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东北喜剧领域,赵本山领衔的 “赵家班” 始终占据重要地位,旗下弟子以扎实的二人转功底和接地气的表演风格圈粉无数。而赵海燕,无疑是其中最具 “反差感” 的存在 —— 她既是赵本山得意的女弟子,凭借《乡村爱情》“永强娘” 等角色深入人心;也是拥有艺术学学士学位的
在东北喜剧领域,赵本山领衔的 “赵家班” 始终占据重要地位,旗下弟子以扎实的二人转功底和接地气的表演风格圈粉无数。而赵海燕,无疑是其中最具 “反差感” 的存在 —— 她既是赵本山得意的女弟子,凭借《乡村爱情》“永强娘” 等角色深入人心;也是拥有艺术学学士学位的大学教授,在讲台上传授二人转技艺;更与丈夫闫光明携手走过三十余年,成为演艺圈少有的 “模范夫妻”。她的经历,不仅打破了大众对 “二人转演员低素质” 的刻板印象,更诠释了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努力能拓人生边界” 的真谛。
早年学艺:从戏曲学校到跑场演出,把 “民间艺术” 刻进骨子里
赵海燕的艺术之路,始于对二人转的纯粹热爱。她出生在吉林省吉林市一个普通家庭,高中毕业后,没有选择 “找份稳定工作” 的常规路线,而是毅然报考吉林省戏曲学校,专攻东北民间艺术的核心 —— 二人转。彼时的二人转,还未像如今这般广泛传播,却是东北老百姓茶余饭后的 “精神食粮”,载歌载舞的形式、幽默通俗的台词,总能让台下观众笑得前仰后合。
在戏曲学校的日子里,赵海燕是最 “拼” 的学生之一。二人转讲究 “唱、说、做、舞” 四门功夫,她每天清晨六点就起床练唱腔,从《西厢记》选段到民间小调,一句句打磨音色;上午练身段,手绢花转得手心发红,扇子舞得胳膊发酸,也绝不歇着;下午则对着镜子练表演,模仿民间艺人的神态,琢磨 “村姑”“媳妇” 等角色的语气与动作。有次为了练好 “鹞子翻身” 的动作,她反复练习几十遍,不小心摔倒在练功房的木地板上,膝盖磕得青紫,爬起来揉了揉,继续跟着音乐节奏练习。
18 岁毕业那年,赵海燕带着一身 “功夫”,加入吉林省梨树县地方戏曲剧团,正式开启 “跑场演出” 的生涯。那个年代,二人转演员的演出条件远不如现在:有时是乡村集市的露天舞台,台下是搬着小板凳的村民,风一吹,舞台背景布就哗啦啦响;有时是小剧场的临时场地,灯光昏暗,后台只能用布帘隔开,换衣服都得小心翼翼。赵海燕背着一个装着演出服、手绢、扇子的帆布包,跟着剧团辗转于东北各地,夏天顶着烈日演出,汗水浸湿戏服;冬天在没有暖气的剧场里表演,手指冻得僵硬,却依然要笑着完成手绢花的动作。
即便条件艰苦,她也从未敷衍过任何一场演出。在《贵客临门》里,她饰演俏皮的村姑,出场时踩着碎步,手里转着红手绢,一句 “哥呀,你咋才来” 的台词,带着浓浓的东北口音,瞬间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在《爱情加减法》中,她又变身泼辣的媳妇,与搭档斗嘴时眼神灵动,语气里满是生活气息,逗得台下观众拍着大腿笑。这些基层演出的经历,不仅让她练就了扎实的舞台功底,更让她读懂了 “二人转的魂 —— 源于生活,贴近百姓”。
赵家班岁月:从小品爆红到影视深耕,让 “角色” 住进观众心里
2003 年,赵海燕与丈夫闫光明一起加入辽宁民间艺术团,正式拜赵本山为师。这成了她事业的重要转折点 —— 赵本山不仅是二人转领域的大师,更凭借小品、电视剧为弟子们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在赵本山的指导下,赵海燕的表演愈发成熟,逐渐从 “二人转演员” 向 “多栖艺人” 转型。
2005 年,她迎来事业第一个高光时刻 —— 与赵本山合作辽宁电视台春节晚会小品《出名》。在这个小品里,她饰演赵本山的老伴,一个 “刀子嘴豆腐心” 的农村妇女:穿着碎花棉袄,头发梳成简单的发髻,说话时带着东北农村妇女特有的 “冲劲”,却在丈夫想 “出名” 走歪路时,用一句 “咱老百姓,踏实过日子比啥都强” 点醒对方。她的表演自然不做作,与赵本山的配合默契十足,台下笑声此起彼伏,不少观众记住了这个 “泼辣又可爱” 的女演员。
真正让赵海燕 “火遍全国” 的,是 2011 年的小品《相亲》。当时她与赵本山、宋小宝合作,饰演为宋小宝介绍对象的 “海燕”。表演中,宋小宝因紧张忘词,即兴冒出一句 “海燕呐,你可长点心吧!”,赵海燕反应极快,顺着这句台词接话,两人的临场发挥让小品充满意外的笑点。这句金句后来传遍网络,成了当年的热门流行语,赵海燕的名字也随之被全国观众熟知。她后来在采访中说:“当时没多想,就觉得得接住小宝的话,不能让舞台冷下来,没想到成了经典。”
除了小品,赵海燕在电视剧领域同样大放异彩。2006 年起,她参演《乡村爱情》系列,饰演 “永强娘” 赵金凤 —— 这个角色是东北农村母亲的典型代表:穿着藏青色外套,围着围裙,总是操心儿子永强的婚事,看到儿子受委屈会护犊子,跟老伴王老七斗嘴时又爱唠叨。从《乡村爱情 1》到《乡村爱情 17》,十五年间,赵海燕用细腻的表演赋予角色 “烟火气”:给儿子煮面条时,会习惯性地多卧一个鸡蛋;看到儿子跟儿媳吵架,会先批评儿子,再偷偷安慰儿媳;跟邻居聊天时,会手叉着腰,语气里满是亲切。这个角色成了《乡村爱情》系列最具辨识度的 “妈妈专业户”,不少观众说:“看到永强娘,就想起自己的妈妈。”
此后,她又在《樱桃》中饰演善良的农村妇女 “葛母”,在《乡村名流》里演泼辣的 “刘一手媳妇”,在《爹妈满院》中塑造温柔的 “胡桂花”,每个角色都各有特色,却都带着 “接地气” 的特质。2017 年,她跨界电影领域,在《半个喜剧》中饰演男主角的母亲 “孙母”,将城市母亲的 “强势与爱” 演得入木三分,凭借这个角色提名第 33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2024 年,她在贾玲执导的《热辣滚烫》中饰演贾玲的母亲,戏份虽不多,却用一句 “闺女,妈不催你减肥,健康就好” 的台词,戳中无数观众的泪点。
求学之路:31 岁考大学,把 “学历短板” 变成 “人生优势”
在事业稳步上升时,赵海燕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意外的决定 ——31 岁那年,她要考大学。2004 年,她与丈夫闫光明一起报考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攻读民间艺术表演专业。彼时的他们,已经是东北二人转圈子里小有名气的演员,有稳定的演出,生活无忧,不少人疑惑:“都已经有事业了,为啥还要回学校遭罪?”
赵海燕的回答很坚定:“学无止境,我想给自己的人生多点可能性。二人转是民间艺术,我想知道怎么用更系统的理论去理解它,也想把更好的东西教给后来人。” 备考的日子里,她一边要跑演出,一边要补文化课 —— 她的高中基础不算扎实,数学、英语成了 “拦路虎”。每天演出结束后,她会坐在后台的化妆间里,拿出课本和习题册,遇到不会的题就记下来,第二天请教剧团里的年轻演员;晚上回到家,她和闫光明会一起复习,互相提问知识点,有时两人为了一道数学题,能讨论到半夜。
顺利入学后,赵海燕成了辽宁大学里 “最特别的学生”—— 她比同班同学大十多岁,既有舞台经验,又要像普通学生一样上课、考试。四年里,她从未缺过一节课:早上八点的理论课,她总是提前十分钟到教室,坐在第一排,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下午的实践课,她会主动上台示范,把自己在舞台上总结的经验分享给同学;课余时间,她泡在图书馆里,借阅《民间艺术概论》《曲艺表演美学》等书籍,遇到重要的内容,会手抄下来反复看;写毕业论文时,她选择 “二人转表演中的生活化元素” 作为主题,为了收集资料,她跑遍了东北的民间剧团,采访老艺人,最终写出的论文被评为 “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2008 年,赵海燕顺利拿到艺术学学士学位,并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起初,她教的是二人转基础课,课堂上,她不只是讲理论,更会带着学生一起练手绢、唱选段,把自己跑场演出的经验融入教学:“二人转的‘活’,不在课本里,在生活里,你们要多去观察老百姓的说话、做事,才能演得真。” 后来,她通过考评晋升为副教授,又成为教授、硕士生导师,还主持了国家级项目《曲艺表演美学基础研究》,带领学生梳理二人转表演的美学规律,为民间艺术的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如今,她教过的学生里,不少人已经成了二人转舞台上的新秀,提起赵海燕,学生们都说:“赵老师既懂舞台,又懂理论,跟着她能学到真东西。”
婚姻与家庭:三十载携手,把 “搭档” 变成 “一辈子的伴”
赵海燕的人生里,事业与家庭从未失衡 —— 她与丈夫闫光明的婚姻,是演艺圈少有的 “长跑佳话”。两人相识于吉林省戏曲学校,当时闫光明也是学二人转的学生,长相帅气,唱腔扎实,被后来的观众称为 “赵家班最帅的徒弟”。共同的爱好让他们很快走到一起,相识半年后,便在 1996 年底步入婚姻殿堂。
那时的他们,生活并不宽裕。婚礼很简单,只邀请了双方亲友,婚房是租来的小单间,家具只有一张床、一个衣柜和一张桌子。婚后,两人继续一起跑场演出,常常挤在简陋的招待所里,晚上共用一张小桌子复习台词;演出收入不多,他们就省吃俭用,一碗面条两个人分着吃,却从未抱怨过。有次在乡村演出,天下着大雨,舞台漏雨,闫光明怕赵海燕滑倒,全程牵着她的手;演出结束后,他把唯一的雨衣让给赵海燕,自己淋着雨跑回招待所,后来感冒了好几天。赵海燕说:“那时候苦,但心里甜,知道有个人跟你一起扛。”
加入赵家班后,两人成了舞台上的 “黄金搭档”,也成了生活里的 “最佳队友”。闫光明细心,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愿意操心:赵海燕演出忙,他会提前帮她收拾好演出服;她备课到深夜,他会煮好夜宵端到书桌前;她偶尔因为角色压力大,他会陪她散步,听她倾诉。而赵海燕性格开朗,在表演上总能带动气氛,两人在《乡村爱情》里还上演过 “婆媳对手戏”—— 闫光明饰演 “刘一水”,是永强的朋友,有时会因为工作跟永强娘有互动,戏里的 “客气” 与戏外的 “恩爱” 形成有趣反差,让观众忍俊不禁。
如今,两人结婚已三十余年,从未传出过绯闻或争吵,始终低调恩爱。赵海燕在节目里说:“夫妻之间哪有不拌嘴的,但我们俩有个约定,不管吵得多凶,当天都得和好,不能带着气睡觉。而且他懂我,知道我喜欢二人转,支持我考大学、当老师,这份理解比啥都重要。”
他们的儿子闫猛,也继承了父母的艺术基因。闫猛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接受过系统的表演训练,2019 年通过网剧《地球脸红了》正式进入演艺圈。之后,他参演了《风吹半夏》《热辣滚烫》等作品,虽然多是配角,名气不如父母,但他像赵海燕一样低调扎实,凭借自然的演技获得业内认可。赵海燕从不干涉儿子的事业,只偶尔提醒他:“演戏跟做人一样,要踏实,不能急功近利。”
赵海燕的人生,没有轰轰烈烈的 “逆袭剧本”,却在每一条路上都走得扎实:学二人转时,她把 “苦” 嚼成 “甜”;做演员时,她让 “角色” 有了魂;当老师时,她把 “经验” 变成 “传承”;过日子时,她把 “陪伴” 熬成 “深情”。如今的她,依然活跃在舞台、荧幕与讲台之间,不追逐流量,不炒作话题,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让二人转这门民间艺术被更多人看见,也让 “努力与热爱” 的力量,影响着更多人。
来源:空气猫的老婆婆