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弹幕刷到飞起,张若昀又一次笑到拍桌,镜头切给胡先煦,他正用“脑子褶皱被舒展”形容一个冷到结冰的段子。
“这节目到底谁在笑?
”弹幕刷到飞起,张若昀又一次笑到拍桌,镜头切给胡先煦,他正用“脑子褶皱被舒展”形容一个冷到结冰的段子。
观众集体皱眉:哥,你俩是领笑员,不是领尴尬员。
第三期播完,热搜词条#喜剧大赛评分离谱#冲上前排。
点开一看,满屏截图:质量明显拉胯的作品拿到高分,弹幕飘过一行大字——“黄渤快回来救场!
”
马东在花絮里松口:“新鲜血液需要磨合。
”翻译成人话:我们知道翻车了,但先顶着。
内部消息说,节目组连夜给黄渤打电话,想让他飞回来镇场子。
能不能成?
档期卡得死死的,黄渤那边只回了一句“尽量”。
年轻人不是原罪,问题在于“专业真空”。
第一季有黄渤、贾冰,段子还没抖完,他们就能拆结构、点包袱,观众跟着长知识。
现在倒好,四个领笑员里只有李诞算喜剧出身,还被吐槽“看人情投票”。
最新一期,他给老熟人拍了灯,被观众抓包:票根上写着“兄弟,辛苦了”。
弹幕笑疯:辛苦就能晋级?
那我也行。
更离谱的是阵容与内容打架。
马东说换血是为了“接住新梗”,结果登台的还是王皓、史策这些老面孔,梗也依旧是“恋爱脑”“社恐”那几样。
新领笑员看不懂旧包袱,只能把“好笑”写成“好努力”,观众席一脸懵:我熬夜就为听这个?
网友总结了一条“领笑员生存法则”:
1. 反应要大,最好笑出表情包;
2. 形容词要玄,什么“颅内高潮”“灵魂SPA”往上堆;
3. 实在不懂,就夸“勇敢”。
于是节目成了大型“夸夸群”,分数通胀,金句贬值。
辛芷蕾原本被寄望做“安静女神”,结果第三期也开始跟风拍灯,被嘲“高圆圆滤镜碎一地”。
有人翻出旧账:第一季里黄渤给《偶像服务生》灭灯,理由是“节奏拖了0.5秒”。
那份苛刻,如今成了奢侈品。
观众不是非要毒舌,而是想听专业解释:为什么好笑、为什么垮掉,而不是“我喜欢”三个字就打发。
喜剧是技术活,不是粉丝见面会。
最扎心的是,选手也开始迎合“新规则”。
后台爆料,有组演员原本准备黑色幽默,听完领笑员口味,连夜改成“夸张爆笑+正能量”,因为“他们吃这个”。
创作向流量低头,节目向热搜折腰,观众自然用脚投票——第三期播出当晚,豆瓣评分又掉0.2。
当然,把锅全扣在几个年轻人身上也不公平。
平台要热度、品牌要曝光,领笑员只是显眼的“背锅位”。
真正该回答的问题是:喜剧比赛到底比什么?
是比谁嗓门大,还是比谁结构巧?
如果答案继续模糊,黄渤就算救场,也只能救一期,救不了整季。
屏幕外,观众已经开始“自助评分”。
有人把专业点评剪成短视频,点赞几十万;有人自建“云评委”表格,给每个作品拆包袱、算节奏。
大家用行动喊话:我们爱看真诚吐槽,不爱看工业尬笑。
毕竟,喜剧最先骗不了的就是观众的面部肌肉——笑没笑,脸知道。
所以,下一期拍灯之前,领笑员们最好先摸摸自己良心:这灯一亮,是照亮了好段子,还是只是给黑暗打了个闪光?
喜剧的梗,终究要靠专业接住,而不是靠表情包硬凹。
来源:自由饼干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