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隔绝与回归:东北抗联如何重建与中共中央的联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2 12:30 1

摘要:野营的木屋漏风,夜里冻得人裹着枪睡觉,俄语课本上的字母像蚂蚁爬,战士们用木炭在雪地上画,嘴里念“斯大林”,念着念着就成了“咱中央”。

十四年冰天雪地,抗联残部在苏联野营啃黑面包写情报,中共中央档案里,他们早就是“失联牺牲”的名单了。

1945年9月,冯仲云穿着苏军军装走进沈阳卫戍司令部,曾克林的部队劈头就问:“你们是哪部分的?”

这声问,藏着个被历史尘封的谜题:隔绝十四年,这支孤军怎么把断裂的革命接力棒递回中央手里?

野营的木屋漏风,夜里冻得人裹着枪睡觉,俄语课本上的字母像蚂蚁爬,战士们用木炭在雪地上画,嘴里念“斯大林”,念着念着就成了“咱中央”。

苏联发的棉衣薄,有人把草塞进去,枪栓冻住了,就用体温焐,周保中看着心疼,找苏军要冬装,得到的回复是“按编制供应”。

1941年春,他第一次找苏军,说要回国打游击,对方说“时机未到”;1943年冬,又提,丘维林少将拍桌子“服从命令”;1944年夏,战士们联名请战,周保中把血书压在箱底,对大家说“再等等,中央会需要我们”。

有人夜里哭,说“不如回家种地”,周保中不骂,把自己的口粮分出去,说“东北的山山水水,都是咱们的阵地,活着就是打仗”。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的消息传到野营,战士们砸开仓库抢武器,周保中却盯着地图发呆。他三天前刚收到远东情报机构的密电:“待命”。

8月24日,他揣着俄文翻译的《抗联活动报告》闯进伯力苏军司令部,丘维林少将看着报告上密密麻麻的东北日军布防图,手指在“长春”“沈阳”上敲了敲:“你们的任务,是随苏军接管城市。”

“我们要参战!”周保中拍了桌子。丘维林冷笑:“战局急转直下,日本倒台比预想快。”直到8月28日,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间接命令才传来:授勋、授奖,然后“分散派遣”。

周保中走出司令部时,兜里揣着一张名单——李兆麟去哈尔滨,金日成去延边,他自己,直飞长春。

陈雷他们挤上苏军运输机时,背包里还装着野营时期画的东北地图,机翼下的黑土地越来越近,机舱里有人小声哼起《露营之歌》,调子跑了,却没人笑。

曾克林的部队6天前就进了沈阳,电台却始终联系不上延安。

当冯仲云说出"东北抗联"四个字,曾克林愣住了——中央只说"东北有伪满军,没说有抗联"。

冯仲云急得解开军装,露出里面缝着的抗联番号布条:"1937年我们就跟着党!"

当晚,冯仲云给长春发了封加急电报:"找到中央部队了!"

苏军卫戍司令部的电话响个不停,考夫东少将不耐烦地挥挥手:"让他们自己谈。"

曾克林拉着冯仲云进了里屋,桌上摊开东北地图,冯仲云用铅笔圈出抗联潜伏的联络点:"哈尔滨有李兆麟,延边有金日成,我们能控制57个战略要点。"

曾克林把烟盒拍在桌上:"太好了!我们正缺向导。"

周保中接到电报时,正在翻抗联战士的档案,铅笔尖在纸上顿了顿,立刻给沈阳回电:"速请苏军协助,向延安发报。"

长春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拿着刚写好的稿子,周保中说:"加上一句,就说共产党的队伍回来了。"

周保中的电报回得更快:“速请苏军派飞机去延安!”此时的沈阳,美军侦察机正盘旋,苏军迫于雅尔塔协定想赶曾克林走。曾克林拍着桌子:“除非中央下命令!”冯仲云趁机找苏军代表:“让我们去延安汇报,就说抗联回来了。”

9月14日清晨,伯力机场的飞机引擎轰鸣。陈雷回忆:“王钧去北安,张广迪去海伦,我们挤在机舱里,谁都没说话。”而沈阳的另一架飞机上,冯仲云把信塞进苏军翻译谢德明的口袋:“告诉毛主席,抗联在东北等中央大军。”后来有人说,是周保中找马林诺夫斯基要的飞机,也有人说是曾克林硬磨下来的,但谢德明记得清楚:“别洛卢索夫大校对毛主席说:‘抗联协助我们维持秩序,作了大量工作’。”

9月15日清晨,延安窑洞的油灯还没灭,毛泽东手里捏着冯仲云的信,信纸边角被汗水浸得发皱。信上的字迹歪歪扭扭:“抗联控制57个战略要点,盼中央速派干部”。

当天下午,中央政治局连夜开会,第二天就定了调:“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罗荣桓带着山东军区的部队从海上走,黄克诚的新四军三师直接横穿华北,连棉衣都没来得及换。

周保中在长春听到广播,把铁皮箱里的《东北抗日联军历史概要》拿出来,在扉页补了一行字:“中央知道我们了”。

1945年冬天,周保中在长春办公室翻出铁皮箱里的日记。

李兆麟的最后一页写着:"若能再见党,死而无憾。"

他提笔续上:"党来了。"

后来这些日记成了《东北抗日联军史》的初稿,抗联战士们有的跟着林彪打辽沈战役,有的成了东北局的干部。

多年后曾克林在回忆录里写:"那天在沈阳见到冯仲云,就像失散的孩子找到了娘。"

其实他们都是娘的孩子——一个在关内扛枪,一个在关外潜伏,十四年隔绝终究在东北的黑土地上握住了同一根革命的接力棒。

来源:分享人间美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