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阆中古城多了一家店,门口挂的木牌只有五个字:云川一家人。
“11月阆中古城多了一家店,门口挂的木牌只有五个字:云川一家人。
推门进去,米线在滚,火锅在咕嘟,三个口音混着喊‘马上好’——云南的弟弟、四川的妹妹、刚辞职回来的大弟,围一张案板,像小时候抢锅铲,只是这次不再怕谁被抱走。
”
——抖音上这条15秒视频,点赞260万,评论区全是同一句话:原来团圆真能当饭吃。
故事的开头很狗血:三十年前,阆中一户人家五个孩子被不同人家抱走,最大才八岁。
今年春天,老大王晓举刷短视频,看见一个云南小伙在集市卖米线,侧脸跟去世的养父一模一样,私信过去,对方回的第一句是“我左胳膊也有块疤”。
DNA报告出来那天,王晓举把车停在服务区,哭了四十分钟,给养母打电话:“妈,我找到他们了,五个都找到。
”
养母只问了一句:“锅够大吗?
回来我下十二碗面。
”
认亲宴上,弟弟妹妹把三十年没喊出口的“哥”一次性补齐,酒过三巡,云南弟弟突然说:“哥,我熬的米线汤里一直少一味,今天才知道,少的是阆中的花椒。
”王晓举当场拍桌子:“那咱们就把这味补上,开家店,让找不到家的人也有一口热汤。
”
说干就干。
他把经营十年的装修公司转手,揣着全部积蓄回古城,租下300平米荒废茶馆,砸墙那天自己抡大锤,灰尘落进头发,像提前长出的白发。
装修图纸上,他坚持留一面“寻亲墙”,贴满来吃饭的人留下的走失信息,“别人帮了我们,得把好运传下去”。
大弟弟从浙江辞职那天,车间主管以为他疯了:“月薪一万五不要,回去卖米线?
”他甩下一句“我哥在等我”,拎着行李直奔机场,落地成都才想起自己没买回程票,干脆发抖音:“家比工位好找。
”视频爆火,供应链老东家刷到,连夜打电话:“花椒、牛骨、一次性餐具,我全包,就当随份子。
”
最忙的是养母,六十岁老太学会剪映,每天拍孙子孙女在店里乱跑,背景音全是“慢一点,别撞翻汤”。
三天涨粉十万,网友催更:“阿姨,今天米线辣不辣?
”她回:“辣,辣得眼泪把妆都冲了,但心里是甜的。
”
阆中工商联原本只是来送营业执照,结果坐下吃了一碗,当场拉群:“原材料、物流、外卖平台,谁家没资源谁举手。
”没人举手。
抖音话题#助力团圆创业#冲到5000万播放,成都一家火锅底料厂直接拉来两吨料,留言:“不要钱,以后每卖出一碗,包装上印‘愿天下无离散’,就行。
”
11月15日试营业,门口队伍拐了三道弯。
王晓举把第一锅米线端给养母,老太太没接,先舀一勺汤洒在地上:“先给天上的亲家母尝,孩子们回家了。
”那一刻,排队的人全安静了,只有汤在锅里咕嘟咕嘟,像三十年没说完的话,终于补上了。
有人算账:80万投入、300平房租、六张嘴吃饭,风险太大。
王晓举在评论区回:“我丢过家,知道什么叫血本无归;现在家回来了,最坏的结果也就是一家人一起洗碗,怎么算都赚。
”
晚上十点打烊,弟弟妹妹把凳子翻上去,发现桌面被顾客刻满了小字——
“找到了吗?
”
“还没,但我会继续找。
”
“今天先吃饱,明天有力气。
”
王晓举拍照发抖音,配文只有一句:店小,装不下太多悲伤,但汤够热,就能让人继续往前走。
明天还要早起熬汤,他关灯锁门,回头看见招牌灯在石板路上拖出长长影子,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把散了三十年的人,又缝回了同一张饭桌。
来源:排骨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