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在整理班级日记时,注意到原本活泼开朗的小美最近变得沉默寡言。有一次课间,同学抢走她心爱的橡皮,她只是默默看着,没有反抗。放学后和她聊天才知道,她觉得只有让着别人,才会被大家喜欢。这一情况让我意识到,孩子的讨好型人格可能正悄悄形成。
我在整理班级日记时,注意到原本活泼开朗的小美最近变得沉默寡言。有一次课间,同学抢走她心爱的橡皮,她只是默默看着,没有反抗。放学后和她聊天才知道,她觉得只有让着别人,才会被大家喜欢。这一情况让我意识到,孩子的讨好型人格可能正悄悄形成。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这种现象背后反映出健康鼓励与过度表扬的明显差异。很多时候,不当的鼓励方式会在不经意间把孩子推向讨好型人格的方向。
将物质奖励与情感表达过度绑定,会让孩子形成“表现好 = 被爱”的认知偏差。我见过一个孩子,只要考试成绩好,父母就会给他买玩具、带他吃大餐,但如果成绩不理想,就会受到冷落。慢慢地,这个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和奖励,只关注成绩,忽略了学习的乐趣,还会努力讨好父母,隐藏自己的真实需求。
在集体活动中强调“让着别人就是好孩子”,却忽视个体合理诉求的表达训练,也会带来问题。在学校的一次游戏活动中,老师为了让活动顺利进行,总是让一些孩子让步。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想法,认为只有顺从别人,才是好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不满和需求,逐渐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用“你真懂事”替代具体行为反馈,同样会使孩子将自我价值建立在外界评价体系上。有个孩子帮妈妈做了家务,妈妈只是简单地说“你真懂事”,却没有具体指出孩子哪里做得好。这个孩子为了得到更多的夸奖,会不断地讨好妈妈,做一些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情,自我价值完全取决于别人的评价,失去了对自己的正确认知。
既然知道了这些过度表扬带来的误区,那家长该怎么做才能避免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呢?其实可以建立“观察 - 描述 - 赋能”的鼓励闭环。
观察,就是要关注孩子的日常行为和情绪变化。比如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了争执,回家后情绪低落,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了解事情的经过。
描述,是指具体地指出孩子的行为和努力。就像前面提到孩子和同学争执的例子,家长可以对孩子说:“我知道你今天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了争执,你当时很生气,但是你没有动手,这说明你很有克制力。”这样的描述能让孩子清楚知道自己哪里做得好,增强自信心。
赋能,就是给予孩子支持和鼓励,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家长可以接着说:“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情,你可以试着和同学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处理好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会逐渐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增强自我价值感。
除了建立鼓励闭环,家校协同也非常重要。那有什么具体的方法能促进家校协同呢?我设计了情绪表达卡和家庭会议模板。
情绪表达卡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卡片上有不同的表情,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相应的表情,然后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家长就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他们关心和支持。
家庭会议模板则能让家庭成员之间更好地沟通。每周可以开一次家庭会议,每个人都可以分享自己的一周经历、感受和想法。在会议上,大家可以一起讨论问题,寻找解决方案。通过家庭会议,孩子可以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增强家庭归属感。
不过,在实施这些方法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误操作。比如家长在观察孩子时,可能会过于关注孩子的缺点,而忽略了他们的优点。这时,家长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多关注孩子的进步和努力。还有,在描述孩子的行为时,可能会过于笼统,没有具体指出孩子哪里做得好,家长要尽量具体地描述孩子的行为。另外,在赋能时,可能会给予孩子过高的期望,让他们感到压力过大,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予合理的期望和支持。
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的正确引导。通过建立鼓励闭环和家校协同,相信能帮助孩子避免形成讨好型人格,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来源:带着甜宝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