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书打卡第162天|从农时辛劳到学艺苦旅,皆藏苦尽甘来的真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2 11:30 1

摘要:芒种时节,播种的季节,我的脑子里立马浮现一幅鲜活画面:田埂上的农人弯着腰,把新种埋进翻松的泥土里,汗珠顺着额角往下淌,打湿了粗布衣衫,却没停下手中的活计。芒种的辛苦是为了秋收的踏实,唯有汗如雨下的付出,才能换来谷穗沉甸甸的喜悦。

晨起的风还带着几分盛夏的灼热,我翻开《岁月忽已晚,灯火要人归》的书页,目光落在《芒种的歌》这一篇。

《岁月忽已晚,灯火要人归》抄书打卡第162天|从农时辛劳到学艺苦旅,皆藏苦尽甘来的真意

芒种时节,播种的季节,我的脑子里立马浮现一幅鲜活画面:田埂上的农人弯着腰,把新种埋进翻松的泥土里,汗珠顺着额角往下淌,打湿了粗布衣衫,却没停下手中的活计。芒种的辛苦是为了秋收的踏实,唯有汗如雨下的付出,才能换来谷穗沉甸甸的喜悦。

就像书中丰子恺先生对柳如金说的那些话,读来竟与芒种的农理不谋而合。柳如金初学小提琴,也和许多孩子一样,因指尖磨得发疼、反复练习的旋律枯燥而心生抵触,直到先生轻声细语道破学艺的真谛:“音乐并不完全是享乐的东西,未学成前的练习,比英文数学更艰苦。”是啊,哪有不费力气的热爱?提琴的弦音要靠指尖反复按压才能找准音准,流畅的旋律要靠日复一日的练习才能熟记于心,就像芒种的种子要靠农人悉心照料才能破土而出——人生的苦与乐,从来都是成正比的。

读至此,我不由得想起小时候的两段经历:初学写字时,总因握笔姿势不对,手心被笔杆磨得又红又疼,一赌气就把铅笔扔在桌上耍赖,说什么也不愿再练;后来学骑自行车,摔得膝盖青一块紫一块,眼泪止不住地掉,坐在地上哭着喊“再也不学了”。可每次闹脾气的结局都一样——父亲会沉下脸来批评,有时甚至忍不住打骂,而我哭过闹过之后,终究还是得抹掉眼泪,心不甘情不愿地捡起笔、扶起自行车,继续把没学会的事做完。

那时候只觉得这些过程又苦又漫长,满心都是委屈和抵触,根本不懂:正是那些硬着头皮咬牙坚持的瞬间,那些不想学却还是没停下的时刻,才让我慢慢握稳了笔、骑稳了车,悄悄学会了新技能,也慢慢从娇气的孩子,长成了能扛住一点难、担起一点事的大人。

如今读了《芒种的歌》,细品了丰子恺先生的教诲,忽然清晰了吃苦的意义:它不是对生活的刁难,而是通往享乐的必经之路。农人熬过芒种的酷暑,才能在秋收时捧起饱满的谷穗;柳如金熬过练琴的艰辛,才能在日后奏响动人的乐章;我们熬过学习中的难题、成长中的困境,才能在回望时笑着说还好没放弃。

来源:文化之文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