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广义今年52岁,干了大半辈子的机修工。每天从清晨到深夜,他都在轰鸣的机器间弯腰、扭身、伸手,手上常年布满油渍,指甲缝黑得怎么也洗不干净。别人眼里,他是那种不怕苦、不怕脏的人,可在车间干久了,他自己心里也清楚,身体早就被这份工作磨出了毛病。最让他难受的,是常常
周广义今年52岁,干了大半辈子的机修工。每天从清晨到深夜,他都在轰鸣的机器间弯腰、扭身、伸手,手上常年布满油渍,指甲缝黑得怎么也洗不干净。别人眼里,他是那种不怕苦、不怕脏的人,可在车间干久了,他自己心里也清楚,身体早就被这份工作磨出了毛病。最让他难受的,是常常憋尿。机修活讲究一个“盯”,机器一旦停下来,整个生产线都会跟着瘫,他哪敢随便离开?于是总是硬生生忍着,等到下班才匆匆跑去厕所。
他还有个坏毛病,修完机器总喜欢就着一壶浓茶解渴。茶水喝多了,本该去排,可他还在车间守着活,硬生生拖延。日子久了,腰坠、尿急、尿不尽,这些尴尬和不适已经悄悄爬上了他的生活。
2017年8月5日,周广义依旧在车间里忙碌。他弯着腰盯着机器,手里拧着扳手,满手的油腻让他没空顾别的。可身体却在悄悄提醒他:下腹有种说不清的胀感,像被塞进一块硬邦邦的东西,堵得慌。他心里清楚,是尿意,可他还是照旧忍了,想着等机器调试完再说。偏偏这次尿意特别急,像一股力气顶着膀胱,他甚至不得不下意识收紧大腿肌肉,身体微微发抖,脸上的汗珠不全是热出来的。
等他终于冲去厕所,却发现尿流细得像根细线,断断续续地出,滴答声急躁而无力。他皱着眉,等了很久才勉强排出一点,站在那儿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年纪大了,尿劲儿不行了呗。”他抹抹额头的汗,把这当成普通衰老的迹象,没放在心上。
可他走出厕所,刚回到机器旁,还没站稳,膀胱就又开始鼓胀,像是有人用力往里灌水,涨得他额头青筋直跳。他放下扳手,双腿夹紧,下意识用手压着下腹,好像能缓解那种难耐的胀痛。他憋得满脸涨红,呼吸急促,胸口发紧,好不容易再冲到厕所,却被更强烈的尴尬击中:尿液一点点挤出来,断断续续,不但量少,还喷溅无力,弄湿了鞋面。他叹了一口气,手撑在墙上,身体微微发抖,心里冒出一丝不安——这似乎不只是“老毛病”,可他还是习惯性安慰自己:“再拖几天,缓一缓就过去了。”
但就在同一天夜里,问题彻底爆发。频繁的尿意几乎不给他休息的机会,他刚从床上起来解决一次,才刚躺下没多久,又被憋醒,下腹像被石头压住,疼得他大汗淋漓。他急急忙忙爬起来,可这一次,无论怎么憋着劲,尿液就是滴滴答答,不成流,强烈的尿意和排不出的痛苦交织在一起,逼得他直咬牙关,额头青筋暴起。他的手死死按着下腹,腿也在颤抖,甚至出现了腰部牵扯般的痛感。他吓坏了,心里一阵慌乱——这不是单纯的“排不畅”,这是彻底堵住了。
他连鞋都没顾上穿,捂着小腹呻吟着喊醒了妻子,表情因痛苦而扭曲,汗水顺着脸颊流下。他的身体不停颤抖,眼神里第一次带着明显的恐惧。妻子急忙把他搀扶着送往医院,周广义一路上都蜷着身子,牙齿咬得咯吱作响,额头上的汗像断线的珠子。入院后,医生详细了解了周广义的症状情况,为他安排了泌尿系统彩超检查,结果提示前列腺体积约58ml,内腺明显增生,膀胱壁轻度增厚,膀胱内残余尿量180ml;尿流率检测结果显示最大尿流率仅7ml/s,远低于正常值,平均尿流率4ml/s,
直肠指检提示前列腺中等度肿大,质地较硬但未触及结节;心电图及血压监测均正常。检查结果清晰地指向前列腺增生中度以上,且已经引起明显排尿困难和残余尿潴留。
当医生将结果摆在他面前时,周广义愣住了。他瞪大眼睛,嘴唇哆嗦着:“啥?这玩意儿还得上医院治?我就以为老了尿不出来是正常的,忍一忍就过去了……”他的声音夹杂着难以置信和惶恐,手指下意识揪着衣角,额头沁出的汗珠已凉透了。
医生见状,耐心地开口解释:“前列腺增生并不是‘自然衰老的小毛病’。随着年龄增长,雄激素水平和组织反应会改变,前列腺腺体细胞过度增殖,导致前列腺体积逐渐增大。它就像是一个不断鼓起来的球,把尿道口压得越来越细,尿流变弱、残余尿增多。如果继续拖延,膀胱长期处于高压,可能会出现膀胱功能减退,甚至反流影响肾脏功能,严重时还会导致急性尿潴留。您这次就是典型的因增生堵塞突然发作的情况。”
周广义听得心里直打鼓,忍不住追问:“那以后我得咋注意?是不是不能干活了?是不是都要忌口?”
医生点点头,给他开了非那雄胺,解释药物能通过抑制二氢睾酮合成,帮助缩小前列腺体积,改善排尿症状。但药物起效慢,需要长期坚持。“你要记住几件事:第一,按时按量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增减剂量;第二,日常饮食要清淡,少吃辛辣刺激、油腻高脂的食物,晚餐和睡前不要大量饮水,避免夜间膀胱负担;第三,避免憋尿,每有尿意要及时排出;第四,保持规律作息,尽量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第五,适度活动,慢走、拉伸都可以,但不要长时间骑自行车或久坐;第六,定期复查,每半年做一次泌尿系超声和PSA监测,随时掌握病情变化。”
周广义沉默了很久,最终点了点头。这一刻,他第一次意识到,这不是单纯的“尿不畅”,而是足以改变他下半生生活方式的疾病。自此,他的生活开始慢慢改变。他不再在车间一干就是一天,妻子劝他,他也听了,开始定点工作、定点休息。原本喜欢辛辣下酒的习惯被彻底戒掉,酒桌应酬也拒绝了,平日饮食以青菜、粗粮为主,每天肉类只控制在少量瘦肉或鱼肉,晚上七点以后基本不喝水。
妻子替他准备了保温杯,每天定量温水,提醒他有尿意就去,不再“忍到最后”。他也坚持每天傍晚绕着小区慢走半小时,遇到同事约打牌,他摇头婉拒:“不行啊,得早点睡,医生说了,熬夜最伤身体。”而在周广义日复一日的坚持下,复查结果逐渐带来了好消息。半年后泌尿系彩超显示前列腺体积缩小至50ml,残余尿减少到80ml,尿流率提高到12ml/s,肾功能稳定,PSA未见异常。
医生笑着告诉他:“药物起效了,坚持下去,你的情况会越来越稳。”听到这话,他长出一口气,心里那块石头总算落下,但在生活上他并没有因此松懈,药物每天都按时吃,作息规律,饮食清淡,他的状态看起来比之前更轻松了。然而,就在这一切似乎步入正轨的时候,一年后,一次突发状况却再次打破了这个家的平静……
2018年9月16日,周广义正独自坐在工位旁,低头摆弄着一台刚修完的小机器。忽然,他的下腹深处涌起一种异样的沉重感,像被人用铁块死死压住。他皱起眉头,下意识伸手去按,试图缓解那种压迫,可指尖触碰到的,却是从膀胱延伸出的尖锐胀痛。尿意汹涌而至,他急忙起身去卫生间,可站在小便池前时,却怎么都排不出来。只有几滴混浊的尿液缓慢滴落,伴随灼烧感从尿道一路蔓延开来。他咬紧牙关,脸憋得通红,手死死抓住墙壁,可身体里那种堵塞感却丝毫没有缓解。
周广义的心里也渐渐感到不安,而没过多久,那股尿意反而更汹涌,像被人拿着水袋死命往里灌,腹部逐渐鼓胀,硬得像石头。他弯下腰,双手死死抱住下腹,冷汗顺着脊背滑落,衬衣已经湿透。尿意与疼痛交织成一种撕裂感,逼得他浑身发抖,牙齿咬得咯咯作响,几乎站立不稳。他一边喘着粗气,一边踉跄着再次试图排尿,可每次只有极细的尿线断断续续溢出,最后竟混出了一丝丝血迹。他瞳孔骤然一缩,手指颤抖着抹去裤脚上的暗红,心口瞬间涌起一阵从未有过的慌乱。
他想去医院看看,可那种逼迫到极点的尿胀感像刀子一般一寸寸往上割裂,让他额角青筋直跳,双腿一软,跌坐在地,只能颤抖的掏出手机,联系上了妻子,妻子赶来时,他的额头和后背已被冷汗浸透,整个人蜷缩在地上,满脸狰狞痛苦。妻子几乎是哭着将他搀起,可周广义的身体已经僵硬到无法直立,只能半拖半抱。妻子果断拨打了急救电话。
入院后立即行相关检查:直肠指检提示周广义的前列腺明显增大、质地不均,右叶可触及坚硬结节,表面凹凸不平;前列腺彩超测得前列腺体积82ml,包膜回声不完整;血清PSA总值达56.8ng/ml,游离/总PSA比例下降至0.08;骨扫描未见广泛转移,但局部骨盆有轻度代谢活跃影;盆腔增强MRI显示前列腺右叶肿物3.6cm×3.2cm,信号不均,突破包膜侵犯邻近组织;穿刺活检提示前列腺腺癌,Gleason评分4+4=8分。
听到自己的确诊结果,周广义整个人呆坐在病床上,眼睛猛地睁大,瞳孔缩紧,仿佛没听懂这几个字。他的喉咙一阵收紧,呼吸急促,脸色从涨红到惨白,只是僵硬地摇头,嘴唇哆嗦着,低声反复嘟囔:“不可能……不可能的……”
几秒后,一股怒气从心底升起,他的额头上青筋暴起,牙齿紧咬,双眼通红,泪水涌了出来,声音嘶哑到近乎咆哮:“医生,你们不是说只是前列腺增生吗?我按时吃非那雄胺,戒了夜宵,不再憋尿,每天早睡早起,少油少盐,没有再沾过一滴酒,没有再抽过一口烟!我哪一步没听你们的?哪一步没做到?!”
周广义的声音颤抖,仍带着压抑不住的愤怒:“医生,你告诉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按时复查,指标一个个都在正常范围。没有家族遗传,我父亲七十多岁走的,也没得过什么前列腺癌,母亲那边更干干净净,连肿瘤的影子都没有。可你们现在告诉我,我得了癌,还是前列腺癌?是不是哪里弄错了?”
医生安静地看着他,心底同样涌上一股无力感。医学不是数学,没有永远精准的等式可套用。他缓缓点头,试图保持镇定:“我理解你的质疑,周先生。癌症的发生往往是多因素叠加的结果,遗传和家族史是一方面,但没有家族史,并不代表绝对不会发生。不过既然你说得这么肯定,我们必须再仔细看看其他可能。”
医生翻开病历,眼神停在一行记录上——职业:机修工。于是抬起头问道:“你还在坚持做机修工吗?平时维修中会不会接触到化学清洁剂、机油、金属粉尘这些东西?有些环境因素也被认为和前列腺癌相关。”
周广义一拍大腿,带着几分急切:“医生,我知道你担心这个。可我早就注意了,维修时一直戴手套和口罩,车间也装了排风机。我们那活儿虽然脏,但我不会直接用手去抹机油,更不会长时间吸那味儿。就算接触了,我回家第一时间洗澡换衣服。你说的那些环境里的危险,我真没疏忽。”
医生轻轻“嗯”了一声,心头疑云却没有消散,反而更重。既然没有家族遗传,没有明显的环境危险,那究竟是什么让周广义走到了癌症这一步?他翻阅着周广义历年的就诊、入院、复查等所有资料:每一份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监测值稳定,超声和MRI检查均显示增生但无恶变迹象,肾功能和血常规一直保持在安全区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反复的前列腺炎病史,也不见长期慢性炎症的痕迹。按理说,这样的条件,并不容易在短时间内走向癌变。
沉默片刻后,医生抬起头,试探着开口:“那我得再确认一下你的生活习惯。平时饮食上有没有高动物脂肪,比如红肉吃得多?蔬菜水果、粗粮这些会不会吃得少?运动情况怎么样?是不是因为做机修工太累,下班就没精力锻炼?有没有长时间坐着不动?”
周广义赶紧摇头:“医生,这些我早就注意了。你们之前提醒过,我就戒掉了。红烧肉、肥肉我根本不沾,牛羊肉也只是偶尔尝一点。平常就吃鱼、豆腐、青菜,米饭也不多。你说的膳食纤维,我家每天都有杂粮粥、玉米、红薯。饮食真挑不出错。运动上我虽然干活,但我知道久坐不好,平时修车的活儿本来就要蹲下站起,来来回回不会老坐着。下班后我也坚持了快走锻炼,平均每天一万步跑不掉。真不是你们说的那种长期久坐。”
医生的心情愈发沉重。他叹了口气,把话题转向用药:“那就说说药物吧。你之前一直服用非那雄胺,有没有漏服或吃多过?有没有和其他药物一块儿吃,比如调血脂的他汀类,或者阿司匹林之类?”
周广义回答得迅速、肯定:“我一直是按时按量吃非那雄胺,从不多吃也不少吃。你们说过要严格遵守,我心里清楚。至于其他药物,我没乱吃。就算有时候头疼发烧,我也不敢随便用药,更不会和它一起吃。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这些,我没服过,你们也没开过给我。我不吃保健品,也不碰什么中草药,生怕跟药物冲突。”
医生合上病历,手指敲了敲桌面,眉头锁得更紧。眼前这个男人几乎把所有该注意的地方都做到了——饮食清淡,运动规律,睡眠尚可,用药规范,甚至连复查都比很多病人更勤。他不是那种漠视健康的人,相反,他是极少数真正做到了高度依从性的患者。周广义看着医生的表情,心里涌出一股强烈的不安与愤懑,他猛地站了起来,眼眶布满血丝:
“那你告诉我,我这样都还得癌,你们到底还要我们普通人怎么活?我有家有孩子,听你们的话做了一切该做的事,结果还是躲不过这一步,是不是医院检查不到位?是不是你们只是想让我吃药、做手术,拖延着赚钱?”
医生没有立刻反驳,他明白这质问里有无力的愤怒,有恐惧,更有深深的绝望。他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开口:“周先生,你的心情我能理解。但请相信,我们没有隐瞒。你的每次检查都在我们手里,一份份数据都很清楚。医学不是完美的,我们能看到的是一部分,但癌症的发生,有时候在显微镜下、在基因里就已经种下隐患。即便所有的表面都正常,它仍可能在某个节点突破我们的防线。”
说到这里,他的声音有些低沉:“但我承认,你的病例太特殊了。你做得几乎面面俱到,却依然发生了癌变。作为医生,我也必须承认——我没有找到原因。”反复思索无果后,医生知道自己的能力就到这里了,但为了对患者负责,也为了避免更多人成为下一个未知悲剧的对象,他必须把病例整理起来,带到全院的大查房,集思广益。
当病例被递交到院长桌上时,院长目光凝重。他比谁都清楚,这个病例背后隐藏的复杂程度,已超出了常规诊治的范畴。于是他郑重决定:请来一位专家,给出答案。
查房当天,会议室座无虚席。省内各个科室的主任、副主任,甚至还坐着几位外院受邀而来的专家。气氛本该热烈,但当病例汇报完毕,全场却罕见地陷入了一片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在快速翻阅着手里的资料:指标正常、复查稳定、生活规律、饮食健康、用药规范——这是一个几乎可以作为“健康守则”模范的患者,却在毫无征兆中跌落进癌症的深渊。众人眉头紧锁,目光来回交换,却没有一个人能率先提出解释。
很快,所有的视线都不约而同地聚焦到了会场中央的那位专家身上。那是国内泌尿外科领域最具分量的人物之一,以剖析复杂疑难病例闻名。专家一页一页地翻阅着周广义的病例。从最初的前列腺增生诊断,到长期随访的检查数据,再到突如其来的癌变,他的眼神逐渐收紧,眉头也愈发紧蹙。直到足足过去了五分钟,他才抬起头,声音低沉却有力:
“对于这种迅速恶化、并且病情已经严重的患者,下意识里,我们往往会先把注意力放在‘大方面’——比如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比如长期隐匿的慢性炎症,甚至可能的遗传基因突变。可是,这个病例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的生活几乎做到滴水不漏。饮食合理、运动规律、睡眠充足、复查严格,按理说,他不该无缘无故地走到今天。”
他顿了顿,扫视全场,语气陡然加重:“所以,我们一定遗漏了什么。而这个‘什么’,或许不在宏观的大方向,而是在某个极小、甚至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说到这里,专家合上病例夹,眼神深邃:“纸面上的数据无法回答我。我要亲自见一见这位患者。只有在交谈中,才能捕捉到被忽视的蛛丝马迹。”
专家与周广义面对面交谈,再次详细询问饮食、运动、作息、用药的细节,他耐心倾听、追问、确认,逐步缩小怀疑的范围。终于,在一处常人根本不会留意的细节上,他的神情骤然一凝。
听完周广义的全部回忆,专家的声音中带着几分痛惜:“这是一例非常典型,却又极容易被忽视的病例。周广义的情况,从外表看,他的服药剂量、饮食作息和生活习惯都毫无错处。但恰恰就是在这份‘完美’背后,藏着一个极小却关键的细节——你们都没有意识到。”
专家伸手轻轻敲了敲病例夹,继续说道:“在他服用非那雄胺的这段时间里,有一件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一直被反复忽略。而正是这一点,成了压垮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它没有出现在化验单上,也没有显露在复查结果中,却在暗暗改变着他的风险曲线,直到最终让病情突然失控。我们要引起警惕啊……”
前列腺癌的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等到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甚至疼痛时,往往已经不在最初的阶段。于是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查,就成了临床上最重要的预警信号。然而,周广义却忽视了一个致命的细节:他长期服用的非那雄胺,会显著掩盖PSA的真实水平。也就是说,报告单上看似正常的数字,背后可能隐藏着正在悄然发展的危险。
非那雄胺是一种5α-还原酶抑制剂,它通过阻断睾酮向双氢睾酮的转化,减少前列腺组织增生的刺激作用,从而缩小前列腺体积、缓解排尿症状。这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来说,是一种常用而有效的药物。周广义服药后,确实感到排尿比以前顺畅,夜间起夜次数减少,尿线也不再像过去那样细弱。他甚至觉得“药物真神奇”,以为这就等于病情被牢牢控制住了。然而,非那雄胺还有另一个不可忽视的药理作用:它会让PSA水平降低大约50%。
很多患者并不了解这一点。周广义就是其中的典型。他每次复查时,看到报告单上PSA维持在安全范围,便和家人一起松了一口气。妻子还常常安慰他说:“你看,数字都这么好,说明你没事了。”可是他们忘了,这个数字并不是真实的。对于服用非那雄胺的患者,临床上有一条黄金规则:任何一次PSA的结果,都要加倍解读。比如,化验单显示2.0ng/ml,看似没超过4.0的参考值,但实际情况可能已经等同于4.0ng/ml,属于警戒区。遗憾的是,这条规则在周广义的心里,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于是,假象出现了。他和家属误以为自己一直稳定,就这样,真正的风险被层层遮掩。癌细胞不会因为指标好看而停止分裂,相反,它们在这段平静的掩护期里悄悄累积,直到某一天,突破了身体的平衡。等到再次显露端倪时,病情已经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
为什么PSA的掩盖效应如此危险?因为PSA并不是癌症的唯一标准,而是一个趋势指标。它的意义在于变化。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PSA应该相对平稳,或者随着年龄增长轻微上升;若短时间内成倍增加,就意味着前列腺内可能发生了癌变。而非那雄胺人为地降低了数值,相当于在癌症的早期警报器上蒙上了一层布。警报仍然响着,但声音被压低,旁人无法察觉。等到癌症累积到足以突破药物掩盖的程度,往往就是晚期。
周广义的情况正是如此。复查结果一次次写着稳定,让他逐渐形成了没问题的心理暗示。他严格遵守医嘱,从不漏药或乱加剂量,甚至比一般患者更自律。但正因为这种自律,他更加依赖报告单上的正常值,忽视了影像学检查和临床症状的细微变化。比如,他偶尔出现的腰骶部酸胀,他觉得是干活累的;小便时间延长,他以为是年纪大了。所有的细节都被PSA的正常掩盖过去。
更让人警醒的是,医学上其实早有相关研究。早在2003年,美国的一项大规模临床试验就提示:非那雄胺能降低前列腺癌的总体发病率,但同时,部分患者会出现高分级前列腺癌比例上升的情况。虽然机制复杂,但一个被公认的重要因素,就是药物掩盖PSA,导致诊断延迟。换句话说,药物本身不是直接的元凶,而是因为它改变了监测手段的敏感性,让医生和患者在无意中错过了干预时机。
周启明的经历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于长期服用非那雄胺的患者,不能单纯依赖PSA数字。任何一次PSA的下降,都必须问清楚是不是药物作用;任何一次稳定,都要结合药物史来调整解读。更重要的是,必要时要辅以MRI、PET-CT等更精细的检查,把掩盖撕开,把潜在风险提前暴露出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像周广义这样,明明已经极度自律,仍然在假性安全的阴影下,被疾病悄然夺走健康。
参考资料:
[1]陈泽彬.别让前列腺增生成为“男”言之隐[N].甘肃科技报,2025-04-07(007).
[2]黄嘉琦. 前列腺增生:正确认识和应对“男”言之隐[J].家庭医学,2025,(03):9-10.
[3]王敏. 前列腺增生:男性健康的隐形杀手[J].健康必读,2025,(06):85-86.
(《52岁男子前列腺增生吃非那雄胺,1年后出事,医生:忽略了重要1点》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唐医生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