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个身份证就能知道有没有艾滋、乙肝?那我的病史岂不是谁都能看?”2025年8月,中国疾控中心“多病共检专病提报系统”上线后,不少人刷到消息就慌了。有人觉得这是防控升级的好事,有人担心隐私成了“裸奔”——但很少有人真正搞懂,这套系统不是“全民可查”的透明工具,
“刷个身份证就能知道有没有艾滋、乙肝?那我的病史岂不是谁都能看?”2025年8月,中国疾控中心“多病共检专病提报系统”上线后,不少人刷到消息就慌了。有人觉得这是防控升级的好事,有人担心隐私成了“裸奔”——但很少有人真正搞懂,这套系统不是“全民可查”的透明工具,反而藏着层层防护,既解了防控的老难题,又给隐私装了“安全锁”。
很多人怕“被人偷偷查病史”,其实这套系统的权限管得比想象中严。想查自己的结果,光有身份证还不行,得在“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或者定点医院的自助机上操作,先刷身份证,再做人脸识别,确认是本人才能看。去年江苏试点时,有个小伙子想帮女朋友查乙肝结果,人脸识别反复失败,系统直接弹了安全提醒,还往他女朋友手机上发了预警短信。这种“人证一致”的验证方式,从根上就堵死了“代查”“偷查”的可能,就算身份证丢了,别人也碰不到你的病史。
医生调病史也不是“刷一下就随便看”。必须先让患者签《信息调阅授权书》,而且只能看和当前看病相关的内容。比如你因为肝疼去就诊,医生能看到乙肝、丙肝的结果,但看不到艾滋的记录;要是做心脏手术前查传染病,才会调出全套信息,方便评估风险。广西有个社区医生试过一次,没经患者同意就想调艾滋病史,系统直接锁了他的账号,还把情况报给了医院和疾控中心,最后他被通报批评,权限也降了级。
疾控部门查数据更要“层层审批”,还得匿名。只有出现聚集性疫情,比如某工厂突然有几例丙肝患者,疾控人员才能申请调数据,而且调出来的不是“张三李四的具体信息”,是“某区域、某年龄段的阳性人数”,姓名、身份证号这些关键信息都会隐掉。去年山东某县KTV出现艾滋传播苗头,疾控靠这套系统,3天就摸清了患者的活动轨迹,找到12个密切接触者,要是搁以前,光走访调查就得花一周。
之所以要搞这套系统,是因为过去十年,传染病防控一直卡在“信息孤岛”上。乙肝患者去外地打工,得重新做全套检查,花几千块不说,还可能耽误治疗;艾滋病毒携带者跨省看病,医生不知道之前的用药方案,可能开重药引发耐药性;还有丙肝患者在A市查出阳性,去B市瞒报病史,结果传染给家人——这些麻烦,都是因为信息没打通。
现在就不一样了。河南的乙肝患者老王,去年去广州打工续药,以前得重新做检查花2000多,今年医生刷身份证就知道他吃了5年抗病毒药,直接续开同款药,20分钟就完事。海南去年靠这套系统,找到23个“断药”的丙肝患者,都是之前在外地治疗、回海南后没续诊的,让他们重新治疗后,社区传播风险降了一半多。
不过这套系统也不是没争议,试点时暴露的问题,现在都在补漏洞。最受关注的是就业歧视,有企业想在入职时让员工刷身份证查病史,这是明确禁止的——系统只对医院、疾控开放,企业没任何权限。浙江今年就处理过两起这样的事,涉事企业各罚了5万元,还得公开道歉。
还有人担心内部人员泄露信息,其实系统有“操作留痕”功能,谁查了什么、什么时候查的,都记得清清楚楚。要是有医生一天查100个无关患者的记录,系统会自动锁权,还报给纪检部门。去年某医院有个护士想查亲戚的艾滋病史,操作两次就被预警,最后被开除,还进了医疗行业“黑名单”。
对特殊人群的保护也在加强。未成年人查病史,除了监护人陪同、人脸识别,还得带户口本;孕妇的传染病信息,只有产科医生能调;后续还会加“自主屏蔽”功能,患者治愈后能申请屏蔽既往阳性记录,现在上海、四川已经在试点了。
其实大家不用怕隐私没保障,反而该放心——以前你的病史可能散在好几家医院,谁能查、怎么用都没数;现在集中到一个有严格权限的系统里,只有该看的人、在该用的场景下才能看,还得你同意,泄露风险反而低了。
防控传染病从来不是要把谁“透明化”,而是让该知道的人及时掌握信息,避免治疗中断、疫情扩散。对普通人来说,要是自己或家人有相关病史,及时治疗、定期随访,比担心隐私更重要——毕竟,防住传染病的关键,是“治得好、管得住”,不是“查得严”。
来源:玫瑰小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