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薪火传 赋能气象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2 13:30 1

摘要: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为精神击节、定位、塑形、赋彩;博物馆、美术馆里一件件珍贵的文物、精美的展品,涵养广大群众的审美风尚;丰富的文化设施打通基层文化供给“最后一公里”……

观一城文脉,见古今气象。

一座城市的文化里藏着发展的底气与面向未来的信心。

两年来,我市深化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将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通过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生发出绵绵不绝的创造力:

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为精神击节、定位、塑形、赋彩;博物馆、美术馆里一件件珍贵的文物、精美的展品,涵养广大群众的审美风尚;丰富的文化设施打通基层文化供给“最后一公里”……

不断繁荣发展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提升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让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更好满足,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有效增强。

守正创新

——文化遗产“活”起来

悠悠信水,巍巍青山。上饶,是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是陆羽著《茶经》的故土,是方志敏烈士奋斗的热土,朱熹、辛弃疾等历史名人曾在此留下千古回响。这里,文化遗产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流淌在城乡肌理中的鲜活血脉。

临近国庆假期,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的排练厅里传来阵阵铿锵锣鼓。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主任、弋阳腔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康目光中闪烁着坚守与期待:“《芦花絮》不只是一出戏,更是我们这方水土的灵魂。”今年初,这部弋阳腔大戏作为中国戏曲表演学会高腔分会成立的开幕演出,让古老声腔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焕发新生。

两年来,上饶的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随着《上饶市弋阳腔保护传承条例》的正式实施,这项有着600年历史的国家级非遗首次获得了法治保障。

文化传承,既要有法治的护航,也要有青春的接力。在婺源紫阳第六小学,12岁的李知夏正对着镜子认真练习徽剧身段:“走青山,望白云,家乡何在……”水袖轻扬间,传统文化的种子悄然播撒进年轻的心灵。徽剧、茶艺、傩舞、歙砚制作等非遗课程走进校园,成为青少年成长的“文化底色”。

文化保护与创新创作在这片土地上相得益彰。两年来,全市各地围绕“丰富优秀文化产品的供给、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文化服务的效能”要求,加大文化产品的供给力度,先后创作了小品《消防第一课》《平安消防你我他》《一盒仙草露》、舞蹈《左邻右舍》、歌曲《情画》、曲艺《信水游》、信河道情《婚俗新风赞》等一批优秀群众文艺作品。这些作品既深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又绽放出时代创新的芬芳。

从古老的弋阳腔到现代文艺精品,从斑驳的古建筑到崭新的文化地标,两年来,在这片文化的沃土上,历史的回响与时代的强音正交织成一曲动人的交响,诉说着过去,谱写着未来。

文化惠民

——公共服务“暖”起来

一座城市的温度,不仅在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在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广度与深度。

两年来,我市以文化惠民为宗旨,持续深入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起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文化的种子在基层生根发芽。

方寸之间,书香满城。在鄱阳县激扬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书吧里,1.5万余册书籍整齐排列,居民们静享阅读时光。这温馨一幕,是上饶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完善的缩影。

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各类公共文化场馆3124个,其中,公共图书馆13个;文化馆13个;博物馆26家;美术馆5家;建有乡镇综合文化站208个、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2772个、农家书屋2185家,形成了“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服务中心和书屋”的城乡服务网络,打通了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与此同时,一批特色鲜明的“城市书房”在都市圈、景区和街区悄然生长。广信区木言者书吧、广丰里城市书房、悬崖书房等87个新型阅读空间,以其独特的设计和舒适的环境,成为市民的“精神栖息地”和“文化会客厅”,“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阅读氛围日益浓厚。

基层,是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在乡村,一场场“文化赶集”活动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生活。村民们不仅能看到自编自导的精彩节目,还能参与知识宣传、便民服务、互动体验等活动。我市创新“文化赶集”机制,通过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将理论宣讲、文艺演出、非遗展示、农技普及、义诊服务等“文化大礼包”直接送到田间地头。两年来,超过5600场“文化赶集”活动在上饶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开展,它不仅把文化“送”下来,更将文化“种”在了基层的土壤里。

融合赋能

——文化产业“强”起来

文能致远,向美而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上饶文旅产业发展的根基。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遗产被成功激活为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的旅游产品。

在上饶各大景区,弋阳腔、徽剧表演吸引游客驻足,河红茶品鉴、甲路纸伞制作、连四纸制作等非遗体验项目悄然植入。婺源三雕、信州夏布、铅山河红茶、横峰葛粉等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已形成较大规模产业集群。在婺源,非遗与旅游融合成为带动产业发展、推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当暮色浸染铅山葛仙村的亭台楼阁,水幕电影《修心归真记》正演绎着穿越时空的修心故事;婺源婺女洲在灯火流光中拉开了《遇见婺源》光影演艺的序幕,沉浸式夜游体验让游客一秒穿越时光来到“盛世徽州”……文化元素为景区打造主题演出提供了灵感和素材,“白天看景点,晚上看表演”的模式成了上饶旅游的新模式。《梦里老家》《遇见婺源》《修心归真记》《天下三清》等一批“爆款”演出展示了上饶文化遗产,也丰富了旅游业态。

1至7月,全市接待游客1.55亿人次,同比增长6.08%,其中长三角游客3561.9万人次,占省外游客总量的38.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03.81亿元,同比增长5.62%,其中长三角客源地旅游综合收入540.46亿元,占比38.5%。

“文”火烹出“热”经济。在上饶高铁经济试验区,数字文化浪潮奔涌。短短数年间,这里汇聚了数字经济企业近1200家,其中腾讯、哔哩哔哩、阅文集团、贪玩等385家数字文化头部企业扎堆聚集。

以网文、网剧、网游为代表的文化“新三样”,正成为上饶文化出海的主力军。江西元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海外网文平台“AnyStories”已汇聚超2000万名海外读者;上饶恺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更成功入选2025-202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这些文化出海实践,成功将“上饶故事”娓娓道于世界听。

为旅游赋能、为消费蓄势,“文化+”这道“跨界融合题”正不断解出新答案。

大道如砥,使命如炬。面向未来,上饶将继续执文化之笔、蘸时代之墨,在文化建设的征程上奋力前行,让千年文脉在创新发展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初审:黄昱艳

复审:李倩男

终审:谢华杰

来源:上饶文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