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十一点半,我刷到一条抖音:女生在地铁里突然把电脑合上,掏出辣条大口嚼,配文“叛逆30秒,爽”。
昨晚十一点半,我刷到一条抖音:女生在地铁里突然把电脑合上,掏出辣条大口嚼,配文“叛逆30秒,爽”。
点赞三百多万。
那一刻,我脑子里蹦出一句话——我们到底在怕什么?
怕的不是加班,是怕说一句“我不加”后,别人皱眉。
怕的不是辣条,是怕被人说“这么大人还吃零食”。
社科院刚出的报告直接甩脸:18到35岁,十个里有八个把情绪活埋,职场人更惨,83%日常装没事。
北大的人干脆把人塞进fMRI,一看,长期装笑的人,杏仁核像被掐住脖子,亮得诡异。
简单说,脸在笑,脑在哭。
我自己就是活样本。
上周日,路过便利店,冰柜里草莓冰淇淋打半价,手都伸出去了,结果想到“糖分高、花钱、晚上拍照显脸肿”,默默换成高钙牛奶。
回出租屋,一口奶下去,嗓子还是干的。
那一刻,我理解了报告里新造的那个词——“孝道焦虑”:不是怕花钱,是怕“不够懂事”对不起远方的爸妈。
更魔幻的是,这种“懂事”会传染。
公司新来的00后实习生,被领导当众怼,转头在茶水间偷偷抹泪,两分钟不到,洗完脸又端着标准八颗牙微笑回来。
我问他干嘛不直接怼回去,他说:“家里房贷还没还完,我哪敢。
”数据也补刀:00后里六成四在家长面前不敢黑脸,怕他们微信发59秒语音方阵。
于是大家开始找缝透气。
抖音那个#叛逆30秒挑战#,20亿播放,说白了就是集体偷气。
有人下班电梯里突然戴起耳机蹦迪,有人地铁里闭眼吃冰淇淋,镜头一关,立马回归“懂事模式”。
短暂、安全、可控,像憋气后快速喘一口,再潜回深水。
企业也嗅到味道。
上周,我们HR群发公告:每月可请一天“情绪假”,不扣工资,但需提前三天系统申请——懂事的假条也得走流程,挺黑色幽默。
心理咨询APP两年用户翻三倍,可真正下单的多是凌晨一点,说明大家白天连崩溃都要排班。
我观察了一圈,发现最耐用的办法不是爆炸,而是“有限度真实”。
工作邮件继续“收到,谢谢”,朋友圈却敢发丑自拍;开会保持“我补充一点”,私下跟靠谱同事吐槽“这方案傻X”。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数据说72%的年轻人正在这么干。
它不完美,但让杏仁核偶尔能喘口气。
说到底,成年不是把情绪阉割,而是学会给它找出口。
下次路过便利店,如果我伸手拿了冰淇淋,我就当给大脑做次CPR——贵就贵吧,至少那一刻,我替自己活。
懂事不是错,错的是把懂事当成唯一通行证。
先让自己舒服,再谈照顾世界,这才是真正的长大。
来源:黄瓜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