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息没上热搜,但圈里人心里都咯噔一下:游戏规则变了,低碳船不再只是PPT,而是现货,而且只有中国能批量造。
甲醇味儿还没散,全球第一艘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已经悄悄在上海交付。
船东是欧洲人,船厂是中国人,燃料舱里灌着国产绿色甲醇,跑一趟欧洲,碳排放直接砍四成。
消息没上热搜,但圈里人心里都咯噔一下:游戏规则变了,低碳船不再只是PPT,而是现货,而且只有中国能批量造。
别急着喊“赢麻了”,先算笔小账。
一条两万箱的LNG船,得吞掉五万吨特种钢、三百公里电缆,还得配上国产殷瓦钢薄膜舱——以前全靠法国货,一吨运费比钢贵十倍。
现在国产殷瓦钢下线,价格腰斩,交货期从半年缩到六周,整条链的成本直接塌下去一截。
省下来的不是利润,是“下一次报价”的底气。
老外船东精得很,一看报价单,转头就把原本给韩国的单子改挂中国旗,顺手还把绿色甲醇加注合同签给长三角一家名不见经传的能源小公司。
小公司去年还在给渔船供柴油,今年就要去鹿特丹修加注码头,节奏快得像换剧本。
军工那头更闷声。
江南厂同一条坞里,003号航母和一条24000箱集装箱船并排蹲着,工人白天吊战机模块,晚上装冷藏集装箱导轨。
军方没透露细节,但重工年报里军工营收飙了37%,多型驱逐舰模块化订单排到了2027年。
模块化这词听着土,意思却野:战时民线30%产能能在三个月内转军舰,电缆、燃气轮机、电力推进舱直接拔下来往军用船体里塞,像拼乐高。
平时造邮轮赚外汇,急眼时就能下饺子,一条产业链两头通吃,这才是“军民融合”最硬核的打开方式。
smartest的是外高桥那座“5G+工业互联网”船厂。
数字孪生把整条船先在云端造一遍,钢板还没下料,机器人已经把焊缝热变形算到毫米级,返工率从15%压到3%,人工少了,效率却飙了四成。
更离谱的是那条“无人系统母船”,甲板下藏着可收放的无人机、无人潜器,远程遥控能跨大洋布阵列,渔民看了以为是科考船,其实它能给海底光缆做“体检”,也能给潜艇铺“耳朵”。
技术溢出到风电安装船,转头又把浮式核电平台的核心吊装方案解决了,一套算法吃三家饭,这才是“智能制造”的真实体感。
资本市场早就不按传统周期表出牌。
过去船厂靠天吃饭,BDI一崩股价就躺平;现在订单排到三年后,绿色船舶溢价20%,军工业务能给到35倍PE,社保基金都拿着不动。
现金流稳得像公用事业,可故事讲的却是碳权、技术溢出、效率红利,估值模型直接从“钢铁+劳动力”切到“战略科技+国防安全”,周期股的外衣脱了,里头是硬核成长股。
所以再看中国船舶这轮重组,就不是简单的“做大做强”,而是把一条曾经又苦又累的造船链,升级成能挣欧元、能省碳税、能养舰队、能输出标准的战略枢纽。
绿色甲醇、国产殷瓦、5G船厂、模块化战舰,这些看似散落的新闻点,其实被同一条逻辑串着:谁能把低碳、军工、智能三张王牌同时握在手里,谁就握住了下一个二十年的海运话语权。
船还是那条船,背后的账本早已换了币种,连碳排放都能折现,这才是真正让人睡不着觉的变量。
来源:天上的星星参北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