研究显示,在这450位脑梗患者中,超过60%的人在发病前的3年内,血压介于130-139/85-89mmHg之间,属于医学上定义的“高血压前期”。
这类人群往往不吃药,也不监测血压,长期处于“亚健康高压”状态,反而让脑血管慢性收缩、硬化,最终诱发脑梗。
权威建议: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指出,即使是“临界值”高血压,也应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或在医生指导下干预,不能放任不管。
现代人工作节奏快,久坐不动已成常态。但你知道吗?久坐4小时以上,血液循环就开始减慢,血液黏稠度升高,形成血栓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在哈佛研究样本中,超过70%的脑梗患者每天运动时间少于15分钟,而其中不少人习惯于一坐就是半天,哪怕是周末也不愿动弹。
医生解释:
血栓的形成,常常和血液流速慢、血管内皮受损有关。长期不活动,就像一条河水不流,慢慢就会沉积、堵塞。
简单建议:
每坐1小时,就站起来活动5分钟。哪怕只是走一走、伸个懒腰,也能有效降低脑梗风险。
很多人做体检时看到血脂稍高,觉得没啥大问题,甚至不打算复查。但现实是,血脂异常正是脑梗的高危因素之一。哈佛团队发现,调查对象中有52%的人在发病前1年内查出血脂异常,但仅有不到15%的人进行了系统干预。
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偏高时,更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
医生提醒:
血脂异常没有明显症状,但却在血管里“悄悄作恶”。平时不控制,等出事就晚了。
控制血脂,除了饮食清淡,还应遵医嘱服用他汀类药物,必要时进行动态血脂监测。
你可能想不到,睡眠习惯也和脑梗密切相关。哈佛研究中,有将近一半的脑梗患者存在长期睡眠障碍,如经常熬夜、入睡困难、睡眠浅、打鼾严重等。
为什么睡不好会脑梗?
因为睡眠是大脑修复和排毒的关键时间。如果长期缺觉,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血压和心率波动增大,极易诱发脑血管事件。此外,中老年人常见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也是脑梗的重要诱因之一。
很多人觉得自己“看上去不胖”,腰也不粗,就以为远离脑梗。但数据显示,过半脑梗人群体重正常,甚至偏瘦。问题出在——他们的内脏脂肪率严重超标。
这类人往往肌肉少、脂肪多,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严重,形成“看不见的肥胖”。内脏脂肪会分泌多种促炎因子,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加速动脉硬化。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存在“隐形肥胖”?
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需警惕
BMI正常但体脂率>25%,也是危险信号
建议:
不要只看体重。平时注意腰围管理,每周进行2-3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来降低内脏脂肪水平。
脑梗并非毫无预兆,很多“看似正常”的习惯,其实早已在悄悄破坏你的血管。哈佛的这项研究,再次提醒我们:慢病防控,不能等出事才重视。
如果你发现自己也有这些共性,不要恐慌,但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做好血压、血脂、体重、睡眠和运动的管理。每一个微小的改变,都是远离脑梗的一大步。
参考资料:
国家卫健委《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版)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梗死一级预防与管理共识》
Wang Y, et al. Association of Lifestyle Factors and Risk of Ischemic Stroke: Harvard Cohort Study. 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2022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4年中国心血管健康报告》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精灵天使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