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盐边傈僳族服饰闪耀巴黎:中国非遗出海书写文明互鉴新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2 11:07 2

摘要:当古老东方遇见浪漫巴黎,当传统非遗融合现代科技,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在塞纳河畔璀璨绽放。2025年10月1日,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灯火璀璨,2025中法时装周在此盛大启幕。这场由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办、中国服装协会与巴黎制造(法国)协同支持的国际时尚盛会,成为了中

2025年10月1日,2025中法时装周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盛大启幕。主办方供图

当古老东方遇见浪漫巴黎,当传统非遗融合现代科技,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在塞纳河畔璀璨绽放。2025年10月1日,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灯火璀璨,2025中法时装周在此盛大启幕。这场由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办、中国服装协会与巴黎制造(法国)协同支持的国际时尚盛会,成为了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来自中国四川攀枝花的“非遗四川・百城百艺”盐边傈僳族服饰首次亮相巴黎,与巴黎高定品牌INCLOVER联袂呈现大秀。机器人模特的精准台步与AR眼镜的沉浸式体验交织,为这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时尚盛宴增添了科技魅力,在塞纳河畔掀起一股独特的“中国风”。

一针一线皆史诗:傈僳族服饰里的中华文化基因

在四川攀枝花盐边的深山秘境中,被誉为“追赶太阳的民族”的傈僳族,用世代相传的手艺编织着民族文化的密码。不同于文献典籍的文字记载,傈僳族服饰以“可穿戴的史诗”形态,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多元内涵与生态智慧:采自七十七座山的火草织就布帛,象征彩虹的红腰带系住民族浪漫,以十二座群山为裙羽、九十九条江水为裙柱的百褶裙,绣着“祖先来时路”的裙摆裤脚,乃至“群门布永不缝合”的传统规制、历经四季方可成衣的匠心坚守,每一处细节都是傈僳族对自然的敬畏、对历史的铭记、对族群精神的传承。

作为重要的民族文化载体,傈僳族服饰绝非单纯的服饰符号——它既是礼仪教化的具象表达,也是记史述古的“活态典籍”,更凝聚着民族的文化认同、宗教信仰、审美意识与哲学思想。从2023年盐边傈僳族服饰制作技艺列入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到2024年入选四川省“非遗四川・百城百艺”项目,这份文化瑰宝的“晋级之路”,不仅是国家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视,更折射出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的深厚底蕴,为其走向国际舞台奠定了坚实根基。

守正创新赋新能:非遗“活态传承”的中国实践

此次巴黎秀场的惊艳呈现,并非传统服饰的简单“复刻”,而是中国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傈僳族非遗传承人与独立设计师深度协作,跳出“贴民族风标签”的浅层创新,以“文化解码+现代重构”的思路,让古老技艺与当代时尚同频共振:傈僳族“太阳花”图案化为现代服饰的灵动印花,百褶裙的传统剪裁融入高定礼服的立体廓形,羊皮褂上的手工刀痕与礼服曲线形成美学呼应,“莱线”挎包的十字绣技艺与现代工业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 更深刻的创新在于精神内核的传承——设计师将傈僳族先民迁徙的勇气、火塘边的家国温情,转化为当代人可感知的“穿衣语言”。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解构,而是让沉睡的文化基因在现代语境中“苏醒”,既保留了“采自然之材、传民族之魂”的文化根脉,又赋予非遗适应全球时尚语境的表达能力,为世界提供了“传统与现代共生”的中国方案。

文明互鉴启新程:中国文化出海的可持续探索

盐边傈僳族服饰亮相巴黎,绝非一次孤立的文化展示,而是中国推动文化出海、构建文明互鉴新格局的战略性实践。从合作模式看,与巴黎高定品牌INCLOVER的协同,打破了“单向输出”的传统模式,形成“中法创意共融”的良性互动——中国非遗为法国时尚注入东方美学灵感,法国高定的现代理念为中国非遗提供国际化表达路径,这种“双向赋能”正是文明互鉴的核心要义。

从长远价值看,此次盐边傈僳族服饰参加中法时装周活动探索出“非遗+时尚+科技”的文化输出新模式:以非遗为文化内核,以时尚为传播载体,以科技(机器人走秀、AR 体验)为创新手段,让抽象的文化精神转化为具象的审美体验,既降低了国际受众的文化认知门槛,又提升了中华文化的传播感染力。这种模式不仅适用于傈僳族服饰,更为中国众多非遗项目“走出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本,助力形成“多点开花、持续输出”的文化出海格局。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明互鉴,美美与共。盐边傈僳族服饰在巴黎的绽放,既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个缩影,更是中国参与全球文明对话的一次主动作为。当中国非遗以“活态”形式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不仅让更多人读懂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更在全球化语境下搭建起一座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文明多样性贡献中国力量。未来,随着更多中国非遗项目以创新姿态拥抱世界,中华文化必将在与各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书写更加灿烂的时代篇章。

来源:图片中国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